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石山苣苔

吳氏石山苣苔

吳氏石山苣苔(學名:Petrocodon wui F.Wen & R.B.Zhang)是苦苣苔科石山苣苔屬植物。多年生草本石生植物。根莖棕色,特別是在節處多纖維根,根莖經過多年的生長可長至30厘米或更長,葉片乾燥時質狀和薄皮質,卵圓形至長圓形,先端鈍到銳尖或亞銳尖,基部楔形,邊緣全緣到不顯著或顯著波狀和密被纖毛,兩面密被白色短柔毛。花序1-4或更多,腋生,聚傘狀,4-10花或更多,花冠管狀,白色,左右對稱,蒴果1,線狀圓柱形,4裂,短柔毛。該新種為中國貴州省特有種,僅在西水縣西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模式地發現。該種生長在丹霞地貌山谷中的常綠闊葉林中陡峭的丹霞懸崖上,海拔1100-1600米。

吳氏石山苣苔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石山苣苔屬的生物多樣性。由於其分布有限和棲息地脆弱,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類別和標準使用指南》(IUCN標準和請願委員會,2022),吳氏石山苣苔暫時被評估為“極危”(CR)。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植物學史

2021年8月初,中國遵義師範學院的張仁波教授等研究人員在中國貴州省習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植物多樣性調查時,在西水自然保護區大白塘牛青山丹霞崖上發現了一種未知的苦苣苔科植物。根據其岩生習性和分類特徵,研究人員認為它可能屬於石山苣苔屬。在實驗室對開花標本進行了更仔細的檢查,並仔細觀察了活植物的營養器官和生殖器官的比較後,他們很快發現了幾個明顯的形態學差異,這些差異與任何已知的苦苣苔科植物都不匹配。此外,在該物種被發現之前,僅有兩種已知的丹霞地貌特有的石山苣苔屬植物被確認。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是一個新種。2023年4月,研究人員通過《Petrocodon wui (Gesneriaceae),a new species from Guizhou,China》一文正式命名該種。該種的種加詞“wui”是為了紀念70多年來致力於中國植物區系研究的吳征鎰教授(1916-2013)。巧合的是,一位植物愛好者吳香紅女士於2017年拍攝了該物種的開花照片,並將其傳送給了教授溫放,她也姓吳。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石生植物。根莖棕色,特別是在節處多纖維根,根莖經過多年的生長可長至30厘米或更長,長根莖的下半部分通常沿岩石表面向下生長,纖維根較多,根莖先端通常彎曲並形成鉤狀,部分宿存的葉柄基部螺旋排列在根莖表面;上部根莖密被長柔毛的多細胞的毛,約2毫米長具4-6個細胞。葉3片輪生,6-15擁擠長在基部蓮座,或在生長多年後在拉長的根莖頂部簇生,通常有一些乾的葉宿存在葉下;葉柄綠色,長可達約4厘米,圓柱形,密被白色短柔毛;葉片乾燥時質狀和薄皮質,卵圓形至長圓形,6-10×1-3厘米,先端鈍到銳尖或亞銳尖,基部楔形,邊緣全緣到不顯著或顯著波狀和密被纖毛,兩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側脈4-5對。
花序1-4或更多,腋生,聚傘狀,4-10花或更多;花梗淡綠色,長1-4厘米,直徑約1.5毫米,密被白色長柔毛;苞片2,對生,淡綠色,披針形,約10×0.5毫米,先端銳尖,邊緣全緣,兩面密被具長柔毛的多細胞毛,長約1.5毫米,約3個細胞;小苞片2,淡綠色,對生,狹披針形,約3×0.25毫米,被與苞片相同的毛,但是毛僅在約2個細胞上;花梗淡綠色,長0.8-2厘米,被與花梗相同的毛。花萼5裂至近基部,但是基部稍合攏形成花萼筒約1毫米長;裂片等長,淡綠色到白綠色,近線形,長6-8毫米,基部寬5-6毫米,先端鈍到圓形,邊緣全緣,外面密被白色長柔毛,裡面疏生被白色長柔毛。花冠管狀,白色,左右對稱,長約2.5厘米,外面密被白色短柔毛,裡面近無毛,花冠上半部分接近口被微柔毛;花冠筒長1.7-2.2厘米,寬基部約2.5毫米,最寬的部分約4.5毫米;翅片2唇,正面唇較短,2淺裂到中部,裂片寬三角形,長約1.5毫米,裂片底部約2.5毫米,背面唇較長,3淺裂到中部或稍超過中部,裂片卵形,中央裂片長於側面裂片,長約3.5毫米,側面裂片長約2.8毫米,在背面唇和花冠喉上具兩排明顯的橙色腺體。雄蕊4,長的兩個貼生至花冠筒距基部9.5毫米的地方,花絲長約4.5毫米,短的兩個貼生至花冠筒距基部5毫米的地方,花絲長約4毫米;花葯褐紫色到深紫色,橢圓形到近圓形,長約1毫米,寬約0.9毫米,在中間的花梗合攏,疏生半透明腺體,縱向開裂。雄蕊長約1厘米,淡紫色,棒狀,無毛,貼生於花冠筒距基部約8毫米的地方。花盤環狀,約1毫米高,邊緣全緣。雌蕊約2.5厘米長,密被直立具腺短柔毛;子房線形圓柱形,長約2厘米,寬約1.5毫米,1室,胎盤2,頂生;花柱長約6毫米,寬約0.8毫米;柱頭2,裂片片狀,圓形到淺匙形,無毛,約1毫米長,0.9-1毫米寬。蒴果1,長約5.5厘米,線狀圓柱形,4裂,短柔毛。種子附生,短圓柱形,粗糙,長約0.5毫米,寬約0.3毫米,密被疣狀。花期8月,果期約10月。

近種區別

該種在形態上與赤水石山苣苔相似,從其伸長的根莖、萼裂片的形狀、大小和被毛、喉部兩排明顯的桔黃色腺體和花冠唇的背面可以區分。該種經過多年的生長,其根莖長度可達30厘米或更長(相對於無明顯根莖);葉片卵圓形至長圓形(相對長圓形或倒披針形)和邊緣明顯波狀和密被纖毛(相對有鋸齒);聚傘花序4-10花或更多(相對於通常1-3花);花葯疏生半透明腺體毛(相對無毛)和雄蕊淡紫色,棍棒狀,無毛(相對無毛或不明顯)。下表是該種與赤水石山苣苔的詳細比較。
兩種詳細比較
特徵
吳氏石山苣苔
赤水石山苣苔
根莖
有,可達30厘米,經過多年的生長或更長
葉片形狀
橢圓形至長圓形
長圓形或倒披針形
葉片邊緣
全緣到不顯著或顯著波狀和密被緣毛
密被鋸齒
側脈(對)
4-5
5-6
單個花序花量
4-10花或更多
1-3花
苞片形狀
披針形
長圓形
苞片寬度(毫米)
0.5
3
苞片被毛
兩面被密被多細胞長柔毛。毛長約1.5毫米,約具3個細胞
外面帶白色短柔毛,裡面疏生短柔毛
小苞片
長3毫米,寬2.5毫米
長6-7毫米,寬約1.5毫米
花萼
5裂至近基部,基部稍收攏形成花萼筒,筒長約1毫米
5裂至基部
花絲長度
兩根長的長4.5毫米,兩根短的長約4毫米
兩根長的長9毫米,兩根短的長約8毫米
花絲被毛
從中部到基部密被具棕黑色腺體的腺毛,靠近花絲上部被具腺微柔毛
密被具腺微柔毛,特別是在基部
花葯
長約1毫米,被疏生半透明腺體毛
長約1.8毫米,無毛
雄蕊
淡紫色,棒狀,無毛
缺失或極不明顯

產地生境

該新種為中國貴州省特有種,僅在西水縣西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模式地發現。該種生長在丹霞地貌山谷中的常綠闊葉林中陡峭的丹霞懸崖上,海拔1100-1600米。崖坡面向西北(陰面),呈60至80度角。喬木蓋度可達12米,冠層蓋度75%,灌木層蓋度85%,草本層蓋度35%。

主要價值

吳氏石山苣苔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石山苣苔屬的生物多樣性,具有較大的科研價值。

保護現狀

吳氏石山苣苔僅在類型地發現,受到中國國家和地方法律法規的保護。然而,它顯然是稀缺的,因為其分布面積非常狹小,在丹霞地貌山谷的岩石表面上估計只有20平方米。顯然,截至2023年,研究人員發現的分布面積明顯低於IUCN的最小AOO單元,即4平方千米(2×2平方千米格線)。根據研究人員對型區周圍環境的詳細野外觀察,已知種群約有50個個體,其中一半是成熟個體,一半是幼苗。由於其分布有限和棲息地脆弱,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類別和標準使用指南》(IUCN標準和請願委員會,2022),吳氏石山苣苔暫時被評估為“極危”(CR)。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