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

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縮寫為IIS)的前身是成立於2002年的“當代國際關係研究中心”(Center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udies,縮寫為CIRS)。自創立以來,本所旨在以系統的國際關係歷史研究為基礎,以當代國際關係研究為主線,以國際關係理論研究為支點,堅持歷史、現實與理論的有機結合,形成自己獨特的研究視角與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
  • 外文名: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 縮寫:IIS
  • 前身:當代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師資隊伍,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人才培養,學術交流,

師資隊伍

在所長、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劉德斌教授的帶領下,形成了一支知識層次較高、學術造詣精深、年齡結構合理、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學術梯隊。本所有專職研究人員11人(10人具有博士學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3名,講師2名,有韓國籍教師1人,一半以上的教師有海外留學、做訪問學者或參與國際學術會議的經歷。校內兼職教授、副教授5名。另外還聘請英國科學院院士、倫敦經濟學院教授巴里·布贊、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布蘭德利·沃麥克、當代西方國際關係領域知名學者、英國埃克賽特大學校長史蒂文·史密斯教授等為兼職教授。

科研工作

自成立以來,本所科研工作成績斐然。2002-2010年間,本所專職研究人員在《國際問題研究》、《世界歷史》、《史學理論研究》、《社會科學戰線》、《北京大學學報》、《東北亞論壇》等權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出版的學術專(譯)著有:《美國人民:創建一個國家和一種社會》(譯著,2008)、《貿易、文化與世界區域化——近代早期中國與世界的互動與比較》(2007)、《東北亞史》(2006)、《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論》(2006)、《東亞史》(2006)、《區域中國》(2006)、《基辛格均勢戰略研究》(2005)、《世界歷史中的國際體系:國際關係研究的再構建》(譯著,2004)、《國際關係史》(2003)、《當代國際關係問題》(2003)等十餘部。其中,《國際關係史》是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材,被國內多所重點高校歷史學或國際關係學科選為指定教材;2008年,面向本科生的《國際關係史》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本所還承擔著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當代國際政治”、教育部馬工程項目“國際關係史”兩大課題,此外還承擔或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省部級以及其他科研項目十餘項。

研究方向

本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國際關係史、英國學派理論、東亞國際關係、美國外交與軟權力研究以及“中國學”研究等。

人才培養

本所招收世界史專業(當代國際關係史方向)和國際政治專業碩士生和博士生,每年畢業碩士、博士生20餘人。2006年起,本所還設立了面向外國留學生的“當代國際關係研究”(英語授課)項目,每年招收25名左右來自亞洲、歐洲、非洲以及拉美的碩士、博士留學生。

學術交流

本所對外學術交流頻繁,國際化程度較高,舉辦了一系列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和學術講座。2003-2009年本所共舉辦四次以英國學派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自2008年起,本所與韓國延世大學合作舉辦“東亞問題研究生論壇”,每年舉辦一次。另外,巴里·布贊教授、杜維明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教授、齊世榮教授、袁明教授、秦亞青教授、沈大偉教授、布蘭德利·沃麥克教授、史蒂文·史密斯教授、蒂姆·鄧恩教授等國內外知名學者都曾應邀來本所講學。
本所教師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劉德斌教授、許兆昌教授、徐萍副教授、王秋彬副教授、鹹命植博士曾經在英國華威大學、劍橋大學、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哈佛大學、蒙大拿大學、佛羅里達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韓國延世大學留學或做訪問學者,王春雨老師在韓國做兩年漢語教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