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觀張,男,建築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62年至1994年,曾任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 院長。1994年後,任北京築都方圓建築設計有限公司顧問總建築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觀張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南京
- 出生日期:1933年3月
- 性別:男
社會兼職,人物事跡,
社會兼職
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北京工業大學建築系碩士研究生導師
北京建工學院建築系碩士研究生導師
天津大學建築系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建築學術委員會委員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北京工業大學建築系碩士研究生導師
北京建工學院建築系碩士研究生導師
天津大學建築系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建築學術委員會委員
1954年 南京教師進修學院
1969年 北京建國門外外交官公寓
1969年 北京建國門外國際俱樂部
1969年 北京建國門外友誼商店
1969年 北京建國門外使館等
1975年 北京豐臺西南郊冷庫等
1976年 毛主席紀念堂
1984年 北京首都賓館等
1986年 參與技術管理眾多設計項目
人物事跡
有一位80歲的“爺爺級”高級專家,至今仍然活躍在第一線,與年輕人“混”在一起而樂此不疲。他所追求的已非打工掙錢這么簡單,除了熱愛這份事業之外,更多地體現了一個“匠人”的拳拳之心。
榮譽等身佳作多
見到吳觀張先生,是在位於延安路上的外灘中心16樓上海五合智庫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的辦公室里,他此次來上海是準備參加2013年12月17日五合智庫的新年聚會,並順道回了一趟南京老家。剛踏進辦公室,便有一位年輕的設計師拿著自己的方案主動找到他。可能是之前有過多次溝通,所以吳老先生很快就提了四條意見。聲音洪亮,思路清晰,一點都不像一個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
“是什麼原因讓您一直堅持工作?”記者以這個問題開始了這次採訪。吳老稍作了一下思考,給出了這樣的答覆:“老伴是學醫的,我是搞建築設計的,除了兒子、孫子,兩人之間沒有多少可以談論的東西,整天膩歪在家裡幹嘛?還不如找點事做。”但隨著交流的深入,記者卻發現,讓老人堅持工作下去的理由並非這么簡單。
吳老先生出身於1933年3月,取名觀張,含有母親的姓,取夫妻和睦之意。吳家在南京浦鎮開有小店鋪,日本侵華期間店鋪被燒,家境貧寒。吳觀張靠哥哥們賺錢上學,在這個有著十個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中,幾乎人人都是在個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專家。1952年,19歲的吳觀張由蘇州高級工業學校土木專業畢業赴無錫任輔導員,並與同期入職的唯一一個女同事朱文玉相識、相戀。
吳觀張之所以在後來能進入清華大學深造,這其中還有個小故事。朱文玉考入上海醫科大學繼續深造,“再不努力就配不上她了”,逼得吳觀張也開始拚命學習。就在朱文玉上大學兩年之後,他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深造。
“我就是一個匠人。”在採訪中,吳觀張多次提到這一點,毫無做作之意。而對於這樣一位在建築設計行業頗有建樹的老人來說,抱有這樣的心態,實屬不易。1962年,吳觀張清華畢業之後,進入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工作,在多個方面都取得了傑出成就。他於1980年以高票當選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第一任民選院長,也是唯一的一位民選院長。曾任北京工業大學教授,並在清華大學任教,退休之後還擔任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建工學院、天津大學等眾多學府建築系碩士生導師,培養學生眾多,可謂桃李滿天下。曾接受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的接見,並赴美國、歐洲、新加坡多地訪問。吳老先生也主持設計了不少有名的項目,如毛主席紀念堂、北京首都賓館、北京建國門外外交官公寓及國際俱樂部等。
言傳身教為後輩
吳觀張身上的匠人精神呈現了對後輩的言傳身教。
有人在網上留言:吳老80歲的高齡,仍然奮戰在第一線,既為提升自我,也為提攜後輩。待人接物,溫文儒雅;學術套用,嚴謹踏實。這才是傳說中的以德服人,以能服人!在洲聯集團內部,年輕的設計師們都親切地稱吳觀張為吳爺爺,而不是常見的“吳總”或者“吳教授”之類客套稱呼,足見年輕人對這位老人的尊敬與愛戴。
1994年吳觀張退休後,被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返聘,與另外一位退休的同事一起,成立了一個工作室,主要任務就是“以老帶新”,讓剛剛進入研究所的年輕人跟著他們學。吳觀張主要對年輕人提出的設計方案進行最佳化,然後參加招投標。效果很不錯,中標率在30%~40%之間,而這也為跟著他們幹的年輕人獲得了不錯的獎金收入,每個月達到三四千元。每年帶4個人,10年間總共培養了50多個設計師。
2005年,吳觀張在由他的學生劉力、盧求等人創辦的洲聯集團內部舉辦的“五合大講堂”作了一次演講。事後劉力找到他,讓他來洲聯集團擔任總顧問建築師。其時,吳觀張已經離開北京市建築設計院,便接受了邀請,同時還兼任北京另外一家建築設計公司同類職位。
如今,吳觀張還像一個年輕人一樣,每天準時上下班,上午在另外一家公司,下午在洲聯集團,主要任務就是為年輕設計師的設計方案在技術方面把把關。周末會準備一家6口人的飯菜,有時間的話還要看看籃球比賽,尤其是美國籃球職業聯賽,喜歡打得行雲流水而富有觀賞性的火箭隊、快船隊,不喜歡熱火隊,認為他們聚集了一幫很有天賦的人,不太“費厄潑賴”。
身先士卒做表率
吳觀張在做一件繁瑣而非常實在的事,就是著手編纂一套《高層寫字樓核心筒參考圖》,已四易其稿,接近完工。
近兩三年來,吳觀張動過兩次手術,身體已經大不如前,而且眼睛也不是很好,無法長時間畫圖,尤其是一些線條很細的設計圖,畫起來相當吃力。但他還是把這個活接了下來。他說:“我這是提供給做方案設計的人,可以讓他們在核心筒的設計方面節省很多精力。設計時根據地形、地貌、地塊大小等,決定建築物的外觀,如果中間的核心筒做好了,等於完成一半了。所以我把各種規模的核心筒做出來,讓設計師可以套用。”
吳觀張發現,如今年輕的設計師更喜歡出創意,而在技術方面,卻不太喜歡下功夫。對於很高的超級大樓以及外形比較奇特的建築,在他看來,其實都是“花架子”。他說:“在建築設計行業,其實缺的是實實在在的匠人、實幹家,唯獨不缺的就是創意。”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為年輕人起點表率作用。
堅稱自己是“匠人”的吳觀張,在他的設計思想里一直把實用、經濟放在前兩位,美觀放在第三位。“所謂的匠人,就是唯實際去做東西。”這是他對“匠人”的理解。所以,對於自己所有的設計作品,最讓他有滿足感的還是那些住宅,雖然不如公共建築項目那么受人關注,但是通過大量繁複細緻的工作,設計出讓老百姓滿意的房子,最有收穫。
記者點評
在跟吳觀張老人交流過程中,記者能明顯感受到他身上的“匠人精神”。畢業於中國最為知名的高等學府,同時又有國內知名建築設計大院的從業經歷,讓他在國內建築設計行業頗具聲譽。眼下他的退休金7000多元,老伴的退休金也不低,對於這樣一位老人來說,堅持工作至今,已經完全超脫了上班掙錢的範疇,更多的是出於一種責任和追求。
老人直言,自己就是一個“匠人”,所以他一直堅守匠人的本分。比如他對年輕後輩的言傳身教,以及直截了當地指出建築設計行業存在的一些問題,都體現出一位匠人應該具備的本色,以及那份拳拳之心。也正是這份執著,才讓他一直堅守下去,並願意為之付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