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經典閱讀解讀點評

名人傳/經典閱讀解讀點評

《名人傳》,又稱《巨人三傳》,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著《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的總稱。作品敘述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義大利畫家和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苦難和坎坷的一生,讚美了他們的高尚品格和頑強奮鬥的精神。 貝多芬的音樂受到人們的歡迎,而他的困難卻幾乎無人問津,他在生命的末日寫出了不朽的《歡樂頌》。米開朗琪羅每從事一項工程,都必然遭到一批小人的嫉妒和怨恨,他同貝多芬一樣終身未婚,沒有能享受到真正的愛情。他直到臨終前幾天還整天站著塑像,終於留下傳世傑作。托爾斯泰要面對整個貴族上流社會,以至被教會開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下定了擺脫貴族生活的決心。 《名人傳》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多側面地去表現傳主們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難,他們對無限苦難的不懈抗爭,以及在抗爭中爆發出來的生命激情。縱觀三傳,羅蘭的英雄有著很大的共同點:經歷長期的磨難,激流一般的生命力,體現生之意志的藝術創造和用痛苦換取歡樂的追求。

基本介紹

  • 書名:名人傳/經典閱讀解讀點評
  •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 頁數:230頁
  • 開本:16
  • 作者:羅曼·羅蘭 海江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6055155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名人傳》,又稱《巨人三傳》,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著《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的總稱。作品敘述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義大利畫家和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苦難和坎坷的一生,讚美了他們的高尚品格和頑強奮鬥的精神。本書多側面地去表現傳主們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難,他們對無限苦難的不懈抗爭,以及在抗爭中爆發出來的生命激情。縱觀三傳,羅蘭的英雄有著很大的共同點:經歷長期的磨難,激流一般的生命力,體現生之意志的藝術創造和用痛苦換取歡樂的追求。

作者簡介

作者:(法)羅曼·羅蘭 編者:海江 譯者:張冠堯、艾珉

圖書目錄

貝多芬傳
卷首語/2
米開朗琪羅傳
引言/34
米開朗琪羅傳/36
上篇 搏鬥
一 力/44
二 力的崩潰/62
三 絕望/72
下篇 放棄
一 愛/82
二 信念/103
三 孤獨/115
尾聲
死/123
這就是他神聖的痛苦生涯/127
列夫·托爾斯泰傳
一/129
二/132
三/135
四/140
五/145
六/150
七/155
八/162
九/173
十/181
十一/189
十二/202
十三/207
十四/215
十五/226

文摘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一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科隆附近,波恩的一所破房子簡陋的小閣樓上。他原籍弗朗德勒,父親是個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女傭,一個廚師的女兒,最初嫁給一個官宦之家的侍從,丈夫死後跟了貝多芬的父親。
貝多芬的童年充滿艱辛,缺少家庭溫暖,不像莫扎特有家人的呵護。從一開始,生活於他就是一場悲壯的戰鬥。他父親想開發他的音樂天賦,好把他當神童來炫耀。兒子剛四歲,父親就一連幾個小時把他盯在羽管鍵琴面前,或者把他關在房間裡,逼著他練小提琴,繁重的作業把他累得死去活來,差一點讓他恨死了音樂這門藝術,以致必得使用暴力才能強迫他學下去。貝多芬從少年時代便需為生計發愁,不得不過早地承擔養家瑚口的重任。十一歲那年,他加入劇院的樂隊,十三歲當上管風琴樂手,一七八七年,他失去了他所熱愛的母親。“她對我那么慈祥,那么值得我愛,她是我最知心的朋友!啊!當我能夠喊出母親這個溫馨的名字,而她又聽得見的時候,有誰能比我更幸福呢?”她是患肺病死的,貝多芬以為自己也染上了這種病,常常感到不舒服。除此以外他還患有比病更折磨人的憂鬱症。十七歲時,他已經是一家之長,擔負起兩個弟弟的教育之責。酗酒的父親無法撐持門戶,他只好羞慚地請求劇院讓他的父親退休。人家擔心做父親的拿了錢去揮霍,便將退休金交給兒子。這些傷心事在他內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幸他在波恩的一個家庭里找到了感情上的依傍。他一直非常珍惜勃羅寧一家的情誼。他們可愛的女兒埃萊奧諾爾比貝多芬小兩歲。貝多芬教她音樂和詩歌。她成了他兒時的友伴,兩人之間也許產生過感情。後來埃萊奧諾爾嫁給了韋格勒醫生。他也成了貝多芬最要好的朋友。他們之間終生維持著恬靜的君子之交,這一點,從韋格勒和埃萊奧諾爾與他來往的書信中可以看得出來。信寫得很懇切。韋格勒夫婦稱他為忠誠的老友,他則稱對方為親愛的好韋格勒。更令人感動的是,後來三人年紀老了,但心靈的青春依舊,熱忱不減當年。
儘管童年時代悲慘淒涼,但貝多芬憶起這段時日和兒時住過的地方,淒涼中依然透著一絲溫馨。後來他雖不得不離開波恩,在維也納這個花花世界及其貧困的郊區度過了幾乎整整一生,內心卻從未忘懷萊茵河流域的故鄉,還有那條洶湧澎湃的大河。他稱這條河為我們的父親河。的確,萊茵河生機勃勃,幾乎賦有人性,仿佛一個巨大的生靈,具有無窮的思想和力量。萊茵河流域中,沒有任何一段比流經風光旖旎的波恩這一段更壯麗、更溫馨、也更美妙的了。強勁的河水,沖刷和撫愛著濃蔭覆蓋、鮮花盛開的岸邊坡地。在這裡,貝多芬度過了他生命中的頭二十年,在這裡,形成了他少年時代心中的夢想。那仿佛懶懶地浮在水面的草地,籠罩在薄霧中的白楊,矮矮的灌木,還有垂柳和各種果樹,都把根須浸泡在這靜默而湍急的水流里。星星點點的村落、教堂,乃至墓地,以好奇的目光慢悠悠地俯瞰河岸。遠處,藍色的七峰在天空中勾勒出參差不齊的側影,頹圮的古堡聳立其上,形狀瘦削且怪異。他永遠心繫故鄉,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還夢想重返故園而未能如願。“我的家園,那塊我初見光明的故土,在我眼前始終是那么美、那么清晰,就像我離開時那樣。”
革命爆發了,開始席捲全歐,也占據了貝多芬的心。波恩大學是新思想的熔爐。貝多芬於一七八九年五月十四日註冊入學,聽那位有名的奧洛格·施奈德的德國文學課。此人後來當上了下萊茵省的檢察官。當人們在波恩聽到攻占巴士底監獄的訊息時,施奈德在講台上朗誦了一首熱情洋溢的詩,使學生們群情激昂。第二年,他出版了一部革命詩歌集。訂購者名單中有“貝多芬和勃羅寧”的名字。
一七九二年,戰火蔓延到波恩,貝多芬離開家鄉,去音樂之都維也納定居。路上,他遇到了開赴前線與法國作戰的黑森州部隊,此事無疑激發了他的愛國熱忱。一七九六至一七九七年間,他將弗里德堡的戰鬥詩篇譜成了音樂,即《出征歌》和一首愛國主義大合唱:《我們是偉大的德意志民族》。可是,儘管他謳歌了法國革命的敵人,革命仍征服了世界和他的心。從一七九八年起,雖然奧地利和法國關係緊張,貝多芬卻與法國人及其使館,還有剛來到維也納的貝納多特將軍有親密的交往。言談間貝多芬常流露出傾向共和的情緒。這種傾向在他以後的生活中變得益發強烈。
這個時期施泰因豪森為他畫的肖像,相當精確地反映出他當時的風采。較之後來的幾幅,恰如蓋蘭畫的波拿巴之於後來的那些拿破崙肖像。拿破崙在那張畫上,面部表情嚴峻,激情似火,野心勃勃。貝多芬在這張畫上顯得比真人年輕、瘦削、挺拔,上衣的高領使脖頸顯得有些僵直,目光似乎睥睨一切而又有點緊張。他深知自己的價值,非常相信自己的力量。一七九六年,他在記事本上這樣寫道:“拿出勇氣來!儘管身體不佳,但我的才華必將獲勝!……二十五歲!現在已經到了!我二十五歲,到時候了……今年我非大顯身手不可。”德·伯恩哈德夫人和格林克都說,他目空一切,舉止放肆,讓人討厭,說話時外省口音很重。只有他的至交好友才知道在這生硬倨傲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十分善良的心。他將自己獲得的成功寫信告訴韋格勒時,腦子裡出現的第一個念頭是:“比如我看見某個朋友經濟困難而我又沒錢幫助他的時候,我只需伏案工作,用不了多久,便能幫他擺脫困境……你瞧,這多好。”稍後,他還說:我的藝術應該造福於窮人。P6-9

序言

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是要培養新一代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擁有創新精神和開放的視野,提升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並對語文課外閱讀做了具體而明確的量化規定,指定和推薦了具體的課外閱讀書目。
為了有效實現新課標對中小學生指定的閱讀目標,我們對圖書市場進行了考察,並邀請了在教學一線的老師,嚴格遵循新課標精神編寫了本套《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與同類圖書比較,本叢書還增加了如下欄目:
閱讀導航:包括作者簡介、內容梗概、藝術特色等,使讀者閱讀本書前,對本書的全貌有一個基本了解。
快樂導讀:用精煉、優美的語言,切入主旨的問題,引領讀者步入正文的閱讀。
旁批旁註:旨在幫助讀者在閱讀中進一步理解字、詞、句、段的深層含義,並以問題的形式導入對作品正文的理解,儘可能地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以啟發讀者思考。
情境賞析:體現了對典型人物、典型語言、典型心理描寫及創作手法的鑑賞評析,引導讀者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審美鑑賞。
名家點評:名家對此書或書中某一方面所作的評論。
我們衷心地希望閱讀此書能給你帶來閱讀的快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