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
- 外文名:Yunnan Key Laboratory for Paleontology
- 地區:雲南省
- 成就:“211工程”三期重點建設學科
- 前身:雲南大學澄江動物群研究中心
實驗室-簡 介,實驗室-研究領域,實驗室-科研定位,實驗室-學術特色,實驗室-研究成果,實驗室-建設發展,實驗室-設備人員,實驗室-獎勵榮譽,
實驗室-簡 介
實驗室於2004年5月通過雲南省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管理聯合會的認定,正式掛牌成立,由侯先光研究員擔任實驗室主任。
實驗室建設有化石博物館、標本庫、標本修理室等,配備有實體顯微鏡、薄片顯微鏡十餘台,以及相應的電子成像系統等儀器。
目前實驗室共有研究人員6名,在讀研究生8名。
實驗室-研究領域
1.早期生命起源與演化——澄江動物群研究。
2.磷酸鹽(含Orston型)化石研究。
3.化石植物生物學與陸相地層學研究。
實驗室-科研定位
1.基礎研究:探索生命的起源與演化以及相關的地質環境背景,出原創性高水平成果;
2.科普展覽:服務於大眾,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3.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提升科學、文化內涵,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科學支撐。
實驗室-學術特色
利用雲南省豐富的地質、古生物資源優勢,搭建高水平的創新研究平台,以研究“澄江生物群”為基點,向古生物學其他門類、地球化學、沉積學等研究領域輻射,結合現代古生物學技術手段,開展古生物資源的保護與研究,探索科學理論與服務經濟建設相結合,實現深奧的科學研究到通俗的科學普及。
實驗室-研究成果
實驗室先後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等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十餘項,在國際性專業學術雜誌發表一系列高水平研究論文,包括《 Science 》、《 Nature 》各一篇。
實驗室-建設發展
實驗室認真貫徹實施國家科技部提出的“創新、專利、人才”三大戰略,瞄準學科前沿,以獲得原創性科技成果和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為目標;利用雲南地區豐富的古生物資源,搭建高水平的創新研究平台;以研究世界自然遺產“澄江生物群”為 基點,向古生物學其他研究領域輻射;圍繞雲南省特有、豐富的古生物資源,利用現代古生物學技術手段,探討早期後生動物起源與演化、植物登入及演化、脊椎動 物起源與演化及相關地球化學問題,使之成為國內古生物研究和吸收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時,利用實驗室的研究平台、標本、展板等,開展面向社會的科普、 旅遊、文化宣傳等,直接服務於雲南經濟和社會建設,尤其作為雲南大學“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的“澄江生物群”化石標本及研究成果的專業展覽廳在校本部科學館建成開放以來,為雲南大學的特色專業建設樹立了一扇向世界展示的視窗;為雲南省 舉世矚目的古生物資源的研究、開發、保護、利用、宣傳和發展雲南省古生物特色旅遊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對雲南省特色重點學科建設以及我省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實驗室-設備人員
實驗室建設有化石博物館、標本庫、標本修理室、酸泡室、切片室及樣品處理室等,配備有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螢光、偏光顯微鏡及相應的電子成像系統、岩石樣品精密切割磨製系統、線性精密切割機、以及研究級生物透光、實體顯微鏡十餘台等儀器。建設有野外工作站2個——“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祿豐工作站”、“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海口野外工作站”,合作研究基地1個——“雲南大學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與玉溪市博物館合作研究基地”。目前實驗室共有在職成員15人,其中研究人員11人(“青千”、“優青”各1人,“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2人、“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1人),技術支撐人員3人,行政人員1名,在讀碩士研究生13人、博士研究生6人。
實驗室-獎勵榮譽
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03);
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4);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4);
全國勞模(2005);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2007);
雲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08);
中國地質科學十大科技成果獎(2008);
雲南省自然科學特等獎(2011);
雲南省十大科技進展(2011);
雲南省科學技術獎的傑出貢獻獎(2013);
雲南省科技領軍人才(2014);
雲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1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