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角(生理學名詞)

后角(生理學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后角是脊髓灰質後部罅隙。后角細胞主要接受後根的各種感覺纖維,其軸突主要有兩種取向:一些后角細胞突進入對側或同側的白質形成上行纖維束,將後根傳入的神經衝動傳導到腦;一些后角細胞的軸突在脊髓內起節段內或節段間的聯絡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后角
  • 外文名:posterior horn
概述,解剖結構,與后角相關的疾病,

概述

1、前角:
脊髓每側灰質前端擴大的部分,叫前角。前角內含有運動細胞和其他小型細胞。灰質前角大部分由多極運動神經元的細胞體群構成,其中包括α運動神經元、γ運動神經元和許多中間神經元。前角運動神經元分為內、外二群,內側群稱為內側核,但較小,支配軀幹的肌肉運動;外側群稱為外側核,比較大,主要支配四肢的肌肉運動。
前角運動細胞的神經突經前外側溝出脊髓,形成脊神經的前根。
脊髓灰質前角運動細胞,是軀幹和四肢骨骼肌反射的初級中樞,為錐體傳導道的下運動單位,它們是脊髓內各種反射弧的最後一個環節,即最後公路。因此,當前角運動細胞受損時,一切反射活動均消失。

解剖結構

后角:后角由接受各種不同感覺的聯絡神經元的細胞體群構成。后角緊貼中間帶的最腹側部,稱為底;后角由底開始向背側方向縮小,構成頸(後柱頸)。此頸由背側移行於后角頭,此頭以后角尖告終。角尖由兩部組成,一部是所謂的膠狀質;另一部是由背側與膠狀質相貼的海綿帶。
在后角底內側,有一背核(Clarke氏核)。此背核延伸於脊髓的第8頸節段~第2腰節段,但在由第11胸節~第1腰節部最為明顯。
在后角的中央,有輪廓不甚明顯的后角固有核。
后角尖部(亦即在膠狀質與海綿帶內)有小型神經細胞(更確切些說,正是這些細胞構成膠狀質和海綿帶),它們的突使脊髓各段(不同高度)的節連結起來。海綿帶的細胞連結最靠近的一、二個節,而膠狀質細胞則連結較遠的節。背核與后角固有核則由大型神經細胞構成。脊髓丘腦束的感覺纖維由后角固有核發出;而背核則接受脊神經的後根纖維,它發出的感覺纖維組成脊髓小腦後束。

與后角相關的疾病

脊髓損傷綜合徵:
由於脊髓受損的機理與部位不同,形成各種類型的綜合徵,常見的有下列幾種:
(1)脊髓後部損傷綜合徵:椎板骨折造成脊髓的後索和后角損傷,側索可部分受損,前索和前角仍完整。見於脊柱直接受擊或過伸性損傷。臨床表現主要為深部感覺(位置覺、運動覺、震動覺)和兩點分辨覺障礙,肢體和軀幹可有閃電樣疼痛和蟻走感,走路如踏棉花地樣,昂白(Romberg)征陽性。兩側運動可發生障礙,錐體束征陽性。損傷平面下觸覺、痛覺和溫度覺正常,或僅有部分減退。治療可行後路減壓,切除陷入的椎板,預後較好。
(2)球-頸脊髓間斷裂綜合徵:直接或間接外力造成枕骨大孔處骨折或環樞椎脫位,導致延髓和頸髓交界處損傷或高頸段脊髓的挫裂傷。如損傷嚴重,接近完全性橫斷,則病人多在傷後迅速出現呼吸及心跳停止,來不及搶救而死亡。如損傷較輕,經心跳和呼吸復甦後,病人可在呼吸器或人工肺中繼續生存。產生這種綜合徵的常見情況是:①上頸部受到前後向壓縮性損傷;②環樞椎的半脫位引起椎動脈在頸,部位的阻斷,使頸2脊髓中央發生出血性梗死;③頭頂部受打擊,使力量傳遞至頸2脊髓而致傷。
(3)完全性四肢癱綜合徵:頸4以上椎骨骨折和脫位造成的脊髓損傷常產生四肢癱綜合徵。多見於環椎前脫位,樞椎齒狀突骨折,環椎後脫位,及頸椎3~4的壓縮性骨折及脫位等。臨床表現除四肢癱外,由於膈肌和肋間肌均癱瘓,產生嚴重的呼吸困難,死亡率很高,如使用人工呼吸器和顱骨牽引,傷情可漸趨穩定。當脊髓休克消失後,如脊髓功能恢復不完全,將遺留痙攣性四肢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