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字義
麇 <qún> <動詞>
成群:~至。~集(聚集,群集)。
詳細字義(一)
1、
獐子:哺乳動物,形狀像鹿而較小,身體上面黃褐色,腹部白色,毛較粗,沒有角。如:麇驚(麇性怯弱易驚。比喻像麇一樣受到驚嚇);麇聚(像獐子那樣依類群居);麇包(用包茅包的死獐子);麇獐(即獐子);麇竄(像獐子那樣驚慌逃竄)。
2、古地名
3、春秋時
麇國之地,在今湖北省
鄖縣西。 楚子代麇。——《
左傳》
4、春秋時楚邑,在今湖南省岳陽東南。 楚王使由於城麇。——《左傳》
5、另見qún
詳細字義(二)
1. 成群 [flock together]。求諸侯而麇至。——《左傳·昭公五年》。杜預注:“麇,群也。”
2. 又如:麇聚(麇集);麇至(成群而來);麇居(群居)。
3. 另見 jūn
常用詞組
1. 麇集 qúnjí
[swarm;flook together] 成群聚集
捐者麇集。——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上海地方,為商賈麇集之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2.麇駭雉伏;形容驚怕躲藏。麇,古書上指獐子。《新唐書·秦宗權》:“自關中薄青齊,南繚荊郢,北亘衛滑,皆麇駭雉伏,至千里無舍煙。”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居筠切《集韻》《韻會》俱倫切《正韻》規倫切,𠀤音頵。《說文》麞也。似鹿。麞性驚,又善聚散,故又名麇,一物二名也。《左傳·哀十四年》逢澤有介麇焉。
又國名。《左傳·文十年》厥貉之會,麇子逃歸。
又《文十一年》楚子伐麇,敗麇師於防渚。
又地名。《左傳·定五年》吳師居麇。《注》麇,地名。
又《集韻》拘雲切《韻會》拘雲切,𠀤音君。義同。
又《集韻》衢雲切《韻會》《正韻》渠雲切,𠀤音羣。《左傳·昭五年》求諸侯而麇至。《注》麇,羣也。
又《廣韻》丘粉切《集韻》去粉切《韻會》苦粉切《正韻》苦隕切,𠀤音𧼐。束縛也。《左傳·哀二年》羅無勇,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