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皮(民間俗語)

吹牛皮(民間俗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吹牛皮”是我國民間常用的一個俗語,今義是指“說大話,誇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吹牛皮
  • 外文名:boast
  • 德文:prahlen
  • 法文:se vanter
基本含義,歇後語,起源歷史,心理原因,

基本含義

本義:在中國古代,牛皮是用來作打鼓的樂器,所以牛皮是用來敲打的,而不是像竹製樂器等是用來吹的。所以“吹牛皮”的本義就是不搭調。
吹牛皮吹牛皮
解釋:1.用來比喻不自量力信口開河說大話,言過其實。2.閒聊天。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七章:“煤礦工人連不識字的女人都難找下,竟然有省報的女記者愛你小子?吹牛皮哩!”
示例:我平生最大的愛好就是~。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口語

歇後語

鼓上安電扇

起源歷史

“吹牛皮”是我國民間常用的一個俗語,今義是指“說大話,誇口”。那么,這一俗語及其用法是怎么來的呢?
據專家考證,“吹牛皮”一詞起源於我國的黃河上游一帶。黃河在流經青海、甘肅、寧夏、陝西等省(區)境內時,水流湍急,灘險浪惡,很難行舟。在橋樑交通不發達的古代,生活在黃河上游沿岸的人們為了解決渡河運輸的難題,就想出一個辦法:以皮筏代舟。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在鐵路尚未開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黃河上游地區,皮筏一直是生活在該地區人們的一種重要的運輸工具。
吹牛:源於屠夫。從前,殺豬宰羊,血放完了以後,屠夫會在豬羊的腿上靠近蹄子處割開一個小口,用一根鐵條插進去捅一捅,然後把嘴湊上去使勁往裡吹氣,直到豬羊全身都膨脹起來。這樣,剝皮的時候就會很方便,用刀輕輕一拉,皮就會自己裂開。這叫吹豬或吹羊。如果用這種方法對付牛,就叫吹牛。
但宰牛的時候,屠夫極少用這種方法,因為牛體形龐大,皮又很堅韌皮下脂肪又少,要把整頭牛吹脹起來,非有極為強健的橫膈肌和巨大的肺活量不可,斷非常人所能為。誰要是說他能吹牛,那他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九是在“吹牛”!“吹牛”又叫“吹牛皮”,但不明其來源的人,為了進一步強化其貶義,將它連諧帶訛地說成“吹牛B”;由於這最後一個字在書面上常用“×”來代替,所以,又有人把“吹牛”說成“吹牛叉”。
吹牛皮吹牛皮
人在“吹牛”的時候,常常會顯得氣勢奪人。依據這一點,人們又把運勢走旺的人和事形容為“真牛”(真棒)。股市的“牛市”“熊市”中的“牛”並不來源於此。股市上漲,走勢曲線便向上揚起,形狀恰似昂頭立角的公牛的輪廓;下跌,曲線便呈下彎的弧形,與弓背垂首的熊相似。
不過,“牛市”之“牛”,與“真牛”之“牛”來源雖不相同,但在“運勢走旺”這一點上卻是一致的。

心理原因

從心理學上來說,吹牛與說大話是一種心理需求,它可以讓我們快速地得到他人的肯定與認同,同時也可以增強我們的自信心,緩解我們內心的焦慮。
喜歡吹牛的朋友,喜歡誇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在心理上達到理想自我的境界,也是出於顯示自我、獲得別人關注的目的。
而藉助大話提高自信、降低內心的恐懼和焦慮的典範,當屬二戰期間美國的麥克阿瑟將軍。有一次,德國空軍一顆炸彈在他附近爆炸,警衛問他為什麼不 趕快躲開。他說:“希特勒永遠造不出來能將麥克阿瑟炸掉的炸彈。”這種大話也被稱為“正常的大話”,它能讓人獲得心理博弈優勢,在刻意“蔑視”對手的同時,降低了焦慮情緒。
但是如果吹牛過於離譜,那么就要警惕是否存在心理疾病,躁狂症與妄想會讓人變得亢奮、不知疲倦、自我評價過高。這種不正常很容易識別,如果吹噓得很離譜或完全不符邏輯,就該帶他們去精神心理科檢查與診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