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盤古宿蟲

吸盤古宿蟲

2017年8月28日,由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英國萊斯特大學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雜誌上發表了題為“Host-specific infestation in early Cambrian worms”的論文。該研究報導了已知最早的共生蠕形動物,並首次發現了共生關係中宿主特異性和宿主轉移兩個重要生態特性的最早化石記錄,進一步揭示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海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這是侯先光教授團隊研究世界自然遺產“澄江生物化石群”的又一重要成果。

此次,叢培允研究員(第一作者)、馬曉婭研究員(通訊作者)、翟大有副研究員以及侯先光教授等人發現了一種附著在其他蠕形動物身體上的疑難化石,命名為吸盤古宿蟲(Inquicus fellatus)。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吸盤古宿蟲
  • 拉丁學名:Inquicus fellatus
  • :動物界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

物種學史

寒武紀早期動物門類的輻射演化(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是以生態多樣性迅速增加為表象的生物演化事件,是現代海洋複雜生態系統起源的根。動物之間的共生(包括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和寄生)是現代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態關係之一;但由於共生現象很難保存為化石,整個地質歷史時期關於動物共生的化石證據極其稀少。1984年發現的澄江生物化石群是已知最早的多門類後生動物軟軀體化石群,是研究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海洋生態系統最重要的地質記錄視窗之一;此前曾發現了很多重要的生態現象,比如節肢動物的集群行為(2008, Science),節肢動物成體和幼蟲之間的食性分化(2014, Nature Communication)等。
吸盤古宿蟲
吸盤古宿蟲

形態特徵

古宿蟲身體也呈蠕蟲形狀,大小只有3mm左右,身體結構簡單,最顯著的特徵是保齡球瓶狀的身體、尾部的吸盤和貫穿身體前後的腸道。古宿蟲最令人驚奇的地方在於其以群體形式吸附在晉寧環飾蠕蟲(Cricocosmia jinningensis)和中華馬房古蠕蟲(Mafangscolex sinensis)身體上。後兩種蠕蟲動物是澄江生物化石群中比較常見的化石種類,但也僅發現了7塊吸附有古宿蟲的標本。研究人員通過進一步檢查澄江生物化石群十多種蠕形動物的幾千塊標本,確認了僅有晉寧環飾蠕蟲和中華馬房古蠕蟲被古宿蟲吸附(或者有它們附著的痕跡),表明古宿蟲具有一定的宿主特異性(即感染特定的宿主)。晉寧環飾蠕蟲和中華馬房古蠕蟲親緣關係比較近,且具有相似的形態特徵和生態位,從而使得古宿蟲得以在這兩個不同的宿主之間進行轉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