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有上、中、下大林寺。中寺在錦澗橋北,由晉僧慧遠建;下寺即舊資聖寺,在錦澗橋西;此詩所指為上大林寺,遺址在今天的花徑公園內,為晉代名僧曇詵所建。大林寺之北為大林峯,傳晉僧曇詵“雜植花木,郁然成林”,故峰名“大林”,寺也名“大林”。今大林寺已廢。詩人於宋乾道3年(1167年)10月游廬山,見大林寺到處瓦礫,雜草叢生,寺塌僧散,滿目荒涼,遂以此詩吊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吊大林寺
- 創作年代:宋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周必大
吊大林寺,作者,詩句,大意,作者簡介,說明,注釋,
吊大林寺
作者
周必大
詩句
上盡諸峰地轉平, 天低雲近日多陰。
古來南北通雙徑, 此去東西啟二林。
虞世南碑從泯沒,① 白居易序合推尋。②
匡廬第一金仙境,③ 忍使如今遂陸沉。
大意
作者簡介
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自號平園老叟。祖籍鄭州管城,後遷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生於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紹興21年(1151年)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授建康(今江蘇南京)府學教授,歷官權給事中、中書舍人,權兵部侍郎兼禮部侍郎、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修國史、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參知政事,樞密使、右丞相、左丞相等。光宗時封益國公。後遭彈劾,以觀文殿大學士出判潭州(今湖南長沙),慶元元年(1195年)以少傅致仕歸里。寧宗嘉泰4年(1204年)卒於故里,諡文忠。著有《省齋集》、《平園集》、《玉堂類稿》、《玉堂雜記》、《二老堂詩話》等81種。後人彙編為《益國周文忠公全集》。
說明
周必大在《廬山後錄》中詳細地敘述了詠此詩的心境。宋乾道三年(1167年)10月初,他由石門澗登山,冒雪遊覽了山北諸勝,於10月8日自佛手岩(仙人洞)至大林寺,四周一看,“地在山頂反而平衍”,忽然想到謝靈運《登廬山絕頂望諸嶠》中“冬夏其霜雪”的詩句,其高可知。回眸看大林寺,滿目荒涼,寺“遭野火,僅有基址。其額為教練者徙置墳庵,並令一僧據。其田人無知者”。“予作吊大林寺”,哀嘆其荒。
注釋
②白居易序:指白居易所寫《游大林寺序》。推尋: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