銹梗石山苣苔(學名:Petrocodon rubiginosus Y. G. Wei & R. L. Zhang)是苦苣苔科、石山苣苔屬植物多年生草本,無莖。根狀莖近圓柱狀,長3-8厘米,直徑5-7毫米;葉8-16,全部基生,綠色到黃綠色,邊緣整齊至每對中稍不等長,寬卵形到近圓形,聚傘花序4-8,長20-30厘米,通常彎曲或彎曲,1-2分枝,8-12花。蒴果卵球形,瓣狀開裂,短柔毛。葉柄、花序梗和花梗上均有密被鐵鏽色柔毛。僅在中國廣西省百色市靖西市海拔450-500米的亞熱帶常綠闊葉季風林中有分布。
銹梗石山苣苔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中國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樣性,為進一步研究石山苣苔屬等植物的生物進化提供了科研價值。根據IUCN紅色名錄類別和標準(IUCN,2017年),該種暫時被研究人員評估為瀕危物種(EN)。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主要價值,保護現狀,種群現狀,主要威脅,保護級別,
植物學史
在2015年,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靖西市岳圩鎮發現一新種,經過與相似類群的比較後,確認該為苦苣苔科一新種。該種於2020年以“Petrocodon rubiginosus, a new species of Gesneriaceae from Guangxi”在《PhytoKeys》上發表,其種加詞“rubiginosus”指的是該種葉柄、花梗和花梗的明顯毛被,其被濃密的長鐵鏽色或紅寶石色的毛。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無莖。根狀莖近圓柱狀,長3-8厘米,直徑5-7毫米;葉8-16,全部基生,綠色到黃綠色,邊緣整齊至每對中稍不等長,寬卵形到近圓形,3.5-20厘米×3.8-15厘米,先端鈍到圓形,基部心形或斜心形且基部通常在兩側重疊,邊緣明顯具圓齒到波狀,兩面具短柔毛;葉脈5-6,正面凹,背面突出,密被沿葉脈的鐵鏽色脈直立長柔毛。
聚傘花序4-8,長20-30厘米,通常彎曲或彎曲,1-2分枝,8-12花;花序梗長15-20厘米,直徑約2毫米,密被捲曲的紅色到鐵鏽色的長柔毛;苞片2,對生,披針形到鑽形,5-6毫米×1-2毫米,全緣,兩側密被柔毛到深棕色短柔毛;小苞片2,對生,線狀披針形,約5毫米×0.8毫米,兩側密被披針形到深棕色短柔毛;花冠雙唇形,淡黃色,喉具兩明黃色縱條紋和暗黃色腺體在條紋表面,長約3厘米,外面白色短柔毛;筒部纖細,長2-2.2厘米,直徑6.5-7毫米在中部,在花冠基部上方約6毫米處稍縊縮;蒴果卵球形,瓣狀開裂,短柔毛。花期11月,果期12月至次年1月。
近種區別
銹梗石山苣苔與河池石山苣苔形態較為相似,但可通過其葉柄、花序梗和花梗密被捲曲而區分。可通過銹梗石山苣苔的紅色至鐵鏽色的柔毛,苞片披針形至鑽形、兩面密被柔毛至深棕色短柔毛,花冠裂片長圓形至近圓形、邊緣全緣,花萼裂片密被柔毛至鐵鏽色短柔毛來區分。下表為兩種詳細比較。
特徵 | 銹梗石山苣苔 | 河池石山苣苔 |
葉片、花序梗和花梗毛被 | 具濃密捲曲,鐵鏽色長柔毛 | 密被腺體短柔毛 |
苞片 | 披針形至鑽形,5-6毫米×1-2毫米,兩面均有濃密鐵鏽色至暗棕色的短柔毛 | 線狀披針形,8-16毫米×1-2毫米,兩側具腺狀短柔毛至糙硬毛 |
花冠裂片 | 長圓形到近圓形,邊緣全緣 | 披針狀三角形,邊緣具鋸齒 |
花萼裂片 | 具濃密鐵鏽色毛 | 具濃密白色腺狀短柔毛 |
花期 | 11月 | 9-10月 |
產地生境
主要價值
銹梗石山苣苔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中國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樣性,為進一步研究石山苣苔屬等植物的生物進化進程提供了科研價值。
保護現狀
種群現狀
銹梗石山苣苔僅在中國廣西百色靖西市的兩個分布點已知,兩個分布點距離約3千米,每個地方不超過50個個體。其餘種群信息尚不清楚,這給該種的滅絕風險評估帶來了困難。截至2020年,該物種的兩個分布點已知的占地面積小於10平方公里。
主要威脅
主要威脅來自放牧造成的環境破壞,未來還存在被偷挖、濫挖的風險,因為其分布地離村莊較近。
保護級別
根據IUCN紅色名錄類別和標準(IUCN,2017年),該種暫時被研究人員評估為瀕危物種(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