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區背景
實驗階段
2008年10月17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開全省推進自主創新暨建設"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動員大會"。此舉標誌著安徽省力圖通過體制機制的突破,探索依靠自主創新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路徑,建立比較完善的
區域創新體系,成為中西部乃至全國創新型人才、企業和產業高地。安徽省委書記
王金山出席動員大會並講話。
王金山指出,安徽省委、省政府下決心建設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根本目的是充分發揮科教優勢,在更大範圍內引導創新
資源合理配置,打造一個以科技創新為特色的區域品牌,促進有條件的地方率先突破,帶動全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跨越發展。
目前國家先後批准了四類主題不同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與其他地區相比,安徽省提出的“自主創新”主題為全國獨有。國家
發改委對安徽省申請成立試驗區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意見,指出試驗區具有先行先試的條件和基礎,可以作為省級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先行開展相關體制機制的探索和實踐。
新區範圍
合肥、
蕪湖、
蚌埠三市集中了安徽省大部分的創新資源,是我國中西部地區科技資源較為密集的地區之一。三市共有1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6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尤其是合肥市作為全國唯一的科技創新型試點市,通過5年實踐在
創新體制機制、探索產學研結合有效模式、整合科技資源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在提高
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實際上就是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的拓展和合蕪蚌自主創新成功經驗的放大。
試驗區將實施創新產業升級等6大創新工程和深化
科技管理體制等6項體制改革,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
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打造具有安徽特色、能在全國叫響的區域創新品牌。試驗區將重點推進科技管理體制、行政管理體制和金融管理體制這三個方面的體制改革,並取得大的突破。
為推動保障試驗區的建設,安徽省出台了一系列可操作性強、含金量高的政策,對核心技術和重大裝備的研發項目,重大引進技術和裝備的消化吸收再創新項目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給予重點支持,以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安徽省政府從今年起每年安排5億元專項資金,用於試驗區各類項目資金、資助、獎勵等支出,還從今年起連續5年每年安排1億元設立創業風險投資引導資金。
中部突圍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安徽所在的中部地區,通常被人們視為“政策窪地”和“困難高地”。從2006年4月,中央關於
中部崛起的10號檔案出台之後,
中部六省都在探索走出一條適合本身特色的崛起之路,安徽也不例外。
然而,原有支撐安徽經濟發展的勞動力、自然資源等比較成本優勢,正在進一步弱化。面對“東西夾擊”之勢,安徽唯一的選擇就是在“
自選動作”上求突破,闖出一條具有區域特色的新路子,即充分發揮局部地區相對優越的科技資源,作用於相對落後的產業資源、資本資源等基礎條件所產生的倍增效應。正如
王三運省長所說:“加強自主創新是安徽跨越發展的戰略支撐和後勁所在。”
由此可見,發揮安徽科技資源的“倍增器”作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快車道,就為安徽實現超常規發展提供了廣闊的運作空間。正如安徽省政協副主席田唯謙所言:“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探索一條中部地區依靠科技發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子,與大城市及綜合能力更強的城市相比,具有更強的靈活性、可操作性和更小的風險性。”
自主創新
實際上,在自主創新上獲得突破口,僅僅是安徽謀求跨越式發展的一個方面。細心人都會發現,與自主創新上升為安徽經濟發展主戰略幾乎同時,“
泛長三角”概念,同樣也成為安徽與近鄰蘇浙滬兩省一市共同關注的話題。那么,安徽如何參與泛長三角的產業分工合作?對此,安徽省創新辦副主任、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吳克明認為:“怎樣在迎接產業轉移中進行自主創新,就成為安徽跨越式發展進程中,必須破題的一道重大課題。”
實際上,自從年初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安徽時正式提出“泛長三角”概念以來,安徽如何將兩者相融為一,就從沒有停止過探索。在7月舉行的中國區域經濟年會上,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
孫志剛就提出:“合蕪蚌三市要成為承接泛長三角產業轉移的試驗區和先行區。”
到了8月的最後一周,安徽省組成高規格的黨政代表團奔赴蘇滬浙考察學習。在黃山召開的考察學習總結會上,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強調指出:“選準突破口,把推進自主創新與承接外來轉移的疊加優勢發揮好。”向外界傳達出了豐富的決策信息。
在這樣的發展路徑下,安徽參與泛長三角產業轉移,決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落後產業被淘汰後的空間位移,而是經歷自主創新“武裝”後的產業提升。安徽參與合作分工,但絕不做“小工”,更不是“打工”。可以肯定的是,安徽選擇的必定是“開放式創新”之路,用王三運的話說,就是“借梯登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摘科技的成果。”
因此,合蕪蚌聯袂探索出一條“產業轉移+自主創新=跨越式發展”的全新路徑,就是在創造區域經濟競爭格局中的 “安徽方程式”。這才是“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重大意義所在。
首個新區
2009年北京兩會期間,作為全國第一家設立自主創新試驗區的省份,安徽以代表團名義向
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提交了將安徽省級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升格為國家級的自主創新試驗區議案。
議案認為,合肥、蕪湖、蚌埠作為中西部地區中等規模的新興城市,要素稟賦、產業結構、社會結構以及體制機制等帶有中西部地區的普遍性特徵,在自主創新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在中西部地區具有較強的典型性,以合肥、蕪湖、蚌埠為中心,開展自主創新試點,探索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走出一條有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在全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具有一定的示範推廣意義。但由於試驗區建設面臨很多難題,諸如中央級高校、科研院所如何與地方經濟相結合的問題,自主創新政策力度問題,創新型人才集聚的問題,創新型產業培育基礎等問題,僅靠一個省的力量難以解決,因此安徽代表團認為,應將省級試驗區上升為國家級試區。
至於為何將自主創新試驗區設立在安徽,議案分析了三個理由:一是有豐富的創新資源,合肥是全國重要的科教基地,是除北京外國家科學大工程布局最多的城市,蕪湖是皖江城市帶的中心城市,蚌埠是
沿淮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合肥、蕪湖、蚌埠三市及周邊的幾家大企業,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創新資源,是中西部科技資源較為密集的地區之一。
二是濃厚的創新氛圍,合肥、蕪湖、蚌埠等地在科技創新、國企改革、投融資體制、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形成了濃厚的創新氛圍,為開展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是成功的創新實踐,合肥、蕪湖、蚌埠等地在實踐中走出了一條以企業為主體推進自主創新的路子,形成自主創新的“安徽現象”。
2011年,經國務院批准,國家同意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參照中關村自主創新示範區開展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並適用與之相關的政策。
省委書記張寶順作出重要批示:獲批國家支持政策,是推進自主創新和試驗區建設的巨大動力,如虎添翼。要用足用好政策,狠抓工作落實,大力推進實施。省長王三運指出:國家賦予合蕪蚌試驗區這個重大政策,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一定要把方案制訂好,把政策落實好,擴大試點影響,放大示範效應。 國家將合蕪蚌試驗區與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上海張江示範區作為“3+1”試驗示範區序列,列入國家“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和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作為重點建設內容。這標誌著合蕪蚌試驗區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合蕪蚌現象
一個區域的發展需要有“增長極”,而“增長極”的作用需要“增長核”來激活。
在安徽,合蕪蚌三點串一線,是三個最大的“增長核”。2007年,合蕪蚌三市地區生產總值GDP之和為234 2億元,占安徽全省的31.8%。“合肥是省會,是安徽最大的中心城市,蕪湖是
皖江經濟帶的龍頭,蚌埠是淮河經濟帶的龍頭。合蕪蚌三市就把整個安徽省統領起來,形成安徽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發揮合蕪蚌中心帶動加典型示範的作用,對安徽全省可以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安徽省省長助理、創新辦主任
花建慧分析道。
顯然,這是一種
非均衡發展戰略。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巨觀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天津濱海新區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肖金成認為:“如果把同樣的要素分散布局的話,那么大家都取得不了很好的效果。用區域經濟學術語說,這是增長極戰略。要培養增長極,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地培育起來。”
如果再從現實基礎來看,合蕪蚌三市都建有
高新技術開發區,產業集群發展良好,具備進行自主創新的基本條件。特別是奇瑞、江淮、訊飛、海螺、豐原……一大批創新型企業崛起,自主創新的安徽給全國留下了一個個漂亮的“背影”。
以合肥為例,合肥擁有五塊“國字號”金字招牌的無形資源優勢:全國唯一的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國家動漫產業基地、全國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根據經濟要素的比較測算,安徽生產成本比沿海低30%-40%,企業在沿海地區可能虧10%,到合肥可能就賺20%-30%。因此,王三運在合肥調研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建設時,對合肥提出明確要求:“合肥市在全省自主創新工作中要一馬當先、勇挑重擔。”
從這個角度來看,合蕪蚌三市,絕不僅僅是安徽省的三個
區域經濟成長極,而是承擔著引領全省走向創新型路徑的重大責任。
在今年7月的第一周,以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司長
范恆山為組長的國家發改委安徽區域發展戰略調研組來到安徽,對蚌埠、合肥和蕪湖等市進行深度調研。這一非常之舉就已表明,合蕪蚌三市將聯袂引領安徽自主創新,在參與泛長三角產業分工合作中先行先試。安徽省創新辦副主任、省發改委副主任
吳勁松告訴《決策》:“任何創新的背後都是體制機制的改革。試驗區最大的吸引力就是‘先行先試’的權利,使這些地方能夠在完善
市場經濟體制中擁有更大的自主權。
新區規劃
首先,在巨觀背景上,自主創新已經上升為整個國家的發展戰略。今年初,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安徽,3天時間用了2 天重點視察自主創新,並且發表重要講話指出:“
安徽教育資源比較豐富,科技實力比較強,特別是某些領域在全國處在領先地位。安徽在這一點上是有自己的優勢,應該在自主創新方面有更大作為。”這為安徽自主創新建設做出了戰略層面的指導。
對此,安徽省省長王三運在省政府常務會議上強調指出:“安徽快速崛起、跨越發展,最根本的還是靠科技創新。務必要把推進自主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務必要拿出更切實的行動、取得更豐碩的成果,努力實現‘有更大作為’的目標。 ”
其次,如果從區域經濟競爭格局來看,自主創新的背後,蘊涵深刻變化。
從國家已經批准的改革試驗區來看,基本涵蓋了新階段
中國改革面臨的幾個重大方面,包括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行政管理體制、金融體制、公共財政、轉變
經濟發展方式與外貿方式、城鄉統籌建設和諧社會、新型城市化以及資源集約和環境保護等,唯一缺少的就是自主創新。這就為各地爭取自主創新試驗區提供了機遇。
讓我們再回到競爭國家首個創新型城市試點的三個主角——深圳、蘇州與上海。這三個城市代表著中國沿海經濟最發達的兩個區域:珠三角與長三角。在它們激烈角逐的背後,是沿海發達地區
經濟發展模式的陣痛與轉型。
2008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期中考試”之年,中央已派出龐大調研組分赴全國各地,進行中期考察。如何完成規劃中的約束性指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8月6日,
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的《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被放在最前面,成為指導
長三角地區未來發展的第一大原則。這為正在探索轉型之路的蘇浙滬兩省一市明確了指向。在廣東,以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為契機,省里已決定要像當年培育汽車產業一樣,連續5年每年1. 5億元,支持IT軟體與現代服務業發展。
由此可見,長三角與珠三角都在產業經濟上發生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引起全國共同關注的企業倒閉潮,只是沿海發達地區經濟轉軌的一個顯性層面而已。
“沿海有近憂,安徽有遠慮。”那么,與長三角無縫對接的安徽,應該怎么辦?
安徽省長王三運的一句話蘊含深刻:“要儘快實現安徽的跨越和快速崛起,嚴格意義上講,靠現有的經濟基礎,靠財力,從區位來講,也不是太有優勢。能夠比一比的只有科技優勢。最終只有依靠科技,賭注就在這上面。”更重要的是,“自主創新是有效的路,是直路。”王三運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強調。
調研路線圖
推進區域性創新試點,安徽並非毫無經驗可循。
2004年7月,科技部與安徽簽訂省部合作協定書,提出建設合肥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同年11月,“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揭牌暨示範區開工儀式在合肥
科學城隆重舉行,合肥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建設工作全面啟動。
安徽省創新辦副主任、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克明認為,“合蕪蚌試驗區”就是要“在合肥科技創新型試點市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效應,進一步提升試點的功能,以增強試點的輻射與帶動能力。”
“從2004年至今,合肥在科技創新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安徽省創新辦副主任、科技廳副廳長
張國棟告訴《決策》,“最近,我們擬了一個報告,對這4年來合肥科技創新的相關工作進行了總結。”
在這個階段對合肥科技創新工作進行總結,顯然,其著眼點並不在於其經驗本身,而是要為尚在“腹中”的“合蕪蚌試驗區”尋找借鑑。
也許正是基於此,創新辦成立後調研的第一站即為合肥。2008年7月25日,安徽省省長助理、創新辦主任花建慧率調研組,到合肥進行調研。在調研中,合肥市長
吳存榮表示,經過努力,合肥初步形成了一套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政策支持體系,初步建立了促進、服務創新的平台。花建慧亦充分肯定了合肥在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上取得的成績。
不過,“從科技創新試點到建設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裡有一個從科技創新向體制、機制、政策等更大範圍內創新深化的問題。”相關專家分析道,所以,即便有合肥先行者的經驗在前,“合蕪蚌試驗區”仍需跳出安徽,去多方借鑑外省經驗。
為此,創新辦成立不久即赴上海、浙江,先後走訪深圳和西安進行調研。
7月31日至8月2日,由花建慧帶隊,安徽省發改委、財政廳、科技廳、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等創新辦成員單位組成調研組,赴深圳考察學習其自主創新的經驗。接下來的3日到6日,調研組又馬不停蹄地趕到西安,鮮明地提出要借鑑西安支持自主創新的財政金融政策。
不過,調研組印象最深的還是深圳。“在深圳華為調研時,我的感覺只有兩個字:震撼。”張國棟說。有類似感受的還有安徽省創新辦副主任、發改委副主任吳勁松,“在深圳,他們講了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科技型企業+風險投資成就了今天創新性深圳,可見金融平台建設,尤其是金融創新在深圳自主創新中的位置。”
除此之外,在創新辦撰寫的深圳調研報告——《深圳創新發展情況考察》中,深圳的經驗被總結為:“以市場機制構建多種類型的服務平台”等,對“合蕪蚌試驗區”的啟示則概括為找準體制機制創新的突破口、積極發揮財政政策在創新中的助推作用。
在調研報告中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開篇即有這樣一段表述:“深圳自主創新的經驗對於我們正在起草的‘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工作總體方案’以及推進創新試驗區建設,具有重要的啟迪和借鑑意義。”
這是否意味著,“合蕪蚌試驗區”建設將重點借鑑深圳經驗尚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深圳經驗已經進入了安徽決策層的視野。
新區突圍
當內外家底、經驗以及發展的基本邏輯理清楚之後,剩下的就是更為具體的工作了,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的“綜合配套改革”。
“所有的技術創新背後都是體制創新,沒有體制創新就實現不了科技創新。”吳勁松告訴《決策》。而“合蕪蚌試驗區”所有體制機制創新都將體現在正在制定的檔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推進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同時,在實施方案之外,還有《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若干政策措施》( 以下簡稱政策措施)等相關檔案。
“實施方案擬在投融資體制、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推進綜合配套改革。”相關專家告訴《決策》,“其中投融資體制改革被列在各項改革的第一位。”
“這次安徽省將拿出一筆不菲的資金來推動試驗區的建設。”安徽省創新辦副主任、財政廳副廳長
羅建國告訴《決策》,“但是將資金需求全部寄託於財政也不現實,重要的是如何改進資金的投入方式,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自主創新的高新技術產業,發揮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四兩撥千斤。”據記者了解,此次安徽省將設立總金額5億元的專項資金。
不僅如此,在財政獎勵上,“我們可能改變傳統的做法。以前是企業成功之後,我們獎勵,沒能將政府與市場的作用結合起來。因為企業自主創新成功之後,應該是從市場獲得回報,應該發揮市場的激勵作用。政府的作用應該體現企業未成功之時。”張國棟分析。
除安徽省出台相關檔案統籌之外,“合蕪蚌”三市還將擬制各自的實施方案。蚌埠市委書記
陳啟濤介紹,《蚌埠市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方案(徵求意見稿)》已經完成,並通過網路等多種渠道徵求意見。
蕪湖市委書記陳樹隆亦表示,“ 目前,蕪湖市已經出台關於科技創新的近期和遠期規劃,並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創新的優惠政策,比如稅收、服務、環境等。”
而面對多達五六項的配套改革,突破口何在?“我覺得我們需要尋找一個邏輯起點。”省創新辦綜合組
李煜博士告訴《決策》。
在他看來,這個邏輯起點在於創新環境,
西安高新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為什麼西安能夠在西部脫穎而出?就在於其創新環境。很多在國外工作過的創新人才到西安高新區後都說‘西安的工作環境不比國外差’,許多西安畢業的學生也願意留在西安。”在李煜看來,“創新環境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但也是最難做到的事情。”
“環境是前提,招商引資要最佳化環境,自主創新對環境最佳化的要求更高。”吳勁松分析認為,“安徽最終形成的應該是一條以最佳化環境為前提、以體制機制為突破口、以提高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培育創新型產業為重點,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