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里巴甫

吉里巴甫

吉里巴甫 為伊斯蘭極端主義女性服飾,“吉里巴甫”特點是:蒙面,面部只露出眼睛,一身黑色。

吉里巴甫類服飾(即Burka,波卡),是伊斯蘭教原旨教派的標誌性服飾,是上世紀伊斯蘭復古運動的產物,流行於西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里巴甫
  • 外文名:Burka
  • 特點:全身覆蓋,只露雙眼
  • 定性:伊斯蘭教原旨教派的標誌性服飾
  • 來源:伊斯蘭復古運動的產物
  • 推廣:東突在南疆藉助服飾宣揚原教旨
特點,表現,

特點

吉里巴甫 為女性服飾,特點是長袍、長頭巾。“吉里巴甫”蒙面,面部只露出眼睛,一身黑色。
吉里巴甫吉里巴甫

表現

從新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和伊斯蘭教的傳統來看,里切克”、“吉里巴甫類服飾不是維吾爾族的傳統服飾,也不是穆斯林的傳統服飾,而是宗教極端勢力突顯其極端思想的具體表現。吉里巴甫類服飾(即Burka,波卡),是伊斯蘭教原旨教派的標誌性服飾,是上世紀伊斯蘭復古運動的產物,流行於西亞。
彼時,在阿拉伯地區的“主人”-英帝國的干涉下,民主化進程失敗;阿拉伯地區文化復古主義全面復燃。“回到古蘭經”中去,找回“傳統道德”的提法大興於世。“吉里巴甫”這種傳說中服飾被“還原”出來,出現於阿拉伯婦女的身上。
歐美媒體,為吸引眼球,將此服飾當做“伊斯蘭”世界的代表。伊斯蘭復古運動本來就是在對抗西方文明的大環境下產生的,歐美的宣傳,反而極大地刺激了“吉里巴甫”類服飾的推廣。與之類似的,還有男性的大鬍子、”里切克“服飾等等。
宗教上,自13世紀,阿拉伯帝國覆滅後,伊斯蘭教就分裂了,各個地區雖有聯繫但各自發展。發展主題就是所謂講經人制度:對伊斯蘭教義解讀的權利,掌握在各地的教宗手裡;掌握教義的,在阿拉伯叫“烏里瑪”,在中國叫“阿訇”、“毛拉”。這一時期伊斯蘭教主要是一種信仰,各地的教宗為了宗教的傳播和當地政治勢力、當地文化妥協,由此變得不同了。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瓦哈比派提出的“人人都有解讀《古蘭經》的權利”,就是針對各地教宗,期望剝奪教宗們權利,建立統一的、政教合一伊斯蘭教派,來對抗西方文化的入侵。
由此,新疆本地伊斯蘭教和最近傳入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根本就是不同的,而且是有衝突的。最近發生的喀什市艾提尕爾清真寺伊瑪目居瑪·塔伊爾大毛拉被害事件,是這種衝突的體現。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在傳播的時候,首先要消滅的就是當地原生伊斯蘭教。
綜上,吉里巴甫類服飾的傳播,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入侵。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利用文化復古思想對新疆穆斯林民眾的洗腦的第一步。
中國是個世俗國家,無神論的思想深入人心;早期各種宗教勢力在國內發展並不好,對信眾的組織能力、影響能力較弱,伊斯蘭教也是同樣。這就給了外來宗教勢力機會,他們利用了穆斯林信眾的信仰,從服飾之類的小事情開始影響,再到朝覲這樣的大事情,非常具有欺騙性,這是我們必須要深刻認識和警惕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