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誦調(常州吟誦)

吟誦調(常州吟誦)

吟誦調(常州吟誦),江蘇省常州市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常州吟誦是根植於常州地區、使用常州方言的吟誦調,其源上溯先秦時期的吳地吟唱,肇始於戰國時代,經唐宋發展,明清走向繁盛,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傳承歷史。

2008年6月7日,吟誦調(常州吟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Ⅱ-13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吟誦調(常州吟誦)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江蘇省常州市
  • 遺產編號:Ⅱ-137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語言內容,吟誦方法,吟誦調式,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常州吟誦根植於常州地區,其源上溯先秦時期的吳地吟唱,肇始於戰國時代,經唐宋發展,明清走向繁盛,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傳承歷史。
吟誦調(常州吟誦)
常州吟誦
自古以來,常州的教育事業一直都很發達,而吟誦是一種學習古詩文行之有效的傳統教學方法, 常州吟誦又具有音樂的成分,其婉轉悅耳之音能幫助學習者記誦,較之於單純誦讀,學生更易於接受。據資料記載,近代傳播常州吟誦的有“寄園”、“國專”和“省中”三個系統。“寄園”是由錢鈞、錢向杲錢振煌創立並執教的民間書院; “國專”是由學者唐文治先生於1920年在無錫創建並任校長的官辦現代書院; “省中”則是有百年校史的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及其前身“常州府中學堂”、“江蘇省立第五中學”等。這些機構都將常州吟誦程度不同地用於文化教育中。
近現代以來,常州擁有諸多吟誦名家,先後出現了趙元任屠岸錢璱之羊淇羊漢等一批代表性人物。

基本特徵

語言內容

常州吟誦是運用常州方言進行吟誦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常州方言保留著入聲字和部分古代讀音,與中古語音相接近,具有抑揚頓挫分明的藝術特徵,能較好地體現出唐詩、宋詞等古典文學作品的聲韻和節奏美感。
常州吟誦的內容十分豐富,可以吟詩,包括七律、七絕、五律、五絕等近體詩和《詩經》、《楚辭》、樂府詩、雜言詩等古體詩;也可以吟詞和文言文,此外,舊時學生讀書的音調和舊時家庭婦女閒時說故事的音調等也可歸入常州吟誦之中。

吟誦方法

常州吟誦與唱歌不同,沒有樂譜可循,主要在於口頭傳承和靈活自如的運用,其吟誦方法可概括為以下四種:
  • 運用“格律吟調”的吟法:多適於近體詩,有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四類,每類又分“平起”和“仄起”兩種,合計有八類,其旋律節奏與吟誦腔調的平仄聲調緊密關聯,“平低仄高”或“平直仄曲”的旋律走向,“平長仄短”的節奏疏密顯得尤為突出;
  • 運用“顯性基本吟調”的吟法:多適於五言、七言古體詩,吟腔接近於“格律吟調”,但少了格律的約束,吟腔變化更豐富;
  • 運用“隱性基本吟調”的吟法:多適於古文、古體詩,它更接近於唱歌,吟法更為自由,旋律變化更多,因此對吟者的音樂要求更高,常常音隨字起,腔隨意生;
  • 運用“核心吟調”的吟法:多適於律詞小令,主要由“3 1 2”三個音構成音樂辭彙,吟法簡易,容易學會。

吟誦調式

常州吟誦吟近體詩與詞的調式比較多樣,以“徵”、“宮”兩種調式為主,亦用“商”、“角”調式。總體上看來,無論是吟古詩、古文、近體詩或詞,“徵”與“宮”兩種調式是通用的,也用得最多。
吟誦調(常州吟誦)
常州吟誦
常州吟誦音調的調式還與所吟詩文的基本感情有關。例如:吟比較哀怨、悲壯、激越的古文,如《秋聲賦》與《阿房宮賦》及此類情緒的詩詞,大多用羽調式。也有個人風格的因素,例如羊淇先生吟詞的音調,均為商調式,而他人吟詞的音調則為“宮”、“徵”等調式,唯獨未見商調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常州吟誦是語言、音樂、詩歌結合最緊密的方式,可以揭示語言、音樂,詩歌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具有傳統文學、民間音樂、漢語言語音學等多種學科的研究價值。
傳承人物
秦德祥,男,漢族,1939年5月出生,2012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吟誦調(常州吟誦),江蘇省常州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10年10月,“常州市吟誦藝術協會”在常州市文聯成立,該協會組織會員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吟誦”的相關知識,開展學術交流,傳承常州吟誦。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吟誦調(常州吟誦)”項目保護單位常州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10年12月,常州市文聯和常州市吟誦藝術協會在常州紅星大劇院舉辦《鳳鳴龍城》大型吟誦音樂會,這是常州歷史上的首次吟誦音樂會。
2020年10月,常州市一中校友會在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欄目《一鳴驚人》中表演了常州吟誦《遊子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