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地記

吳地記

《吳地記》,一卷,我國早期著名地方志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吳地記
  • 朝代:唐
  • 作者陸廣微
  • 補錄:後集》
簡介,體例內容,版本,四庫提要,

簡介

《吳地記》,一卷,我國早期著名地方志書。舊題唐陸廣微撰。後因散佚,宋人又有補錄,有一卷,著者不詳。所記皆吳、長洲嘉興崑山常熟華亭海鹽七縣之事,其中以吳縣長洲縣為豐。

體例內容

追溯其淵源,一是受《漢書·地理志》等正史地理志和地理總志的影響。正史地理志和地理總志以州郡為綱,以縣為目,記載建置沿革、戶口、貢賦、山川、城邑、關塞、祠廟、物產等。《吳地記》以蘇州為載述範圍,先敘府,後載縣,即以府縣為綱。其內容大體可分為:(一)沿革,(二)分野,(三)賦稅,(四)世系,(五)城郭,(六)戶口,(七)山水,(八)湖泊,(九)坊巷,(十)橋樑,(十一)寺觀,(十二)台閣,(十三)園宅。
二是受六朝地記圖經的影響。地記為地方志書的一種形式,記地方各方面情況,尤詳地理、古蹟、傳說。圖經,一圖一文,始於漢《巴郡圖經》,唐圖經轉盛,以經為主,圖為輔,所涉方面與地記相差無幾。《吳地記》以地記為名,承地記體制,專載一方之情況。其於府、縣所載之外,又別載山川、湖泊、寺廟、橋樑、宅邸、台閣、坊巷。此志“圖畫以俟後來者添修”,今本無圖。書中雖未標門類,然所記分類而敘,呈現方誌特性。但不足的是,各類未能集中敘述,以類系事。

版本

《吳地記》傳本多種,有明萬曆《古今逸史》吳琯校本、天啟三年樊維城《鹽邑志林》本、馮夢龍《五朝小說》本、清張海鵬《學津討原》本、道光中曹溶《學海類編》本、同治三年陳蓮塘《唐代叢書》本、同治十二年江蘇書局刻本、一九八六年江蘇古籍出版社曹林娣校注本等。

四庫提要

《吳地記》·一卷、附《後集》·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唐陸廣微撰。《宋史·藝文志》作一卷,與今本合。書中稱周敬王六年丁亥,至今唐乾符三年庚申,凡一千八百九十五年,則廣微當為僖宗時人。然書中“虎疁”一條,稱唐諱虎,錢氏諱鏐,改為滸墅。考《五代史·吳越世家》,乾符二年,董昌始表錢鏐為偏將。光啟三年,始拜鏐左衛大將軍、杭州刺史。景福二年,始拜鏐為鎮海軍節度使、潤州刺史。乾寧元年,始加鏐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年始封鏐為彭城郡王。天祐元年,封吳王。至朱溫篡立,始封鏐為吳越王。安得於乾符三年以董昌一偏將能使人諱其嫌名?且乾符三年亦安得預稱吳越?至錢俶於宋太平興國三年始納土入朝,當其有國之時,蘇州正其所隸,豈敢斥之曰“錢氏”?尤顯為宋人之辭。則此書不出廣微,更無疑義。王士禎《香祖筆記》嘗摘其語兒亭,馮驩宅,公孫挺、陳開疆、顧冶子墓三條,又摘其“琴高宅”一條。於地理事實,皆為舛繆。又案乾符三年歲在丙申,實非庚申。上距周敬王丁亥,僅一千三百九十年,實非一千八百九十五年,於年數亦復差誤。觀其卷末稱“纂成圖畫,以俟後來者添修”。而此本無圖,前列吳、長洲嘉興崑山常熟華亭海鹽七縣,而後列吳縣長洲縣事為多。殆原書散佚,後人采掇成編,又竄入他說以足卷帙,故訛異若是耶!以今世所行別無善刻,故姑仍吳琯此本錄之,以存梗概,而附訂其牴牾如右。又《吳地記後集》一卷,蓋續廣微之書者,不著撰人名氏。前有題詞,稱“自唐王郢叛亂,市邑廢毀,或傳記無聞,或廢興不一。謹採摘縣錄,據圖經,選其確實者列於卷後”。所記建置年號,止於祥符元年,疑北宋人作。舊本附錄,今亦並存備考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