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原變種)(學名: 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rutaecarpa)屬於 四數花組 物種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吳茱萸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芸香目
- 亞目:芸香亞目
- 科:芸香科
- 亞科:芸香亞科
- 屬:吳茱萸屬
- 亞屬:四數花組
形態特徵,花果期,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植株
小喬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紅色,與嫩芽同被灰黃或紅銹色絨毛,或疏短毛。
葉
葉有小葉5-11片,小葉薄至厚紙質,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6-18厘米,寬3-7厘米,葉軸下部的較小,兩側對稱或一側的基部稍偏斜,邊全緣或淺波浪狀,小葉兩面及葉軸被長柔毛,毛密如氈狀,或僅中脈兩側被短毛,油點大且多。
花
花序頂生;雄花序的花彼此疏離,雌花序的花密集或疏離;萼片及花瓣均5片,偶有4片,鑷合排列;雄花花瓣長3-4毫米,腹面被疏長毛,退化雌蕊4-5深裂,下部及花絲均被白色長柔毛,雄蕊伸出花瓣之上;雌花花瓣長4-5毫米,腹面被毛,退化雄蕊鱗片狀或短線狀或兼有細小的不育花葯,子房及花柱下部被疏長毛。
果
果序寬(3-)12厘米,果密集或疏離,暗紫紅色,有大油點,每分果瓣有1種子;種子近圓球形,一端鈍尖,腹面略平坦,長4-5毫米,褐黑色,有光澤。
花果期
花期4-6月,果期8-11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平地至海拔1 500米的山地疏林或灌木叢中,多見於向陽坡地。
分布範圍
產自秦嶺以南各地,但海南未見有自然分布,曾引進栽培,均生長不良。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種。日本也有。
模式標本采自澳門。
主要價值
經典中藥之吳茱萸是採收其嫩果,用鹽水漂洗或以醋炒,乾後人藥。或有用蜜炙甘草炮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