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慶圍
- 性質:承包
- 歷史:500餘年
- 占地:45畝
簡介,歷史,交通,
簡介
吉慶圍1899年,英軍接管借租新界土地時,曾在此與村民發生血戰,最後園內鐵門被英軍攻破,並作戰利品運返英國,1924年經鄉彥耆老要求才得以歸還。這裡現在是外國遊客常到之處,村前有穿上鄉村服飾的老人供人拍照。與永隆圍、泰康圍、南圍、北圍和新圍合稱“錦田六圍”。
建於約500年前的明朝年間,現在仍有新界五大望族之一的鄧氏後裔定居於此。為了抵禦盜寇,吉慶圍的村民修築圍牆。
吉慶圍
在吉慶圍的巷弄里遊走,聆聽村民講述一段段塵封的往事,感受吉慶圍的傳奇色彩。曾幾何時,村里甚至有老虎出沒。時至今日,一些古舊的建築已被現代樓宇所取代,但吉慶圍仍然保留著極具特色的炮樓和護城河。
吉慶圍呈長方形,以青磚築成的圍牆,保衛村民免受盜賊侵襲。吉慶圍曾為英軍所占領,村口精緻的鐵門被運往英國作戰利品。後來英國為表示友好,於1924年將鐵門送還。村內有小廟,供奉了15位神祇。
雖然香港開埠才百多年,但竟然有一座建自明朝年間、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古老圍城 — 吉慶圍;而這座圍城至今依然坐落在新界的錦田。錦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自古已有不少村落散布在這裡。當地居民中,以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的鄧氏,最為富庶。鄧
氏徙居錦田時,因初居之地因四周都是高山,故將該地名為“岑里”,而四周開闢的田地就名為“岑里田” ,後來“岑里田”被簡稱為“岑田” ,此名沿用至明朝萬曆十五年(1587年)。現在,仍有不少鄧氏的後裔居于吉慶圍內。
吉慶圍最矚目的,自然是那道厚厚的圍牆。其實,圍牆是在明末清初年間才建造的,當年盜寇猖獗,村民遂以青磚築成圍牆抵禦。雖然一些古舊的建築已被現代樓房所取代,但吉慶圍仍然保留著極具歷史價值的炮樓和護城河,在這裡走一趟,您還是可以回味古城的一些往事。
歷史
吉慶圍呈長方形,占地45畝(長約100米,寬約90米),設計整齊、對稱,是典型的圍村建築。 這裡住有400個鄧氏後人。
初無圍牆,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於地處瀕海,為防寇盜,鄧珠彥和鄧直見才加建了6米高的青磚圍牆。牆基用石築砌而成,壁上有炮口,圍牆四角,均築炮樓,並加連環鐵閘。圍外原有一道10多米的護河圍繞,後來被填平,現時只有部分被保留了數米寬的河面。吉慶圍只有一個出入口,門口外有一塊記載鄧氏歷史的銅牌。
圍村內設有一座小廟,供奉15位神祇。
時至今日,吉慶圍仍被18英尺厚的城牆包圍,但隨著城市發展,已大為失色。圍牆內的舊屋大多改建成現代樓房,少數比圖牆更高,甚至伸出至圍牆以外。
鐵門事件
吉慶圍以“鐵門事件”著名。1898年,英國強迫清廷簽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後於1899年4月接管新界。錦田居民不甘做英國的屬民,以吉慶圍為據點,與接管新界的英軍展開血戰,最後關閉鐵門,以圍牆、護河抵抗。英軍屢攻不下,最後以大炮攻擊,並把連環鐵門拆除,運回倫敦作戰利品展覽。
及至1924年,族人鄧伯裘要求交還鐵門,港府遂將事件轉達英廷。1925年5月26日,香港總督司徒拔親臨主臨主禮,舉行交還鐵門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