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吳思齊
- 字號:字子善
號全歸子 - 所處時代:宋末元初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婺州永康
- 出生時間:1238年
- 去世時間:1301年
- 主要作品:《左氏傳闕疑》
- 主要成就:月泉吟社創立者之一
- 祖籍:處州麗水
人物生平,為官正直,歸隱不仕,西台慟哭,詩史留名,
人物生平
吳思齊,字子善,原籍處州麗水,後徙至永康,由蔭入仕,監臨安新城稅。調嘉興縣丞,攝縣事。後入鎮江幕府,因忤逆賈似道,遷饒州節制司準備差遣,後辭官寓桐廬,自號全歸子。元大德五年卒,年六十四。流傳下的詩文不多,有《擬古》《題鹿苑寺壁間記魯簡肅公羅漢見夢事》。吳思齊性直愨,“知有是非,不知有毀譽、禍福。學者尊其行,爭師之。方鳳評思齊之為人如徐積、陳師道,君子不以為過”。
為官正直
宋末元初有一位才子吳思齊(1238-1301年),字子善,號全歸子,是永康前吳村人。前吳在今後塘弄村南面約一里處,早已湮沒。吳思齊的曾祖父吳深是陳亮的學生和大女婿,也是永康學派的骨幹成員。少年時代的吳思齊博覽群書,胸有大志,常常以陳亮的精神激勵自己,希望有朝一日堂堂正正乾一番事業。
長大以後,吳思齊因父親曾為官被朝廷授以官銜,開始時在京城杭州任負責稅收的小官,後來調到嘉興任縣丞。據史書記載,吳思齊一到嘉興就親自坐在監獄門口,逐一審問案件,使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平反。幾年後調到鎮江幕府,因多次上書揭露權相賈似道和貴戚謝堂,得罪了權貴,憤而辭官,隱居桐廬。吳思齊雖然為官10年,但家裡清貧如故。此時南宋朝廷搖搖欲墜,統治者依然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而吳思齊則懷著無比悲哀和無奈的心情,過起了隱士的日子。
歸隱不仕
不久,素以弓馬擅長的漠北蒙古民族狂飆突起,在成吉思汗統率下,鐵騎縱橫於歐亞大陸,從大西洋西岸一直到黑海之濱,無不懾服於龐大帝國的統治。1276年忽必烈攻入南宋首都杭州,1279年文天祥被捕,南宋王朝覆滅了。
在桐廬隱居的吳思齊真正體驗到了國破家亡的痛苦和悲哀。元朝統治者對江南儒士施以殘暴統治,在元初制度中不光廢止科舉制度,而且設立等級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儒士淪為社會的底層。民族歧視的屈辱和社會地位的淪喪、功業幻夢的破滅、人格形象的扭曲,在吳思齊心中所引起的極度悲痛,使他不得不掙紮起來,尋求患難知己,相濡以沫,向蒙古貴族的殘暴統治奮起抗爭。此後20多年,吳思齊在吳越大地放游名山大川,遍訪宋朝遺老,詩酒相伴,吟詠唱和,宣洩亡國之痛,慷慨激烈,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江南名流。真所謂“湖海論交無久近,相逢同是漢遺民”,一個反元群體在悄悄形成。
後來,元蒙朝廷出於籠絡士子、收買人心,派遣使者往江南搜訪遺逸,有不少隱逸之士不得不出山做了元朝的官員。吳思齊家中生活越來越困難,有人勸他出來當官,吳思齊答道:“我好比女子出嫁,雖凍餓不能更二夫!”伯夷、叔齊採薇而食,屈原餐菊、蘇武牧羊、嚴子陵垂釣、陶淵明對菊,歷代愛國亮節的楷模給了吳思齊巨大的精神力量。
吳思齊流寓浦陽後,結識了方鳳(1241-1322年)和謝翱(1249-1295年),三人結成了異姓兄弟、生死至交。方鳳是浦江人,入元後不願做官,歸隱仙華山。謝翱是福建人,文天祥老部下,兵敗後隱匿民間,輾轉來到浙江。他們在浦江以教書為生,並組織詩社“汐社”,廣交詩友,結成志同道合的反元陣營。他們常常相攜浪跡山水,在蘇州夫差台終日痛哭,在紹興禹陵朝北哭號,在仙華山數日喝酒至大醉,相扶著望天慟哭,直哭到失聲而返。明初開國文臣宋濂遊仙華山,看到石壁上吳思齊題名可辨,感慨地說:“思齊等三人無月不游,游則不分日夜,哭則失聲後返,如此有氣節之士,相遇於殘山剩水間,怎么能不悲痛!”伴隨著這陣陣火山爆發般的哭聲,積壓在吳思齊等人胸中的洶湧怒潮得到了排山倒海的宣洩。
西台慟哭
1290年冬的一個陰冷的雨天,是文天祥遇難八周年的日子。謝翱、吳思齊來到桐廬,與當地好友馮桂芳、翁衡一同前往嚴子陵釣台,一直等到下午雨止,登上西台憑弔。他們在荒亭的一角設了文天祥的牌位,擺上了祭具,先跪拜,然後吟作《楚歌》,用竹如意敲著地面,以鐵如意擊打石塊,一曲歌罷,竹、鐵俱碎,諸友號啕痛哭。亡國之痛令人悽愴。
從山上下來後,雨雪交加,北風怒吼,他們又來到船中,飲酒賦詩以寄所思,情之所至痛極生悲,真想以沉湘踏海之志震驚天下!“哭西台”這一舉動激起了層層波浪,影響遍及江南,產生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後人評價西台一哭把謝翱和吳思齊的“善哭”推到了極點,最能代表他們的個性魅力。謝翱所作的《登西台慟哭記》成為哀悼故國和亡友的泣血吞聲之千古名作。
西台這一哭也使謝翱名垂青史。謝翱在元人攻下杭州後,變賣全部財產率鄉兵數百人投奔文天祥任參軍,僅過兩年兵敗被元兵追緝,一生流離失所,晚年寓居杭州,娶從前一老朋友的女兒為妻,不久因肺病發作,客死他鄉,終年47歲。吳思齊、方鳳遵照他生前的囑託,將其移葬嚴子陵釣台的南面,刻碑“粵謝翱墓”,在墓邊建許劍亭。明嘉靖年間重修墓道,豎石坊,上面刻“宋隱士謝翱先生墓”,兩邊有聯:“淚滴參軍骨,江流報國心”。清乾隆年間復建石坊,上額“垂釣百尺”,石柱楹聯為:“生為信國流離客,死結嚴陵寂寞鄰”。亭前大石碑刻“宋謝翱慟哭處”,背面刻謝翱《登西台慟哭記》。謝翱、吳思齊西台慟哭之舉讓人悲從心來,常使後人來此憑弔,此是後話。
詩史留名
吳思齊、謝翱和方鳳三位患難之交在浦江還做了一件影響巨大的大事。
南宋覆亡後,陷入災難和不幸的士子們無以寄託,從而找到詩歌這一最便於抒發憤懣抑鬱之懷的理想載體,整日親近對偶聲韻,終於匯集成了反元的巨大遺民詩人群體。當時浦江有位吳渭,宋末曾任義烏縣令,入元後隱居故鄉。1286年,他延請吳思齊等三人創辦了“月泉吟社”。
月泉是從前浦江十景之一,遺址在今浦江月泉西路西北側,成名於隋唐,宋代已有一定規模,至元初已成規模空前的著名勝地。據浦江縣誌載,陳亮曾前往月泉傳授學業,從之游甚眾。月泉之奇還在於,上半月月亮漸漸變圓,泉水慢慢上漲,泉隨月動;下半月月亮由圓變缺,泉水也一點點消退,月伴泉鳴。月泉歷來是文人墨客、四方吟士會聚吟唱的場所。
月泉吟社成立後,針對元朝統治階級改變政策收買知名之士、對江南儒士民族氣節構成嚴重威脅的實際,經過精心策劃,於1286年十月十五向各地發檄征詩,以“春日田園雜興”為題,限五、七言四韻律詩,定於次年正月十五收卷。詩題發出,如一石驚起千層浪,江南各省數千文人吟士紛紛投來詩稿,共得詩稿2735卷。經吳思齊、謝翱、方鳳三人評定,於三月初三揭榜,選中280名,依次給予獎賞,並彙編成集付印,書名即《月泉吟社》。
這是我國歷史上盛況空前的詩歌大賽,參加者多是世代食宋之祿的故宋遺民,他們放浪山水、嘯傲田園、寄身佛寺、棲隱道觀,隱逸抗節則是共同特徵。詩作表達了對蒙元政權的堅決離棄、棄官歸隱和對故國河山的深深懷念,時時流露出寄寓田園、傷感、淒涼的消極反抗思想,標誌著南宋遺民詩人已作為整個群體走向田園林藪,到寧靜的大自然中去尋覓自己那顆失落心靈的家園和歸宿,結成了精神上的反元大同盟。表面是對隱逸遁世的盡情謳歌和最高禮讚,實際上這是一種韜光晦跡,哪裡能掩抑得住心中的無比痛楚和憤激情緒呢?
這是一次影響巨大的詩歌大合唱,在我國古代詩史上有許多獨創性。首先主題突出,通過詩歌結成反元同盟,凡入新朝為官者詩作一律淘汰。其次品評詩卷有程式,制定《詩評》一則,對於審題、立意、作法、詩藻、意境均有具體的品評標準,品評時還採取兩宋科舉的謄錄之法,隱去作者姓名。三是優勝者有獎賞,我國詩人雅集往往在罰不在獎,如蘭亭聚會,王羲之等人一觴一詠,輸者罰酒,而此次大賽從第一名起,皆依次給予獎賞。月泉吟詩開中華詩詞大賽之先河,月泉吟社被譽為“中國第一詩社”,《月泉吟社》成為我國最早的詩社總集,而吳思齊也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四庫全書》和《辭海》都有關於月泉吟社的專題介紹。
吳思齊是一個很有個性特點的詩人,一生軌跡兩條線,早年為官,中年後隱逸,遊歷多交遊廣。從廟堂到江湖的巨大反差,使他的內心傷痛與尷尬永遠難以調和。但對他來說,仕進是一種進取,遁世也是一種進取,而後者更能體現他的行世風格,是另一種形式的抗爭,一顆拳拳愛國之心蒼天可鑑。他一生清苦,更苦的是坎坷人生的心路歷程,帶著一顆受傷的心靈,苦飲一杯生活的濁酒。他以隱士的外表、志士的豪狂、鬥士的姿態,行吟一曲慷慨狂歌,將生命的苦澀酸甜都付于田園山林,溶於他的酒和詩中。
吳思齊一生詩作甚多,至今絕大多數已散失。他是陳亮為首的永康學派的傳人,大力宣傳“經世致用”的學說,學生中不少很有建樹,在浦江一帶很有影響,所著書有《左氏傳闕疑》、《陳亮葉適二家文選》等,曾選輯宋代詩文,因卷軼浩繁而未及完成。晚年考證歷代聖賢生卒之事,編成《俟命錄》一書,書編成後異常平靜地寫詩與諸友告別,安然去世,享年6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