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門

婁門

婁門位於城東北。 《吳地記》載:"婁門,本號疁門,東南,秦時有古疁縣,至漢王莽改為婁縣。 "門遂改稱婁門。城門分外城、中城、內城三重。內城築有城樓,三重陸城門之間有空地和閘門裝置,十分堅固。城門南面還有三道水城門,也備有閘門裝置。城裡和城外以外城河為界,通過吊橋與城外貫通。並有水陸通婁江,向外跨塘延伸。外城、中城及內城門上的城樓約在民國37年(1948)間被拆除,僅保存一重城門,直到1958年大煉鋼鐵時,城門陸續拆盡,至今已無痕跡。水城門也被拆除,現在只剩下依稀痕跡可供辨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婁門
  • 出處: 《吳地記
  • 位於:城東北
  • 俗稱:永林橋
歷史,重建,

歷史

圖中近景為永寧橋,又俗稱永林橋。位於婁門西街北端,跨婁江。民國《吳縣誌》載:"永寧橋,宋崇寧初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盧珪重建,萬曆五年(1577)顧豫、蔣二南出資整修。清乾隆元年(1736)修,道光十八年(1838)把總宋天培等重修。同治間善後局修。"橋寬4米,長29.9米,單孔,跨度11.2米。永寧橋為單孔石拱橋,造型規整秀麗,與周邊的民居建築和遠處的婁門相得益彰。可惜的是,永寧橋已於近年被拆除。
圖為婁門與永寧橋,現無存。約於20世紀30年代。

重建

2013年12月,蘇州古城牆保護修繕二期工程,包括婁門段、姑胥橋段和齊門段三段古城牆保護修繕工程正式竣工。其中婁門段城牆,位於古城東側北部。施工本著還原歷史的原則,綜合分析考古資料,根據婁門古城牆歷史遺存布局,同時結合現狀進行設計和修繕,修繕時採用了磚拱結構,並用舊石材砌築和鋪設城門附近的廣場、道路。
重建的婁門重建的婁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