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歌(石灣山歌)

吳歌(石灣山歌)

吳歌(石灣山歌),江蘇省常熟市民間文學,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石灣山歌在江南已有3000餘年歷史,因流傳在沙家浜鎮石灣村一帶而得名。石灣山歌起源於農民勞動之中。農耕時代,農民生活簡單枯燥,面朝黃土背朝天,溫飽常常得不到保障。山歌給予農民精神上的慰藉,也是他們辛苦勞作中自娛自樂的重要方式。石灣山歌題材十分廣泛,包含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歌詞非常講究比興的運用,句式以四句七字韻文為基礎,但又不限於七字,長短句參差又不失音樂節奏。石灣山歌曲調柔美,特別是女性所唱的情歌,輕柔婉約,分外纏綿。具有代表性的有《長工苦》《長工歌》《姐勒園裡摘楊梅》《亮月亮》《十二月花名山歌》《為啥勿替我做媒人》等。

2011年6月10日,吳歌(石灣山歌)列入蘇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6年1月15日,吳歌(石灣山歌)列入江蘇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編號:JS-04-Ⅰ-0006-1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歌(石灣山歌)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批准時間:2016年1月15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申報地區:江蘇省常熟市
  • 遺產編號:JS-04-Ⅰ-0006-12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內容分類,藝術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活動,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沙家浜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塊塊良田、座座民宅大都被河湖水面分隔。舊時農家或在田間勞作,或在水上打漁,或在枕河的家門口淘米洗菜,雖同飲一湖水,低頭不見抬頭見,但常只能隔水相望,除非大聲說話,才能隔岸對答。因此,當地百姓從小練出了一條”刮拉鬆脆”的響喉嚨,唱起山歌來,更是響遏行雲,聲震四方。青年男女興致勃發時,邊勞動邊借唱山歌、唱船歌的形式,抒發個人的真情實感,或抒懷,或傳情,以此活躍氣氛,分散或忘卻勞動時的辛苦與疲勞。其中由於石灣山歌的婉轉唱腔和生動歌詞,備受人們欣賞,而廣為傳唱。
石灣山歌是吳歌的原型之一。追根溯源,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紀的殷商時代,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來到江南無錫、常熟一帶立國,即倡導“以歌養民”。將歌統稱為山歌的原因,據明代葉盛水東日記》解釋:“吳人耕作或舟行之勞,多謳歌以自遣,名‘山歌’。”山歌的演唱,在農村有特定的時間和場合。水鄉演唱山歌大都從春天插秧開始,直到秋季收割稻穀後收場。冬季農閒在家,反而很少再唱。在這段時間裡,農民耕田插秧時,臉朝黃土背朝天,除草時更是雙膝跪在稻苗中,手、腳、眼並用,辛苦異常,全身只有嘴空著,還可以用來唱山歌分散些疲勞感。夏季乘涼是唱山歌的最好時機,在空曠的場地上,在橋頭樹底下,在魚池魚棚畔,或一人獨唱,喁喁細語般傾訴個人感情;或數人對唱,此起彼落雙方情緒高漲;有時還搖著船兒去尋找對歌手比試,一直忘情對唱到深夜才盪槳歸來。
石灣山歌在唐市石灣、市澤潭一帶廣為流傳,如清代倪賜纂《唐市志》、龔文洵纂《唐市補志》中,均有大量有關唐市船歌的記載。截至2010年末,共收集整理到石灣山歌826首、曲譜40種。

文化特徵

內容分類

石灣山歌內容豐富,有地名歌、物名歌、節令歌、長工歌、情歌、歷史傳說歌、劃龍船歌、搖船山歌、農活歌等。勞動歌里又有蒔秧歌、耥稻歌、車水歌、挑泥歌、繡花歌等。石灣山歌曲調豐富,有四句頭小山歌,有三邀三甩的大山歌,還有劃龍船調、號子、吭吭調、夯夯調、盤歌調、宣卷調、壯鄉調等三十餘種。除大山歌屬長篇敘事山歌,只少數人會唱外,其餘均為普通村民即景生情、隨口而出、現編現唱的短山歌。

藝術特徵

石灣山歌有獨唱、對唱、三人以上和唱等形式。石灣山歌音樂形式短小精幹,大多以樂段反覆而構成,表現手法洗鍊。歌詞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講究比興的運用,句式以四句七字韻文為基礎,但不受七字約束,可以根據內容盡興發揮,特別在第三句上,襯字可達兩百多字。這種長短句參差不齊又不失音樂節奏,是吳歌的一大特徵。
沙家浜地處常熟、崑山、相城交界處,方言更具有兼容性。石灣山歌的音調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與方言結合緊密,蘊涵了崑曲曲韻,唱起來具有古音的韻味。山歌曲調優美,特別是女歌手所唱情歌,輕柔婉約,分外纏綿。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石灣山歌在長期的傳唱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山歌風格,成為吳地民歌的代表之一。石灣山歌世代相承,與人民民眾生活密切相關,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口口相傳直至當代,是“活”的文化形態,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農耕文化的逐步弱化和人們生活娛樂方式的改變,除了世代沿襲的石灣老一輩村民能夠傳唱山歌外,其他年輕人群已經很少再接觸這一民俗文化。隨著老一輩傳承人的逝世和傳承斷檔,石灣山歌正在逐漸消亡。2019年,石灣山歌被列為蘇州市搶救性保護項目。

傳承人物

何林妹(1934年3月—2018年2月),常熟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石灣山歌”;蘇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吳歌(石灣山歌)”。
王小和,常熟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石灣山歌”。
楊水英,常熟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石灣山歌”。
浦梅珍,常熟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石灣山歌”。
胡春花,常熟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石灣山歌”。

保護措施

為保護好石灣山歌,沙家浜鎮聘請多位民歌專家在全鎮開展了石灣山歌的挖掘整理工作,於2011年將資料匯集成冊,出版了《沙家浜石灣山歌集》和《沙家浜石灣山歌》原生態CD。沙家浜鎮制定了石灣山歌傳承人保護辦法,在保護老一輩傳承人的基礎上,投入資金、時間和精力培養新的一批傳承人。沙家浜鎮還為山歌傳唱人建立藝術檔案,在鎮文化站建立石灣山歌館,在唐市中心國小成立小小石灣山歌隊,由石灣山歌傳承人進行輔導。
沙家浜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多次走訪常熟市級非遺傳承人楊水英、浦梅珍及其他民間石灣山歌手,一方面搶救性記錄那些即將遺失的石灣山歌詞曲,另一方面挖掘、記錄民間文化高人的師承關係、成長經歷、主要事跡、專業成就、目前處境和未來發展等具體細節。同時,組織專人利用文字、錄音、錄像、打譜、數位化多媒體等手段全面、真實地採錄山歌資源,對傳統曲目進行錄音,並對其生存現狀及今後的保護髮展情況進行系統性的記錄。
“吳歌(石灣山歌)”保護單位:常熟市沙家浜鎮文化站。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9年,中央電視台開展尋訪石灣山歌活動。
2013年,山歌劇《蟹王招親》巡迴演出。
此外,沙家浜鎮還舉辦了石灣山歌高峰論壇會、長三角廉政山歌邀請賽等活動。

榮譽表彰

2010年5月2日,沙家浜鎮舉辦“相聚沙家浜”海峽兩岸四地民歌邀請賽,石灣山歌獲得一等獎。
2012年,石灣山歌參加江西婺源首屆全國山歌大賽,獲得銀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