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國

糜國

糜國,周國名,祁姓,一作贏姓。子爵,春秋滅於楚,周朝麇子國。建國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商末,麇率百濮部族(漢水中上游到長江一帶的部族)參與伐商有功而受封為周朝麇子國。曾與兩國睦鄰友好,建都於鍚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糜國
  • 類別:周國名
  • 姓氏祁姓
  • 滅亡時間:春秋
史料記載,古糜國的圖騰,糜國始末,糜國疆域,糜國歷史變遷,簡紹,第一次遷徙,第二次遷徙,第三次遷徙,第四次遷徙,第五次遷徙,更多史料記載,古屬糜國-武當山,古均州的歷史,

史料記載

①據殷商武丁時期甲骨卜辭“乙酉卜,爭,貞麇告日:方由今春凡,受有佑?”(公元前1296年,麇受到鄰國方由攻擊,向商王武丁報告並求援)的記載,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麇部落就已經出現。商未,麇率百濮部族(漢水中上游到長江一帶的部族)參與伐商有功而受封為周朝麇子國。
②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卷二十七“沔水”中記載:“漢水又東徑魏興郡(今陝西安康市)之鍚縣故城北,為白石灘(今陝西白河縣)。縣故《春秋》之鍚穴地也,故屬漢中郡,王莽之鍚治也。具有鍚義山,方圓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門,上有石壇,長數十丈,世傳列仙所居,今有道士被發餌術,恆數十人,山高谷深,多生薇蘅草,其草有風不偃,無風自搖。……”
③鍚縣,是西漢未年王莽時期,在原糜國故地設定的縣治,治所就位於古麇國都城鍚穴,轄今陝西白河縣及湖北鄖西縣、鄖縣西南部;東漢,鍚縣轄今陝西白河縣及湖北鄖西、鄖縣等地。三國魏為鍚郡治,北魏屬魏興郡,南齊屬齊興郡,西魏廢入上津。從酈道元記述中可以看出,鍚義山就位於漢水中游的湖北鄖西、鄖縣和陝西白河縣。
④魯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楚王怪罪居住在旬陽東部、白河及湖北鄖西一帶的糜人沒有與他聯盟討伐宋國,於是第二年率兵直揭糜國都城鍚穴,是年糜國兵敗亡國。

古糜國的圖騰

“兀”(兀字頭上加一山字,甲骨文意為鹿角,下同)乃麇、微之圖騰。《山海經》云:東山經首列山圖騰為龍頭,次列山為麋鹿角頭,三列山為羊角頭。即泰山南域以麋鹿角頭為圖騰,梁山位於泰山西南。又因陳夢家《商地理小記》認為甲骨文“兀”,即微、兀所從之兀。“兀”象形麋鹿角頭,即微之圖騰。而麇麋相通,《辭海》云:麋鹿體長二米餘,肩高一米餘。毛色淡褐,背部較濃,腹部較淺。雄的有角,多回二分歧,形狀比較整齊。因其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故又稱“四不像”。朱熹《楚辭集注·續招隱士第十五》注“白鹿麏儧兮,或騰或倚。狀貌崯崯兮峨峨,淒淒兮徙徙。”麏,音君,一作麕,即麇。峨峨,頭角高貌。可見麋鹿體高身長,又有高昂的角頭,是一種威武雄壯的象徵,以致成為微族延至麇子國的圖騰。可知麇微相通。
糜國圖騰糜國圖騰

糜國始末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稱:“麇,周國名,祁姓,一作贏姓。子爵,春秋滅於楚,今湖北鄖縣治即其國。”③《左傳·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十一年春,楚子伐麇,成大心敗麇師於防渚。潘崇復伐麇,至於鍚穴。”大約在楚莊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國滅亡庸國後不久,糜國為楚國所滅。楚滅麇後,麇地的建制不詳,秦至西漢平帝時,麇地屬漢中郡長利縣(治所在今陝西省平利縣老縣街)。王莽至南朝時期,麇地曾設“鍚縣”、“鍚縣”、“鍚郡”等。

糜國疆域

糜國位於陝西省東南部,漢水中上游,北與湖北鄖西遙遙相望;東包括鄖陽、竹山;西至旬陽五條嶺,真正稱得上“秦頭楚尾”,此處今為陝西省安康市白河縣,春秋時是糜國國都所在地,史稱鍚穴。
《華陽國志·漢中志》說:“漢中郡,本附庸國,屬蜀。”漢中原本是庸國屬地。庸國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鄖西縣、陝西旬陽縣及商洛東部。鄖西縣古稱上津縣,隸屬金州(今安康市)。
又古麇國的都城是鍚穴,其勢力範圍主要包括鄖西、鄖縣和陝西白河縣,也曾占有房縣、丹江口和陝西旬陽的一部分
另據郭沫若先生所編的《春秋地圖冊》所載,鍚穴在今陝西白河以東九十里的位置,也是周家窯上。這樣一來,共有東、北、西三個箭頭同時指向天河口對岸的周家窯上。

糜國歷史變遷

簡紹

麋子國據張培玉《鄖陽古國》一書考證:麋子國起源於微,微在今山東西部的梁山境北,先後進行了五次大遷徙。

第一次遷徙

糜國第一次遷徙,由微地越太行山到今晉東南潞城縣境,與黎、潞為鄰,國仍稱微;

第二次遷徙

麋國第二次遷徙,過黃河到渭水流域,稱微,又稱眉,在今陝西省眉縣渭河以南境;

第三次遷徙

麋國第三次遷徙,翻越秦嶺到漢水流域的錫穴(今鄖縣五峰。《元和郡縣誌》、《太平寰宇記》,皆以錫穴故址位於鄖縣百二十里,清同治《鄖縣誌》則直指其轄境“南峰山為錫穴故址” (見《中國歷史地理圖集》、清《一統志》),稱麇,又稱麋,在今陝西白河縣和湖北鄖縣境;

第四次遷徙

麋國第四次遷徙,其居錫穴一枝過長江到洞庭湖一帶,稱麇,又稱麋,也稱微,在今湖南嶽陽市境內;

第五次遷徙

麋國第五次遷徙,其防渚一支西遷庸,再遷蜀,稱微,稱眉,稱微者在今竹山縣境,稱眉者在今四川眉山縣境,又分支到滇北,在今大姚縣的麇人仍稱微。此外,何光岳《麇子國考》也稱:麇、微、麋、眉(郿、湄),古音相通為一字。商王文丁時代,微仍很強盛,對殷威脅很大,曾經是稱霸的伯主,所以在甲骨文上稱“微伯”。殷不得不與微講和。到了商王廩辛,派小臣垟伐微,殷商戰勝了微,並俘獲了微的首領。微遭此打擊後,其一枝遷渭水中游南岸,即今陝西眉縣境,依附於西周。可知微眉相通。《尚書·牧誓》所載西土八國,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參加周武王伐紂的“微”即眉也。但是,西周建國後,恐微國日趨強盛,於是周“征眉微”,“眉微至,獻帛”。之後,微被迫翻越秦嶺,遷居於漢江中上游的錫穴,稱麇國。公元前611年前後,麇國滅亡,楚國將古麇人遠遷至千里之外的湖南嶽陽(今岳陽東30里有麇城遺址),另一部分麇國遺民不願降楚,翻越大巴山逃到四川、雲南。

更多史料記載

古屬糜國-武當山

武當山是中國古代宗教最活躍的區域之一,古屬糜國,春秋戰國為楚吞併,屬河南雍州所轄,距楚都江陵僅255公里。是楚國北方重鎮。“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風俗在這一地區有很大的影響,迄今丹江口武當山庫區遺留著眾多楚墓群,出土文物充分反映了武當山先民們古時信鬼、崇神、好祀的風尚。是為武當道教滋生的溫床。

古均州的歷史

古均州的歷史,起源於春秋早期的糜國,糜者,非鹿非馬,民間亦稱為“四不像”。遙想當年,此地水草肥美,四野廣垠,氣候濕潤,物種繁多,一派生機。史載“淨樂治麇”,糜國王子也就是淨樂王子真武,不愛江山,愛修仙,毅然出家到均州城東南的武當神山修行,四十二年後得道飛升,最終成為道教的崇奉神。”。《太和山志》記載“非真武不足當之”,意謂武當乃中國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稱真武帝)的發跡聖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