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經堂(吳漢殺妻(劇目))

斬經堂(劇目)

吳漢殺妻(劇目)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斬經堂:中國傳統戲,又名《吳漢殺妻》。見《東漢演義》。周信芳之代表作。川劇有《經堂殺妻》,漢劇、徽劇、同州梆子、河北梆子也有此劇目,秦腔、紹興文戲有《散潼關》,豫劇有《收吳漢》,秦腔、湘劇、楚劇有《吳漢殺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斬經堂
  • 類型:中國傳統戲
  • 其他名:《吳漢殺妻
  • 戲曲片:聯華影業公司1937年攝製
京劇,故事概述,擅演名角,周信芳簡介,戲曲片,劇情梗概,影評,幕後花絮,

京劇

京劇《斬經堂》,是麒派傳統劇目之一。

故事概述

西漢末年,王莽鴆酒毒死平帝篡權後,下令通緝劉秀。劉秀過潼關,被守將吳漢拿獲。吳母得知,告以王莽弒君殺父往事,責令吳漢放劉秀、散潼關,並授劍命吳漢殺妻王莽之女王蘭英(即王莽的次女王曄新朝睦脩任,京劇中稱為“南寧公主”)。王蘭英為人溫婉善良,吳漢進經堂左右為難。公主正在念經,見吳帶劍而至,知情後奪劍自刎,吳母亦自縊。吳漢縱火毀家,追隨劉秀而去。

擅演名角

該劇自徽劇移植而來,早年王鴻壽(老三麻子)擅演。
周信芳學演此劇,於1925年8月21日首演於丹桂第一台。周信芳飾吳漢,王靈珠飾王蘭英。周信芳在原劇基礎上反覆加工,成為麒派的代表劇目之一。劇中吳漢揉臉、造型、做派上介於紅生鬚生之間。在聲腔上,周信芳保留了徽劇高撥子高亢激昂的特色,又加入大段深情感人的二黃唱腔。其中“賢公主休要跪你休要哭”一段,委婉淒切,成為膾炙人口的唱段。表演上周信芳將人物內心的矛盾和情感的細微變化,層次分明地表現出來,刻畫得入木三分。

周信芳簡介

周信芳六歲隨父旅居杭州,從陳長興練功學戲。七歲登台演《鐵蓮花》中的定生,藝名“七齡童”,1906年後,隨王鴻壽赴漢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後一直沿用此名。1908年到北京入喜連成社,與梅蘭芳、林樹森、高百歲同台。1912年返滬,在新舞台等劇場與譚鑫培、李吉瑞、金秀山、馮子和等人同台,頗受薰陶,演技漸趨成熟。1915年至1926年間,先後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了連台本戲《漢劉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間兩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將《蕭何月下追韓信》《鴻門宴》《鹿台恨》《反五關》等戲介紹給北方觀眾,人稱“麒派”。
周信芳在幾十年的舞台生活中,運用精湛的表演技巧,塑造了宋士傑、徐策、蕭何、宋江、鄒應龍、張廣才、張元秀等眾多的生氣勃勃、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為京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麒派”不僅是京劇老生的重要流派,而且對其他行當、其他戲曲劇種的表演藝術,也有較大影響。
周信芳自稱是譚鑫培的私淑弟子,他的唱功基本上取法於孫菊仙、汪桂芬、汪笑儂、王鴻壽、潘月樵等前輩,他的嗓音雖顯沙啞,但演唱富有感情,挺拔蒼勁,氣出丹田。念白清晰,講究噴口,咬字頓挫富有音樂性,尤其是他吐字收聲和潤腔之技巧非一般演員所能企及。所以,他的演唱不但不以腔害字、反而有以聲傳情之妙。聽他的唱腔,酣暢樸直、蒼勁渾厚之特點十分明顯,加上起伏頓挫、錯落有序的念白,不帶偏見和常規的歧視的話,真的叫賞心悅目。周信芳敏捷利落、準確生動的做工更是有口皆碑,其灑脫洗鍊的身段具有一種難得的節奏感和可貴的張揚氣勢。他善於通過外部動作,表達人物內心感情和思想變化,“膛蟒”、“摔袖”、“抖髯”等表演技巧在他的運用下均能深入人物的骨髓,而少有為程式而程式的賣弄。他在打擊樂的運用以及在服裝、化妝等方面,都在革新和創造,以其鮮明的特色匯成麒派統一的藝術風格。《四進士》《清風亭》等戲裡有名的長段白口,都感人至深。他還善於在韻白中適當地運用口語,在對白中插進語助詞,使人聽來既鏗鏘悅耳,又親切生動,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周信芳在表演中,十分注意唱念與動作的有機結合。如演《徐策跑城》,載歌載舞,唱白相間,渾然一體,把鬚髮如銀的老相國喜悅激動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戲曲片

《斬經堂》聯華影業公司1937年攝製。
編劇兼藝術指導:費穆
導演:周翼華;
攝影:黃紹芬;
主演:周信芳、袁美雲

劇情梗概

王莽篡漢,光武帝(劉秀)舉兵復國。王莽立下詔書:獲劉秀者,受上賞。潼關守將吳漢,其父為王莽所殺,當時吳漢年齡幼小無知,及長,莽以女妻之,遂任偽朝之臣。劉秀敗逃潼關時,被吳漢(周信芳飾)捕獲,準備押送京師。吳漢的母親即告知吳漢:王莽乃殺父之仇人,且責以三事:釋劉,棄官,殺妻。吳漢妻(袁美雲飾)甚賢,吳漢不忍殺,但為了報父仇,始泣拜受命,斬妻於誦佛之經堂。吳漢殺妻後,吳母亦上吊自盡,吳漢乃焚其住宅,負母屍骨,縱馬出潼關,奉劉秀復興漢室。

影評

導演在處理戲劇和電影的結合方面,手法有所創新,扮演吳漢的著名京劇演員周信芳的演技也“達到最圓熟的境地”;但由於編者沿襲了“王莽篡漢”陳舊的歷史觀點,對於王莽、劉秀和吳漢這三個歷史人物的描寫,也出於虛構;因此,田漢在一篇影評中認為:“這戲只能‘姑妄唱之,姑妄聽之’,若當真作為歷史劇看,則殆不能成立。”

幕後花絮

1937年由聯華影業公司攝成戲曲片。解放後該劇曾被認為思想內容不好而停演。60年代初,《上海戲劇》等報刊上曾展開爭鳴,引起有關“道德繼承”問題的討論。80年代此劇恢復上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