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病](hematemesis)是2004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吐血[病]
- 外文名:hematemesis
- 所屬學科:中醫藥學
- 公布時間:2004年
吐血[病](hematemesis)是2004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
吐血[病]吐血[病](hematemesis)是2004年公布的中醫藥學名詞。定義 以血隨嘔吐而出,嘔吐純血為主要表現的血證。出處 《中醫藥學名詞》第一版。
吐血 由於潰瘍致血管破裂而引起出血。嘔血色澤暗紅。患者有潰瘍病 史,並伴有黑色糞便。(二)慢性胃炎 出血量少,並有食後上腹部疼痛及消化不良等症狀。(三)肝硬化 由於食道靜脈及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而出血,嘔血量較多,色澤鮮紅。(四)...
止消化道嘔血與咯血有時鑑別較為困難嘔血前常有噁心及上腹部不適,嘔出物可混有食物,嘔血後常排黑便患者常有胃病,肝臟病史。緩解方法 咯血急診治療的目的是:①制止出血②預防氣道阻塞③維持患者的生命功能。一般療法 1、鎮靜、休息和...
《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十六》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原文 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十六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師曰:夫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
是指每逢經期或經行前後發生周期性吐血或衄血者,稱為“經行吐衄”,又稱“倒經”、“逆經”,以青春期少女多見,亦可見於育齡期婦女,本病中醫治療預後較好。本病屬中醫經行諸證範疇,相當於西醫的“代償性月經”。 名詞解釋 是指...
傷胃 ,病症名。飲食過度,損傷胃絡所致的吐血。又稱傷胃吐血。一般將飲食不當,影響脾胃運化功能,亦稱傷胃。《諸病源候論·血病諸候》:“傷胃者,是飲食大飽之後,胃內冷不能消化,則便煩悶強嘔吐之,所食之物,與氣共上沖(⻊...
小兒消化道出血可發生於任何年齡,表現為嘔血、便血或兩者均有。出血原因複雜,除消化道本身的疾病外,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出血的部位可以是上消化道,也可能是下消化道。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Treitz)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如...
氣不攝血證,中醫病證名。是指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或勞欲體虛,體勞傷脾,或久病體虛,致脾氣虛,損傷於氣,則氣虛不能攝血,而導致出血證,伴有面色蒼白,舌質淡,脈細弱。本病證見於紫斑、便血、吐血等出血證。臨床表現 吐血、...
熱留陰他證以出血為突出表現,隨其病因、病位的不同,而表現為鼻衄、齒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隨病情輕重及原有疾病的不同,則有出血量或少或多、病程或短或長及伴隨症狀等的不同。與出血同時出現的症狀及體徵,以...
若損傷於氣,則氣虛不能攝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若損傷於陰,則陰盛火旺,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5.久病或熱病 久病或熱病導致血證的機理主要有三:①久病或熱病使陰精傷耗,以致陰虛火旺,迫血...
婦女每值月經前後或經期,出現咳血,或痰血相兼,或痰中挾有血絲,月經乾淨後逐漸消失,呈周期性發作者,稱為“經行咳血”。應與“經行吐血”相區別。病因病機 經行咳血多與肺臟密切相關。(1)肝火犯肺:肝鬱化火,或素體肝火旺盛,...
三 肺癰病 四 咯血(咳血)病 五 懸飲病 六 喘病 七 哮病 八 心悸病 九 胸痹心痛病 十 不寐病 十一 自汗、盜汗病 十二 郁病 十三 癇病 十四 頭風病 十五 眩暈病 十六 中風病 十七 胃脘痛病 十八 嘔吐病 十九 吐血病 二十...
主治潰瘍病出血。症見上腹部規律性疼痛,脹滿不適,噯氣吞酸,噁心嘈雜,不能飲食,吐血,黑便,面色無華,神疲乏力,眩暈,氣短汗出,畏寒喜暖,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微細或沉細弱。方中熟附片、白朮溫陽健脾,灶心土暖脾止血...
紫地寧血散,中成藥名。為理血劑,具有清熱涼血,收斂止血之功效。主治胃中積熱所致的吐血、便血;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見上述證候者。性狀 本品為黃棕色的粉末;味辛、苦,微澀。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8克,一日3~4次。不良反應 ...
氣不攝血證,又稱氣虛失血證,是指因氣虛而不能統血,氣虛與失血並見的證候。多因久病氣虛,失其攝血之功所致。【臨床表現】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氣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無華,舌淡,脈細弱等。【證候分析】本證以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