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銅盒硯長25厘米、寬14.8厘米、通高10.2厘米,銅盒硯的整體形狀貌似蟾蜍,頭生雙角,身添羽翼,張牙瞪眸,四足蹲伏,是當時的吉祥神獸。該硯通體鎏金並鑲嵌紅珊瑚、青金石、綠松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
- 規格:長25厘米、寬14.8厘米
- 出土時間:1970年
- 出土地點:徐州土山漢墓
簡介,特點,文物來歷,
簡介
盒蓋與盒身以子母口相合,渾然一體為伏地神獸。首似龍形,雙目呈三角形,睜目凝視,兩眉突起,並飾雙角。伏地匍匐、咧嘴露齒,其下頜前伸,巧妙地構成貯水墨池。腹微鼓,扁平光滑的長方形石硯置身其中,石質為甘肅臨洮石,上置圓形研石一塊。尾捲曲藏腹下。背脊隆起,雙翼凸顯。背部中心設一橋鈕,可繫繩,便於提揭。
特點
東漢鎏金獸形銅盒硯,受漢代求仙思想的影響。據史書記載,漢朝自武帝開始迷信鬼神。漢武帝在求仙求長生方面的追求,甚至超過了秦始皇。上行下效之後,這股風氣也在民間傳播開來,人們爭相塑造神獸靈物,旨在辟邪降福。
東漢鎏金獸形銅盒硯的另一個特點在於“鎏金”。《集韻·十八龍》有云:“美金謂之鎏。”銅盒硯通體鎏金,光澤燦然,確實美輪美奐。鎏金,就是把金溶解於汞中,製成濃稠狀金汞,然後塗在銅器表面上,再經過烘烤,汞被蒸發,金便留在器物上,金光閃亮,華麗美觀。據介紹,早在3000年前的殷商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就創造了在銀器和青銅器上鎏金的技術。到了西漢之後,鎏金技術大量被用於銅器之上。
文物來歷
該硯1970年出土於徐州土山漢墓,墓主為東漢某代彭城王。漢代出現了以松煙為主要原料的手工墨,同時又發明了紙,硯的花樣不斷翻新,不但有石硯、瓦硯,而且出現了玉硯、陶硯、漆硯和青銅硯。古人對蟾蜍頗為敬畏,認為是鎮凶邪、助長生的吉祥物。鎏金鑲嵌獸形銅盒硯代表了漢代制硯技術的水平,此硯現存於南京博物院中 。
另有東漢鎏金獸形銅盒硯,1957年出土於肥東縣草廟鄉大孤堆東漢墓,距今已有一千八九百年歷史。蓋上盒蓋後,銅盒硯的形狀就像一頭怪獸,高6.5厘米,長12.5厘米,四足伏地,作起撲狀,兩眼圓瞪,齜牙咧嘴,似乎正凝視著即將捕獵的對象,形象生動。這件鎏金獸形銅盒硯,銅盒上還依照獸體凹凸部的需要,鑲嵌著紅、黃、白等各色琉璃珠(已有部分脫落),使之成為一件五彩斑斕的案頭藝術珍品。銅盒的盒蓋與下座可以分開,下座內有一塊石片鑲嵌其中,作為硯面,取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