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鹿鳴

吳鹿鳴

吳鹿鳴教授,國家工科機械基礎教學基地及西南交通大學機械基礎實驗教學中心負責人。1936年出生於安徽桐城。1957年從唐山鐵道學院畢業後留校工作,一直站在本科的講台上。他長期潛心於教學改革,探索課堂、實驗室、創新活動中心的新型平台式教學模式,瞄準國內一流水平,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鹿鳴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桐城
  • 出生日期:1936
  • 逝世日期:2016年9月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西南交通大學(時稱唐山鐵道學院
  • 主要成就:首屆百名國家級教學名師之一等擁有五個全國第一的教授
人物介紹,專業,獲獎,人生經歷,幼年時光,大學時光,青年時光,與世長辭,人生樂趣,發展方向,教學模式,教育方式,過去式,教學目標,教學團隊,人生貢獻,教學秘訣,事業追求,成功因素,

人物介紹

專業

機械設計及理論

獲獎

“機械設計”獲首批“國家精品課程”(主持)
“工科基地”獲教育部“優秀”基地(主持)
國家級獎項(主持)共3項;省部級獎多項
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
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
轉載:

人生經歷

幼年時光

桐城,一個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中國文學史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發源地。這裡歷代英傑名士群星璀璨,近代誕生了大儒吳汝倫、中國美學的奠基人朱光潛、黃梅戲藝術家嚴鳳英, 素稱文化之鄉。1936年,吳鹿鳴就誕生在這個美麗的小城。其父吳少岩是一位知識分子,畢業於金陵大學文學院教育系,曾經在安徽大學任教,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解散後,來到了桐城第二臨時中學做教員。家庭的生活來源主要靠父親的薪水,生活過得還算好。1944年,吳鹿鳴的父親到鄉下創辦了龍眠補習社。8歲的吳鹿鳴就在這裡讀書了。從小,他天資聰穎,深得大人的喜愛,但是父親沒有因此放鬆對他的要求,雖然當時兵荒馬亂,隨父親工作的變遷屢換學校,但在父親的影響下,他還是勤勉讀書,父親總教育他:只有好好學習,將來才能不受壓迫,才能做大事。吳鹿鳴的母親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荒年餓不死手藝人。父母的教誨在他幼年的心理就植下種子:一定要學好本領,有一技之長,將來成就大事業。誰能想到,這個孩子日後成為新中國首屆百名國家級教學名師之一,桃李滿天下。

大學時光

1952年,16歲的吳鹿鳴不負眾望,高中提前畢業考入了唐山鐵道學院機械系蒸氣機車專業。這位16歲的少年以第一志願走進夢寐以求的知名大學之後,更加朝氣蓬勃,總有著用不完的幹勁兒。那時的吳鹿鳴就想再各方面展現自己,他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雖然在班級里年齡最小,還成為了一班之長,工作中特別有熱情,開動腦筋開展班級的工作,操場上的他是一名體育健將,三級跳打破了河北省的紀錄,還是中國火車頭田徑代表隊隊員,在生活中也是一個活潑開朗的性格,總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這種朝氣是現代大學教育所倡導的,但在當時,卻容易給人留下過於張揚,不踏實的印象,甚至成為缺點。但是誰也不能否認他的聰明好學,他不喜歡一知半解,總要刨根問底搞懂為止。在工作中,他也積極開動腦筋,求新求異求奇。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健壯的體魄使他在學習、工作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的效率。1956年,他被評為院優等生。在吳鹿鳴的心中,他就是要把學習搞好,將來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
唐山鐵道學院讀書時,吳鹿鳴遇到了良師,教授投影幾何的是李汶教授、力學是孫訓芳教授,這些教授在交大乃至全國都是響噹噹的名師。在學習力學時,孫教授為他還開了“小灶”,在教授的科研小組中開始了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培養;李教授講授的投影變換鍛鍊了他快速敏捷的思維。他們的風範與教誨為日後的發展鋪好了道路。以至於當他獲得國家級教學名師的稱號時,他都感念這些老師:“百年老校擁有一批知名的宗師,只不過他們沒有機遇獲得這份榮譽了”。對恩師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青年時光

1957年,年僅21歲的吳鹿鳴從唐山鐵道學院畢業後留校工作,1958年,幹部勞動下放期間,到鄭州機務段鍛鍊時和工人師傅吃住在一起,虛心向工人師傅學習。愛鑽研的他平時總愛琢磨,對機械裝備進行改進,還獲得鐵路局技術革新積極分子的榮譽稱號。鍛鍊期間,趕上黃河發大水,黃河大橋十分危險,吳鹿鳴所在的單位承擔搶修任務,年輕的他作為一名護橋隊員,下到被洶湧的洪水衝擊橋座下護橋,打撈漂浮物,這一次使得吳鹿鳴體會到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周總理來到大橋搶修工地看望他們時,吳鹿鳴心中充滿了從未有過的喜悅,他自己也在這“吃大苦、耐大勞”期間得到了鍛鍊,並榮獲了二等功。60年代初期,為了籌建機械零件實驗室,在工廠里鑄造了軸承實驗台底座,為了搶時間,實驗室的老師們準備把鑄件從工廠里運回來,那一天,天上飄著鵝毛大雪,吳鹿鳴同其他老師拉著大平板車,冒著大雪經過數小時把鑄件運回了學校。這一場景讓他至今記憶猶新。這些經歷讓吳鹿鳴成熟了,在思想上,那種不計較個人得失,勇於奉獻,苦幹實幹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身心裡。青春不再,往事更改之後,回憶起這些經歷,吳鹿鳴都深深地感嘆:感謝那些經歷,那個時代的教育讓我一輩子刻骨銘心,它讓我感受到巨大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激勵著我不斷向前邁步。

與世長辭

2016年9月,吳鹿鳴逝世,西南交通大學新媒體平台發起網上悼念。一時間,全國各地吳鹿鳴曾經教過的學生紛紛留言,其中甚至還有30多年前聽過吳鹿鳴講課的學生。
在他的學生心目中,吳鹿鳴是一位聲如洪鐘、充滿激情、願意幫助學生的老師,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家。

人生樂趣

發展方向

從1957年畢業後留校工作,吳鹿鳴一直從事機械設計的本科教學及機械學學科的科研及建設工作,把最寶貴的青春和才華都留在了他熱愛的事業中。他身材魁梧、聲音洪亮、口才極佳,站在講台上更是神采奕奕,他迸發的激情,吸引了學生的目光。近半個世紀過去了,吳教授仍站在本科的講台上。依然精神矍鑠、聲如洪鐘。在他眼中,講台就是舞台,而他就是舞台上的明星、表演家。吳教授主要講授《機械設計》,這門課對於同學們來說,有些枯燥而且比較難學。但是學習《機械設計》這門課的同學們總以能上吳教授的課為榮,他們說:聽吳教授講課是一種享受,他不僅能把枯燥的機械設計講活了,而且十分重視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課堂中常常是激情互動,教室里掌聲和笑聲不斷。同學們還暗地裡稱奇:吳教授講課時很少看講稿,卻能揮灑自如、一氣呵成。其實誰會知道,講了一輩子的課的吳教授,只要有課,在前一天就要認真打好講課的腹稿,設計推理、演繹的步驟,規劃好課堂上的分分秒秒的安排,這是吳鹿鳴講好課的奧妙之一。

教學模式

在教書中,“不安分”的種子總在吳教授的心中萌發著。從他剛上講台的蘇聯教學模式,到現代最新的教學模式,他總在不停嘗試改進,他就是喜歡探索、喜歡創新。吳教授認為,一位優秀的教師一定要站在學科前沿,從事科學研究,登高方能視闊,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如果自己不在大海里游泳,如何教學生習水性呢?吳教授喜歡在“水裡暢遊”,承擔了多項從七五到九五的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鍛鍊了一身的“好水性”,也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在他看來,教師就要有“匠”的精雕細刻的技藝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教學的辛苦不言而喻,可他卻甘之如飴,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把 “育人當成人生最大的樂趣”了。他還認為,教師要自覺地言傳身教,身教重於言傳。他牢記著2005年9 月9日上午,在我國第21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頒獎大會代表時說的話:大學不在於有大樓,而在於有大師。吳教授不願稱大師,但他堅信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吳鹿鳴又回憶起2004年教師節前夕在人民大會堂溫總理會見我國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獲獎者時的諄諄教誨,沉浸在幸福之中。

教育方式

過去式

1989年,吳教授被派往當時的西德凱撤斯勞滕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看到已開發國家的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設施,想到我國教育與之差距時,他的心裡很不是滋味。他下定決心:總有一天,要把較為陳舊的機械設計實驗翻個兒,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1996年,教育部啟動了45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建設項目,我校申報成功。吳教授看到了機遇,如魚得水,他要實現自己的夢想。為此,吳教授和他的團隊定下這樣的目標:瞄準國內一流水平,走具有自己特色之路,爭取在新型的機械實驗領域達到國內領先。

教學目標

那一年,他已不年輕了,但是改革需要一個帶頭人,為了心中遠大的抱負,不管有多難,他都決定要堅持。為了這個目標,他同機械設計教研室的年輕教師們就沒有輕鬆過,加夜班成了常事,更談不上假期了。一年暑假,吳教授頂著烈日,去買配件材料,騎上腳踏車到處尋找,以至曬傷了皮膚。經常工作到深夜,工作廢寢忘食是常有的事兒,機房、實驗室都曾成為過他們休憩的地方。在教研室這個團隊里,王培俊、高明、陸天偉和潘亞嘉以及青年教師羅大兵、張祖濤、馮濤幾位老師都負責各類實驗室的建設,積極參與教學改革的項目,他們同吳教授並肩作戰,終於取得了一批國家級的教育教學改革的豐碩成果。
現在, 吳教授可以自豪地說:工科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已在國內實現了空間化課程建設模式。傳統教學的兩點一線式,即以課堂和實驗室為中心的單線式教學成為了歷史。而空間化課程建設模式增加了創新中心這一育人環境,使得單線教學變為了空間教學。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性多樣化和與時俱進的需求,體現以學生為中心,適合培養高素質人才。同時,吳教授還強調這種模式可供給學生最前沿的信息資源,促進師生交流。

教學團隊

吳鹿鳴教授帶領的工科基地教學團隊在近幾年來獲得了多項國家級教改成果及相關獎項,尤其是“國家工科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的評審。“基地”經過了7年多的建設,在中期檢查及後期驗收均被評為優秀,堪稱 “雙優”基地,而獲此殊榮的,在全國高校中只有兩所!而“基地”中大多數人的名字卻沒有出現在獲獎名單中,吳教授動情地說:“他們是無名英雄、不計較個人得失、無私奉獻。沒有大家的團結協作、我個人不會取得今天的成績,所以,團隊精神是取勝法寶。” 吳教授主持的幾項國家級教改項目中參加的單位有一批國內的知名大學,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等數十所高校,群英薈萃,正是由於較好地發揮了團隊精神,協同作戰,出色地完成了項目的研究。

人生貢獻

教學秘訣

吳教授雖年已70歲,可是身材健碩、思路清晰,很難讓人把“古稀”與他聯繫在一起,他也從不認為自己老了,總是有股衝勁,決不服老。吳教授說這其中的秘訣有四個,一是知足常樂、淡泊名利,他說:“衡量人的價值不是金錢和榮譽,而在於他的奉獻”。在生活中要知足常樂,這是對生活最好的態度。他認為人應該學會平和面對一切,戒驕戒躁。知足,即常樂。對待事業要不知足常樂,要有不斷的追求才能把事業做好。在生活上保持樂觀謙進的態度,在事業上做到不斷追求,這就是吳鹿鳴教授的人生準則。獲得了全國五個教學大獎之後,吳教授又開始了新的征途,他說,以現有成績作為起點,在自己的崗位上繼續發揮模共產黨員的模範作用,對得起黨和國家的厚望。 二是同青年人在一起。青年人充滿活力,思維活躍,會讓人有良好的心態。吳教授周圍的年輕人是他日日夜夜同他攻關的團隊。對於現在教師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吳教授卻坦然地說自己沒有這樣的壓力。原因是他常以大度寬宏的態度同大家一起交流探討,和年輕人在一起相互抒發見解,解決疑難,舒緩了壓力,從而讓自己感受到年輕人的活力,讓自己的心態也變得年輕起來。三是吳教授有個賢內助高淑英教授,“沒有夫人無怨無悔的支持和悉心照顧,我也難立軍功,”吳教授幽默地說,“軍功章里也有她的一半啊。”四是吳教授喜歡運動,在大學裡是個運動健將,工作以後也一直保持一定的運動量。雖然現在年齡大了,沒有很多時間鍛鍊,但是身體素質較好,即使做不了“拚命三郎”,但是還能和年輕人一樣刻苦鑽研。吳教授笑言:“小車不倒只管推”,只有身體好才能完成任務。

事業追求

吳教授從教近半個世紀,連任三屆教育部高校工科機械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等校兼職教授、全國機械設計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四川省機械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成功主持了教育部及四川省、鐵道部面向21世紀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多項。主持“新世紀網路課程建設工程”、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各兩項。共獲多項國家、省部級教學成果獎,其中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教育部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省科技進步獎1項。“新世紀”網路課程建設工程“機械設計網路課程”項目作為我國高校200門精品課程之一,已在全國網上公開登錄使用,聘為全國該網路課程的主講教授。他負責的機械設計課程被評為首批國家精品課程,開發的綜合型機械設計實驗台以及公開出版的教學軟體,已被大量高校採用。吳教授經常奔波到外地,在全國性的研討會上作專題報告。以上成果得到國內同行公認,為我國機械設計教學做出突出貢獻,系國內機械設計領域中學術造詣深、知名度高的專家學者。曾先後任教育部國家工科基地中期檢查及驗收評估專家組成員及組長、教育部面向21世紀高等工程教育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計畫評審專家、教育部第三屆優秀教材評審專家以及國家精品課程初評和終評專家。

成功因素

吳教授把自己取得的成績歸結於四個因素。先進的教育理念,團隊的戰鬥奉獻精神,改革創新開拓思想以及“三大”:大思路,大手筆,大跨度。正是因為有了這四個因素,吳教授等人才能克服重重困難,取得多項成果。2001年到2005年,是吳教授收穫最豐的季節,他主持的項目及其個人獲得五項國家大獎,最近在全國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是首屆百名國家級教學名師之一、首批國家精品課程《機械設計》負責人、“國家工科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優秀)負責人、國家級優秀教材一等獎的《機械設計》多媒體CA I的第一主編,這是國內有關教學的國家級獎項,擁有這五個全國第一的教授在全國也是鳳毛麟角。有人說他是“老來紅”,步入老年卻不斷收穫,這可是吳教授幾十年的積累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背後的付出只有他自己知道;也有人用對囊獲了所有比賽桂冠的體育選手的“大滿貫”稱呼來形容他是教學的“大滿貫”。吳教授對此卻有著不同看法,他對事業的態度是學無止境,教學也如此,我還要繼續努力呢,怎么就“滿”了,對事業的追求不能用“大滿貫”來形容。每一個終點都是另一個新起點。可是他認為,榮譽並不屬於個人,是為學校爭光,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成績只能說明過去,而今邁步從頭越,不辜負黨和國家的厚望。吳教授是幸福的,不是因為他獲得的全國教學方面的五個大獎,而是因為他桃李滿天下,一個把育人作為人生最大的樂趣的人,還有什麼能比桃李滿天下更令他幸福呢?
摘自《竢實揚華 桃李春風》(第二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