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蝦眼、鹿角、牛嘴、狗鼻、鯰須、獅鬃、蛇尾、魚鱗、鷹爪、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華夏民族的先祖炎帝、黃帝,傳說中和龍都有密切的關係,“黃帝龍軒轅氏龍圖出河”(《竹書記年》),相傳炎帝為其母感應“神龍首”而生,死後化為赤龍。因而中國人自稱為“
龍的傳人”。而西方神話中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
起源新說在
甲骨文中,“鳳”與“風”二字是同一個字,其字形是一隻頭頂“辛”形符號的飛鳥。我國古代的東夷族崇拜鳥,舜帝時期就以鳥為官名。該處的“鳥”的實質指的是與雨水有關的風,即鳳。儘管不一定有風就有雨,但云雨必須依靠風來行走天下,風是輸送雲雨的自然力量,因此同樣會被渴望雨水的古人所崇拜。
“風”的讀音是模擬四五級風吹過耳旁的聲音,介於“呯呯”與“嗡嗡”之間。
風沒有具體形象,無從刻畫其形狀,聰明的古人便借用飛鳥的形象來描述風。風與鳥有四點相似之處。其一,鳥善鳴,風也善鳴,風是許多自然聲音的創造者。其二,風與鳥在運動形式上都是不著地的飛行運動;其三,有些鳥為候鳥,季節性遷徙,風也有季節性。其四,有些鳥生活在草木茂盛的地方,突然飛起,轉眼消失,在夏季強對流天氣中的風則來無蹤去無影。
甲骨文“鳳”或“風”字表示這樣一個概念:其一,它供天驅使;其二,它的聲音是拂過耳旁的風聲;其三,它的形象類似於飛鳥,來去無蹤;其四,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行雲布雨。風既有柔順的一面,也有威猛的一面,柔則清涼拂面,怒則飛沙走石、毀屋折樹,同樣值得敬畏。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徵。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鳳”其甲骨文和“風”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及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大之意。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徵,常和龍一起使用,鳳從屬於龍,用於皇后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鳳也代表陰,儘管鳳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鳳”、“凰”常見於女性名。宋朝就常使用龍鳳旗,還使用龍鳳作為吉祥標記,使用在物品上,比如龍鳳團茶。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為鳥中之王(儘管她是虛構的),有“百鳥朝鳳”之說。
龜
龜,俗稱烏龜,
爬行綱龜鱉目龜科動物,泛指龜鱉目的所有成員,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龜為陸棲性動物。頭、尾和四肢都有鱗,四肢粗壯,身上長有非常堅固的甲殼,受襲擊或受驚時龜把頭、尾及四肢縮回龜殼內,主要特徵為身體的重要器官藏在一保護殼內。無齒,行動緩慢,無攻擊性,體長從不到10公分至2公尺以上都有。四肢粗壯、適於爬行,腳短或有槳狀鰭肢(海龜),具有保護性骨殼,覆以角質甲片。殼分為上、下兩半,上半部即背甲,下半部即胸甲,背甲與胸甲兩側相連。
大多數龜為肉食性,以蠕蟲、螺類、蝦及小魚等為食,亦食植物的莖葉。耐飢餓能力強,數月不食也不致餓死,一般烏龜兩年左右換一次龜甲。通常可以在陸上及水中生活,亦有長時間在海中生活的海龜。龜亦是長壽的動物,自然環境中有超過百年壽命的。有的可達300多年。
中國常見的種類有烏龜,龜殼可熬製成龜膠,是常用的中藥。有時把龜鱉目的
棱皮龜科、
海龜科動物也統稱為龜類動物。棱皮龜科、海龜科為大型或中型的
海龜,四肢變成槳狀,產於熱帶、亞熱帶海洋中。它們的肉多含有脂肪,可制油,卵可食用,甲也可作中藥。常見的大型海
龜種類有
象龜,體長1.5米,重200千克,以可以載人爬行而著名。
綠毛龜是人們喜愛的展覽動物,它實際上是背甲上生育
綠藻的
金龜或
水龜。
主要棲息於江河、湖泊、水庫、池塘及其它水域。白天多陷居水中 ,夏日炎熱時,便成群地尋找蔭涼處。性情溫和,相互間爭食時咬斗。烏龜為變溫動物。水溫降到10℃以下時,即靜臥水底淤泥或有覆蓋物的鬆土中冬眠。冬眠期一般從11月到次年4月初,當水溫上升到15℃時,出穴活動,水溫18℃~20℃開始攝食。
麒麟
麒麟,亦作“
騏麟”,簡稱“麟”,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動物,形像鹿,頭上有角,全身有鱗甲,尾像牛尾。與鳳、龜、龍共稱為“
四靈”,是神的
坐騎,古人把麒麟當作仁獸﹑
瑞獸。雄性稱麒,雌性稱麟,現實中常認為長頸鹿是麒麟的原型,常用來比喻傑出的人。為四靈之首,麟鳳龍龜。後由於封建皇帝對龍鳳的褒揚,麒麟被排擠到民間。成為民間祥瑞的獨特代表。
從其外形上看,集龍頭、鹿角、獅眼、虎背、熊腰、
蛇鱗、馬蹄、牛尾於一身,乃吉祥之寶。有角,為龍角,其角極為堅硬,為淺灰色。據古籍的描述,它的身子像
麕,也可以寫成
麇,古籍中指鹿;尾巴像牛;蹄子像馬;圓的頭頂,有一對角。但據說麒的開頭大略像鹿。它被古人視為神獸、仁獸。麒麟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有毛之蟲是指有毛的動物)。
麒麟是中國古人創造出的虛幻動物,這種造型是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一幻想中的神獸的建構上。在中國眾多的民間傳說中,關於麒麟的故事雖然並不是很多,但其在民眾生活中部實實在在地無處不體現出它特有的珍貴和靈異。
麒麟送子
中國舊時生育民俗“祈子法”的一種。傳說中,麒麟為
仁獸,是吉祥的象徵,能為人帶來子嗣。相傳孔子將生之夕,有麒麟吐玉書於其家,上寫"水精之子孫,衰周而素王",意謂他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此雖緯說,實為"麒麟送子"之本,見載於
王充《
論衡.定賢》及晉
王嘉《
拾遺記》。
民間有"麒麟兒"、"麟兒"之美稱。南北朝時,對聰穎可愛的男孩,人們常呼為"吾家麒麟"。此後"麒麟送子圖"之作。作為木板畫,上刻對聯"天上麒麟兒,地上狀元郎",以此為
佳兆。民間普遍認為,求拜麒麟可以生育得子。唐杜甫《徐卿二子歌》:"君不見徐卿二子多絕奇。感應吉夢相追隨。孔子釋氏親抱送,並是
天上麒麟兒。"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湖南》引《長治新年紀俗詩》:"婦女圍龍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龍不及紙龍好,能作麟麟送子來。"原註:"婦人多年不生育者,每於龍燈到家時,加送封儀,以龍身圍繞婦人一次,又將龍身縮短,上騎一小孩,在堂前行繞一周,謂之麒麟送子。"按麒麟屬於龍族,此乃以龍燈代麒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