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宜園
- 別名:呂培鹹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省商丘市
- 出生日期:1907.3.10
- 逝世日期:2001.11.24
- 職業:書法家
人物簡介,人物成就,個人履歷,早年,晚年,拜齊白石為師,社會活動,
人物簡介
呂宜園自幼喜愛書畫。上大學時,他對齊白石就非常仰慕。上世紀40年代中期,呂宜園住在北京石駙馬大街,距離齊白石所住的跨車胡同很近。有一天,呂宜園隨齊白石的同鄉應邀到齊宅小酌,受到了主人的熱情接待。他們到達之後不久,院子北面的屋子裡就準備好了酒席。屋中的地上還擺滿了畫,墨色淋漓,並沒有乾透,正在那裡晾著。這是呂宜園第一次欣賞齊白石的作品,而且一下子就能看見這么多,真是大飽眼福。
吃完飯,呂宜園開口向齊白石討要一張畫,老人很爽快地答應了。隨後,齊白石凝神定氣,濡染大筆,飽蘸西洋紅,先畫了兩個大桃子,再換筆蘸墨,很快畫好了桃枝。呂宜園仔細觀瞧,只見桃大如斗,鮮艷圓潤,非常飽滿地懸掛於枝頭,頓時大喜過望,連連感謝齊白石慷慨贈畫,還略帶遺憾地說道:“久聞齊先生畫蝦精妙,可惜我沒見過,殊為遺憾,只是今天先生太累了,我不敢再麻煩了。”聽呂宜園說完,齊白石也不答話,又拿出一張紙,抄起大筆,先在調色盤中把墨調勻,再從小水盂中舀出一勺清水滴入筆頭和根部――他要演示蝦的畫法。
吃完飯,呂宜園開口向齊白石討要一張畫,老人很爽快地答應了。隨後,齊白石凝神定氣,濡染大筆,飽蘸西洋紅,先畫了兩個大桃子,再換筆蘸墨,很快畫好了桃枝。呂宜園仔細觀瞧,只見桃大如斗,鮮艷圓潤,非常飽滿地懸掛於枝頭,頓時大喜過望,連連感謝齊白石慷慨贈畫,還略帶遺憾地說道:“久聞齊先生畫蝦精妙,可惜我沒見過,殊為遺憾,只是今天先生太累了,我不敢再麻煩了。”聽呂宜園說完,齊白石也不答話,又拿出一張紙,抄起大筆,先在調色盤中把墨調勻,再從小水盂中舀出一勺清水滴入筆頭和根部――他要演示蝦的畫法。
人物成就
他一生詩詞頗豐,著有《聽雨齋詩草》一冊,當代國學大師張中行賦詩讚曰:“雅頌追工部,真行繼率更。”呂宜園文武全才,世人稱之“豫東才子”。《河南百年》收錄商丘文藝界著名人士僅三名,其為之一。
個人履歷
早年
他的一生十分坎坷,1907年3月出生於寧陵縣一書香門第,1918年考上“北有清華,南有預校”之稱的著名學府——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今河南大學之前身)。在校讀書時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寧陵縣第一位共產黨員。因宣傳進步思想,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後,他威武不屈,寫下《獄中詠撲燈蛾》一詩:“粉翅一雙輕,翻飛亂繞燈。焚身終不悔,常是向光明。”一語雙關,借詩名志。在獄中,呂宜園時常與蘇金傘隔牆縫傳遞紙條交換詩作。
1938年5月29日,寧陵淪陷,呂宜園堅辭不就偽政府之職,攜眷屬流亡汝南路途中,年幼的次子在貧病交加中死亡,他揮淚寫下了《過新黃河》:“敵粟傷心未忍嘗,西來故國任流亡。縱教餓死終不悔,到處青山是首陽。”錚錚鐵骨,擲地有聲。
在汝南百泉鄉師任國文教員期間生活清貧,但其詩中仍不乏憂國憂民之作,如《題畫菊》:“捲簾相對量肥瘦,魂斷當年李易安。”《汝南見雪》:“大雪來今古,依然又汝南。先登懷李愬,高臥憶袁安。骨肉一家散,河山半壁殘。不堪天際望,千里路迷漫。”
呂宜園一生詩作頗豐,但閒擲散失,所剩者十不及一,晚年編有《聽雨齋詩草》一冊,當代國學大師、著名學者張中行先生看後擊節讚嘆,曾賦詩讚曰:“雅頌追工部,真行繼率更。”讚頌呂宜園的詩詞有杜甫的神韻,書法有歐陽詢的遺風。
在留美預校、中州大學讀書時,為學校足球隊“五虎上將”之一;標準的美式英語發音演講,美籍教師哈亨利博士用remarkable(非凡的、異乎尋常的)來形容呂宜園;被捕入獄後,他“在獄中竟把《辭源》都背熟了”;其書法灑脫雄健,法度嚴謹,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展出。而他曾隨國畫大師齊白石學習繪畫並被收為其弟子的一段經歷,卻鮮為人知。
晚年
在呂宜園90大壽那年,數十位年屆古稀的學生給他祝壽。在一群白髮學生的簇擁下,百感交集的老人深深的陶醉了,遂“秀才人情紙半張”揮毫潑墨以丹青相贈。晚年,呂宜園移居鄭州,曾擔任政協寧陵縣第三屆委員會委員、政協河南省第五屆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特約撰稿人等。隨遇而安的他將書房、客廳、臥室於一身的斗室取名為“聽雨齋”。呂宜園雖年逾九旬仍用放大鏡一絲不苟的查閱《牛津英漢大辭典》及《說文解字》,埋頭於故紙堆之中。曾發表《我與齊白石的一段交往》、《憶同窗好友樊粹庭》、《留美預校的體育運動》及《“神腳”塗心園》等回憶文章,文筆流暢,簡約傳神。樊粹庭的夫人常警惕女士寫信道:“您把他給寫活了!”其中《我與齊白石的一段交往》被刊登在台灣《中央日報》長河副刊。2001年11月24日呂宜園病逝於鄭州,享年95歲。
他一生風風雨雨歷經滄桑,以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品格嚮往光明,以樂觀豁達、熱愛祖國人民的精神博學廣采,他的生命,不僅在血氣方剛時噴焰閃光,而且在壯志暮年中流霞溢彩。作為一位文武雙全的學者,他的事業,是一團燃燒的火;他的生活,是一首優美的詩......
拜齊白石為師
1943年,時任教師的呂宜園投筆從戎,做了預校同學侯鏡如(時任第九十二軍軍長)軍部中校秘書。抗戰勝利後隨軍接收北平,因為軍政治部主任侯吉暉和齊白石是同鄉,呂宜園得以與時年82歲的國畫大師齊白石認識並結為“忘年之交”......
一天,呂宜園又訪齊宅,齊白石拿出一小塊紙遞給了他。上書七律一首,詩中充分表達了齊老對抗日勝利的歡喜,也有對呂宜園的賞識之意。呂宜園步齊白石原韻和詩一首,最後兩句是:“若許樽前稱弟子,不辭旦暮叩門來。”其實呂宜園和詩的最後兩句,是表示願拜齊白石為師。呂宜園並問齊白石這應該舉行一個什麼樣的儀式。齊白石說:“不必拘泥形式,你這一說算是啦。以後你要勤來,我畫著,你看著,隨時給你指點一下就行了,光講些空洞的理論沒有多大用處。”有趣的是,看過呂宜園的和詩,齊白石對他說:“你的晚景還不錯。”呂宜園問他此話有何根據,齊白石說:“你和我的那首詩,押韻還相當穩當,凡次韻和詩能把韻押穩當的都有很好的晚景。”白石老人迷信,此番論詩又是一例。
往來時長,齊白石還破例上館子請呂宜園吃貴州菜。後來齊白石還給呂宜園刻了一名一字。給呂宜園章子的時候,齊白石說:“你的名字很不好刻,尤其是‘宜園’兩個字封閉在兩個方框裡,不能伸腿,我琢磨很長時間才刻成這樣。”至今,齊白石親手所刻的兩枚印章仍完好無缺的保存在“聽雨齋”內。
1945年後,呂宜園在北平城內大約居住了兩年左右。當時不少軍政巨公通過侯鏡如索要齊白石的畫,這種應酬多由呂宜園辦理。此間,呂宜園得以和老人作畫、談藝,白石老人將呂宜園視為知己,兩年間前後共贈給呂宜園畫作10件,中堂、屏條、斗方、群蝦、牡丹等一應俱全。
社會活動
呂宜園還痴迷於京劇藝術,拉得一手好京胡,或自娛,或聚會時客串過把癮。那極具穿透力的聲音在空氣中飄揚,閒如浮雲縹緲無形,促若晨鳥瞅瞅齊鳴,宛轉悠揚,韻味無窮。後客居北平時,結識了著名京劇戲曲理論家齊如山,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京劇的心得。
呂宜園極具音樂天賦,配樂“火棒操”便是其創造之一。“火棒操”原名“小棍棒”,源於歐美,當時國內比較罕見。他與預校的同學塗心園(後移居美國,美國地質學博士)在體育老師應翔原授的基礎上,改編成了雙人配樂“火棒操”,僅演習一周后,便在學校文娛晚會上助興演出,隨著音樂節拍兩人對舞,如四條火龍上下騰躍,技驚四座。
1931年呂宜園出獄回到寧陵縣後,任教寧陵縣簡易師範的數學、物理和縣中的英文,及其他教師不敢問津的教育學、倫理學等課程,“也不得不由他擔任執教,且頗能勝任愉快。他在學校師生中以博學多才著稱。”著名戲劇史論家沙新在他的回憶錄中這樣描述呂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