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圓模式

同心圓模式

研究城市內部各功能區的布局和功能之間的入侵和繼承的創始人是從人文生態學角度研究城市的伯吉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心圓模式
  • 提出者:伯吉斯
  • 提出時間:1923年
  • 適用領域範圍:城市建設
  • 區域中心商業區附近
理論內涵,理論的缺陷,

理論內涵

他於1923年創建了同心圓模式,他認為,城市的中心是商業會聚之地,農民初進城時,為了找工作方便,便居住在中心商業區附近,後來以零售和服務為主的商業中心區向外膨脹,市民也向外遷移。環繞商業中心的外圍是早期建造的舊房子,其中一部分被零售商業所侵占,一部分為低級住宅、小型工廠、批發商業及一些貨倉的過渡地帶,這一帶也是新來移民居住地區。再外圍的第三帶,是原來較大工廠的工人住宅區。再向外第四帶是較富有的中產階級住宅區。最外圍地帶是富人居住區,散布著高級住宅,密度低,房舍寬敞。由於他們需要駕車入市工作,故又稱通勤人員住宅區。

理論的缺陷

伯吉斯從人文生態學角度得出的同心圓模式,忽略了人類除了生物屬性之外尚有文化屬性,所以把人類的競爭行為比作生物群落的競爭,後來的學者雖沿用伯吉斯所提出的同心圓模式,但卻賦予土地經濟學的新解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