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以皖政辦〔2011〕36號印發《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該《發展綱要》分基礎與形勢、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4部分。
主要任務是: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優勢產業核心競爭力;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學研合作層次和水平;建立高水平科技園區;完善創新公共服務平台;激勵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深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
- 印發機關: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文號:皖政辦〔2011〕36號
- 印發時間:2011年5月9日
通知,綱要,第一章 基礎與形勢,第二章 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第三章 主要任務,第四章 保障措施,
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
皖政辦〔2011〕36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一一年五月九日
綱要
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
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的實施意見》、《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綱要。本規劃綱要基準年為2010年,規劃期至2015年。
第一章 基礎與形勢
第一節 工作基礎
按照胡錦濤總書記關於安徽“應該在自主創新方面有更大作為”的指示精神,2008年,省委、省政府在合肥、蕪湖、蚌埠啟動建設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以下簡稱“試驗區”)。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試驗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湧現出一批產業、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成為全國三大自主創新試驗示範區之一。
產業成果加速湧現。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試驗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45%,2010年達到3385億元,占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5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20.4%,較2008年提高4.8個百分點。創新型企業加速成長。新認定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試點)企業774家,占全省的58.1%。合肥高新區成為國家創新型園區,蕪湖、蚌埠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
科技成果加速湧現。2010年,試驗區專利授權量8820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814件,分別是2008年的3.5倍和2.4倍。兩年來,有20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國內首個量子通信試驗示範網開工建設,安凱純電動公車在國內率先集中投入運營。新增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國家級研發平台15家。
人才成果加速湧現。試驗區累計引進高端人才1萬多名,培訓專業人才5萬多人次,共有28人入選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畫”。建立省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11家、國家級基地2家、院士工作站8家,引進14名院士以及由院士率領的創新團隊100多人,新增“115”產業創新團隊20個,新增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1個。啟動高校設立創新崗位、企業與高校聯合培養研究生試點工作。
改革成果加速湧現。成功召開試驗區工作部際協調小組會議,在股權激勵、科技金融結合等方面開展一系列政策試點。省直相關部門聯合選派了一批科技特派員和特聘員,組建了一批股份制產學研合作實體,建立了10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省、合肥市和企業聯合建設的公共創新總中心進展順利。引導設立創業投資基金13支,總規模達40.2億元,累計對企業投資10.7億元。省直相關部門制定了22個試驗區自主創新政策實施細則,科技保險、專利質押貸款試點全面啟動。
輻射帶動加速顯現。在試驗區示範帶動下,全省自主創新綜合實力顯著提升,新能源汽車、智慧型語音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實現產業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加強,全省70%以上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經費、專利申請數和省級科技成果來自企業。2010年,全省有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25家,高新技術企業1116家,均居中部第1位。全省專利申請量、授權量、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等指標在全國的位次顯著前移。自主創新已成為安徽發展的一大特色、一大品牌和一面旗幟,成為安徽加速崛起、全面轉型的強大引擎。
第二節 面臨形勢
“十二五”期間,試驗區建設面臨全新的發展形勢和任務要求,進一步加快自主創新步伐勢在必行,十分緊迫。
一是實現安徽科學發展、全面轉型,必須進一步加快自主創新步伐。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節能減排力度,進一步最佳化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轉型發展和創新發展,必然對自主創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二是政策支持和面臨的發展機遇,有利於進一步加快自主創新步伐。國家統籌布局區域自主創新試驗示範,試驗區擔負著為中部乃至全國探索創新驅動、內生式增長道路的重任。產業轉移和技術轉移趨勢進一步增強,試驗區綜合優勢進一步凸顯,各種政策效應疊加放大、加速釋放,為自主創新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是面臨的挑戰和現實差距迫切要求進一步加快自主創新步伐。試驗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對全省經濟結構調整的帶動作用尚不顯著,科技成果研發質量、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與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四是試驗區兩年來的成功實踐,為進一步加快自主創新步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產業、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的加速湧現,為進一步加快自主創新步伐積累了經驗,明確了方向。“十二五”期間,必須在自主創新上再加力、再提速,努力實現在更高平台上的更大作為。
第二章 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第一節 總體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高端引領、產業提升、先行先試、輻射帶動”的原則,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加速成果轉化為核心,以示範帶動全省為目標,拓展實施六大創新工程,加快推進六大改革,努力取得一批突破性的產業、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為全省科學發展、全面轉型、加速崛起、興皖富民提供科技支撐。
堅持高端引領。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養和吸引高端人才,在部分重點領域適度超前部署,搶占技術制高點和價值鏈高端環節,依靠創新支撐,引領科學發展。
堅持產業提升。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大力引進國內外科技成果和人才,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優勢產業,提升產業發展的層次和質量,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先行先試。促進科技創新與機制創新的協調互動,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在“三體建設”(企業主體、創新載體和產學研一體)、科技金融結合、股權激勵等方面率先突破。
堅持輻射帶動。通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延伸產業鏈,推進全省產業結構調整;推廣試驗區體制機制創新經驗,不斷最佳化全省創新創業環境;構建創新服務共享平台,促進科技資源整合和共享,在全省形成各具特色的創新局面。
第二節 發展目標
到2015年,試驗區區域創新體系比較完善,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政策環境明顯最佳化,成為全國有影響的區域創新品牌,實現與長三角區域的良性互動。試驗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數、發明專利授權量、全社會研發投入、引進高端人才數等5項指標,在2010年基礎上實現“雙倍增”(即增長2倍以上)。
——成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長極。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超過7600億元,占全省的76%,超千億戰略性新興產業3—4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營業總收入6000億元,命名表彰一批創新型園區,其中營業總收入超千億的4—5個。
——成為全省經濟結構調整的主引擎。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達到3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省的比重達到75%。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數量年均增長28%,占全省的比重達到68%,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成為全省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陣地。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達2.9%。建成功能完善的科技成果研發交易轉化服務平台,新增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機構200家,科技中介服務機構100家,技術契約交易額95億元左右。
——成為全省體制機制創新的先行區。全面落實國家和我省推動自主創新各項政策措施,在股權激勵、產學研結合、科技投融資、軍民融合、自主創新考核評價等方面先行先試,率先取得突破。
專欄1:試驗區自主創新主要目標 | ||||||
指 標 | 2010 | 2015年目標值 | 占全省 (%) | |||
合肥 | 蕪湖 | 蚌埠 | ||||
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億元) | 1383 | 7600 | 5000 | 1800 | 800 | 76 |
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億元) | 3385 | 12000 | 8000 | 3000 | 1000 | 75 |
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試點)企業數(家) | 774 | 2750 | 2000 | 550 | 200 | 68 |
其中:銷售收入超百億(家) | 8 | 30 | 20 | 8 | 2 | — |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營業總收入(億元) | 2031 | 6000 | 3000 | 2000 | 1000 | 60 |
專利授權量(件) | 8820 | 18000 | 10000 | 6000 | 2000 | 45 |
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件) | 814 | 4170 | 2500 | 1000 | 670 | 74 |
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件/萬人) | 2.67 | 11.4 | 15.6 | 12.1 | 4.5 | — |
R&D經費(億元) | 94.9 | 292.6 | 180 | 84 | 28.6 | 61 |
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 | 2.1 | 2.9 | 3.0 | 3.0 | 2.2 | — |
創業風險投資機構註冊資本總額(億元) | 40.2 | 110 | 60 | 35 | 15 | 75 |
技術契約交易額 (億元) | 42.4 | 95 | 60 | 25 | 10 | 70 |
引進高端人才(人) | 5321 | 30000 | 20000 | 6000 | 4000 | 70 |
全社會R&D人員 (萬人年) | 4 | 9 | 5 | 3 | 1 | 60 |
第三章 主要任務
第一節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通過骨幹企業和重大項目帶動,完善產業鏈,加速產業集聚;加強科技成果套用示範,培育市場環境,創新商業模式;適度超前部署重點領域技術攻關,引領未來產業發展。“十二五”期間,重點實施7個重大專項和500項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突破一批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積體電路設計、製造、封裝、測試技術與裝備,開發基於三網融合、雲計算、物聯網的面向不同行業的套用軟體、嵌入式軟體和智慧型語音軟體,以及儀器裝備和增值服務,發展動漫等文化創意產業。實施新型顯示重大專項,打造合肥新型顯示產業基地。
專欄2:新型顯示重大專項 依託蕪湖長信公司、中航華東光電公司、信義玻璃公司、合肥京東方公司、鑫昊公司、蚌埠玻璃院、華益公司等,重點開展液晶顯示器(TFT—LCD)、有機發光顯示器(OLED)、等離子顯示器(PDP)、超高亮度特種顯示器、透明導電薄膜(ITO)等重點產品工程化研究。開展上下游關鍵配套材料、整機技術及產業化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關鍵工藝、關鍵器件及控制晶片研發,形成規模化配套能力。到2015年,新型顯示產業產值2000億元。 |
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高壓變頻、半導體照明、工業餘熱發電、能量梯級綜合利用、資源循環高效利用等技術,開發污水處理、垃圾焚燒、環境質量監測、工業煙氣脫硫脫硝除塵、大型節能輥壓機、節能風機、窯爐智慧型監控等成套技術與裝備。實施半導體照明重大專項,建設蕪湖綠色照明產業基地、蚌埠環保裝備產業基地。
專欄3:半導體照明重大專項 依託蕪湖三安光電公司、德豪潤達公司、合肥彩虹藍光公司、瑞煌光電公司、蚌埠玻璃院等,開展高效大功率LED襯底、外延晶片及其產業化製備技術、新光源複合導光板等研究,突破半導體照明核心技術及產業化關鍵技術,開發高效節能、長壽命的半導體照明產品,實現套用產品集成化、平台化、系列化。繼續實施“十城萬盞”示範工程,建設半導體照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到2015年,半導體照明產業產值800億元。 |
新能源產業。開發新一代矽電池生產技術裝備及關鍵配套材料、光伏太陽能建築一體化系統及產品,提升風力發電裝置和設備關鍵材料、關鍵部件和控制系統研發能力,發展智慧型電網輸變電和儲能設備,開發清潔能源併網接入關鍵技術、設備及系統。開發非糧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質能源製備關鍵技術、設備及產品。開展核電電纜、核電閥門等產品關鍵技術研究,為蕪湖等核電站建設儲備技術。實施太陽能光伏重大專項,建設合肥、蕪湖、蚌埠光伏產業基地。
專欄4:太陽能光伏重大專項 依託合肥賽維LDK公司、海潤光伏公司、陽光電源公司、蕪湖昊陽光能公司、明遠新能源公司、蚌埠普樂公司等,開展改良西門子法工藝等上游材料生產技術研發,提高配套能力;開展微晶矽、銅銦鎵硒、染料敏化薄膜電池等中游電池關鍵技術研發,提高光電轉化率;開展MW級併網逆變系統、MW級併網電站、光伏建築一體化等下游套用集成技術研發,提高工程化水平。繼續實施太陽能屋頂計畫和金太陽示範工程。到2015年,建設若干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光伏產業園區,光伏產業產值2000億元。 |
生物產業。開發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藥物、醫療器械和醫用材料。大力發展現代中藥,開發中藥新品種、新劑型。發展酶工程、發酵工程等工業生物技術及產品。實施生物育種重大專項,建設合肥生物育種產業和蕪湖生命健康產業集聚區、蚌埠生物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專欄5:生物育種重大專項 依託豐樂種業公司、荃銀高科公司、隆平高科公司、蚌埠綠雨公司、省農科院等,圍繞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新品種培育、種質性狀鑑定與評價、種子產業化等關鍵環節,開展水稻、小麥、玉米、畜禽等生物育種及產業化技術研究,突破骨幹親本創製、雜交後代高效鑑定、優異性狀聚合、廣適性評價等關鍵技術,培育突破性新品種,完善和提升種質創新技術體系。扶持生物育種骨幹企業,建立規模化制種和良種繁育示範基地,建立新型現代種業創新體系。“十二五”期間,培育新品種150個,到2015年,省內自育品種市場占有率達40%。 |
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突破數位化設計、關鍵部件製造、綠色製造等技術,開發高檔數控液壓機、機械壓力機、工業機器人、新型工程機械、煤礦機械、通用機械、港口機械、船舶裝備、秸稈和垃圾高溫燃燒鍋爐等新產品及重點領域成套裝備,配套發展新型基礎零部件。
新能源汽車產業。以新能源轎車、客車為目標,加大動力電池、電機及控制系統研發力度。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總結並放大合肥純電動公車運營示範效果,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完善純電動汽車配套設施。實施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建立合肥、蕪湖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專欄6: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 依託奇瑞公司、江汽公司、安凱公司、國軒公司等,以電驅動平台為核心,開展整車控制、電機及控制、電池及管理、增程器、多能量加注、智慧型化充電站等關鍵技術研發,推動電驅動平台的擴展與套用,提高試驗驗證能力。開展燃料電池技術的跟蹤和預研究。繼續實施“十城千輛”示範工程。到2015年,形成10個新能源汽車整車開發平台,新能源汽車產業產值500億元。 |
新材料產業。發展新型儲能儲電材料、非晶軟磁材料、高性能複合材料、膜材料、水性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碳纖維、特種功能玻璃新材料、先進結構材料、生物醫藥材料等。加強納米材料的製備、改性、分散技術研究及套用。實施玻璃新材料重大專項,建設蕪湖新材料產業基地、蚌埠玻璃新材料產業基地。
專欄7:玻璃新材料重大專項 依託蚌埠玻璃院、中恆新材料公司、合肥中光電公司、合肥彩虹公司、信義玻璃公司、中建材蕪湖公司等,研究玻璃熔窯全氧燃燒技術、超薄超白優質浮法玻璃生產技術、浮法玻璃節能環保技術等,提高高純球形石英粉、高純超細電熔氧化鋯、超細矽酸鋯、自潔淨鍍膜玻璃、電容式觸控螢幕面板玻璃、空心玻璃微珠、高折射率玻璃微珠、低輻射鍍膜玻璃等產品的檔次和規模。到2015年,取得一批發明專利和技術標準,玻璃新材料產業產值500億元。 |
公共安全產業。加強量子通信、北斗導航、微波遙感成像、應急指揮裝備、大空間火災探測、食品檢測、農產品溯源、音視頻信息的智慧型檢索與理解等領域技術攻關和產業化,開發交通、氣象、環境、防疫、食品行業安全事故智慧型監測、預警技術及儀器裝備,開發基於雲計算模式、物聯網、移動通信網的信息安全綜合防禦系統,發展高速網關、認證、加解密、備份與恢復、等級保護與評估等信息安全技術和產品。實施量子通信重大專項,建設合肥、蕪湖公共安全產業基地。
專欄8:量子通信重大專項 依託中國科技大學、安徽量子通信公司、安徽問天量子公司等,開展系列化量子通信設備、核心器件及量子網控系統等關鍵技術攻關,建設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範網,發展系統集成技術,提高系統穩定性、易用性,研究制定量子通信產業行業標準,推進量子通信技術套用和產業化,拓展量子通信技術在國防、政務、金融等領域的套用,把試驗區打造成量子通信技術研發套用基地。 |
第二節 提升優勢產業核心競爭力
套用電子信息技術,推動優勢產業信息化;推廣套用節能減排、清潔生產技術,推動優勢產業低碳化;開發新產品,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動優勢產業高端化。“十二五”期間,重點實施2個重大專項,推廣套用100項關鍵共性技術,支持100項關鍵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開發100項重大成套工藝裝備和新產品,重點企業和主導產品的技術裝備水平處於國內同行業前列。
汽車產業。發揮節能環保汽車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節能環保汽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作用,開展汽車燃油高效化、整車輕量化和控制電子化等關鍵技術研究,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汽車,提升整車企業產品正向開發能力和試驗驗證能力,提升整車和關鍵總成的自主研發能力,帶動關鍵零部件和汽車電子產品的發展。
家電產業。加大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和節能技術在家電產業中的套用,發展綠色家電,開發數字高畫質電視、液晶電視、節能變頻冰櫃、智慧型模糊洗衣機、仿生節水洗衣機、節能變頻空調器、數字家庭等高端產品,發展信息家電配套產業,推動家電產品向信息化、智慧型化、網路化方向發展,降低家電能耗。實施現代家電重大專項,建設合肥、蕪湖現代家電產業基地。
專欄9:現代家電重大專項 依託美菱公司、榮事達三洋公司、合肥格力公司、合肥海爾公司、蕪湖美的公司、蕪湖格力公司等,建設家電共性技術研發中心,加快變頻技術、綠色設計、短程通信、嵌入式技術、人工智慧、柔性製造、節能技術等在家電產品中的套用,提升家電產業核心競爭力。到2015年,現代家電產業產值3000億元。 |
建材產業。推廣新型乾法水泥生產工藝,開展礦渣、粉煤灰等工業廢料代替水泥原料生產技術研發,提高高強水泥、核島水泥等高性能特種混凝土產品的比例。開展高性能塑膠建材、彩鋼夾心PVC板、節能玻璃、新型輕質高強節能牆體材料、熱反射隔熱外牆塗料、木塑複合材料和裝飾保溫一體化材料等新產品研發,提高建材行業自主創新能力。
化工產業。推廣套用清潔生產和污染綜合治理等共性技術,提升化工產業環保水平,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重點開展綠色硝化、催化氫化和氧化技術研究,改造傳統化工產品生產工藝。開發水性和粉末塗料、電子化學品、功能性聚丙烯酸酯、汽車高檔面漆、有機矽新材料、特種環氧樹脂、特種表面活性劑、無磷高效水處理劑、環保型印染助劑等化工新產品。
食品產業。以優勢特色農產品為重點,加強食品設計、製造、包裝與流通、副產品綜合利用等技術與裝備研究,推廣套用節能減排、節本增效和綜合利用技術,促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技術升級。實施食品加工重大專項。
專欄10:食品加工重大專項 依託安徽豐大公司、燕之坊公司、豐原集團等,開展現代食品、功能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食品包裝與物流等關鍵技術研究,突破食品規模化、連續化製造、過程最佳化與控制技術、加工節能減排技術、工程化集成放大技術等。到2015年,食品加工業產值超1000億元。 |
第三節 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加快培育若干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的自主創新品牌企業。到2015年,試驗區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基本形成,企業的研發機構、研發經費、研發人員、授權專利占全社會比例達到80%以上。
打造“千億企業”和“百億企業”。重點支持奇瑞公司、海螺公司、江汽集團、合肥京東方公司、豐原集團等骨幹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國家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擔國家科技計畫重大項目,掌握核心技術,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處於行業技術領軍地位的大企業、大集團。通過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發展,形成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到2015年,力爭銷售收入超百億的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30家,其中超千億的3—4家。
實施“小巨人科技企業培育計畫”。整合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重點扶持100家左右掌握核心技術、處於快速成長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做大做強。幫助企業制定科技發展規劃,提高創新能力,優先保障土地供應,優先培育上市,努力實現3年內銷售收入和上交稅收實現翻番,單項產品的規模和效益居全國同行業前列。
打造“百億轉制院所”。重點支持合肥水泥研究院、通用機械研究院、蚌埠玻璃院、東華科技公司等轉制院所加快科技產業化步伐,參與地方企業、科研院所的兼併重組,建立面向行業的創新公共服務平台,開展工程總承包,輸出成套技術與裝備。到2015年,力爭2家轉制院所營業收入超百億元,2家超50億元,出口創匯超10億美元。
實施專利、技術標準和品牌戰略。支持和引導企業提升專利質量,提高專利授權率、發明率和轉化率,培育專利示範企業。支持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大力培育總部經濟,吸引高端企業總部、研發機構落戶試驗區。“十二五”期間,由試驗區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家技術標準120項,新增企業註冊商標4萬件、國家馳名商標50件。
第四節 提升產學研合作層次和水平
通過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組建產學研實體、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共建研發機構等多種形式,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提升產學研合作的層次和水平。
實施10000項產學研合作項目。定期徵集企業技術需求,發布國內外科技成果信息,加強產學研供需雙方的對接。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圍繞企業生產一線的技術需求,開展聯合攻關。引導試驗區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建立研發機構,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係。
選派1000名科技特派員和科技特聘員。繼續開展“千人千企”科技行動,從高校、科研院所選派1000名科技特派員入駐企業,深入一線,服務千家企業。從駐外科技外交官和省外高校、科研院所中聘請100名科技特聘員,幫助企業引進國內外科技成果和人才。
引導組建800個產學研實體。通過技術入股等方式,建立800個產學研公司,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引導試驗區內大中型工業企業全部建立1家以上產學研實體,形成穩定長效的產學研合作機制。
引導組建30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圍繞試驗區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依託龍頭骨幹企業,引導建立產學研合作的研發機構。支持試驗區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以產業技術需求為導向,以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建立30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實現試驗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全覆蓋。
第五節 建立高水平科技園區
以爭創創新型園區為抓手,以高新區為支撐,深入開展科技入園區活動,放大高新區示範帶動效應,打造“千億園區”,提高開發區創新能力,形成創新驅動為主的開發園區發展模式。
加快建設“千億園區”。發揮國家高新區的引領作用,加快建設合肥高新區示範核心區,努力打造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及套用技術研發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和產業基地,爭取合肥高新區進入國家級高新區“第一方陣”。引導蕪湖、蚌埠高新區以升格為契機,進一步最佳化總體布局,強化產業特色,建設專業團隊,提高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支持有條件的工業園區申報省級、國家級高新區。到2015年,蕪湖、蚌埠高新區營業總收入分別超過2千億元、1千億元。
爭創“創新型園區”。制訂創新型園區評價指標體系,引導各類工業園區建立以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創業風險投資為核心的創業服務體系,推動科技政策、成果、人才等創新要素向園區集聚。重點提升合肥經開區、合肥新站綜合開發試驗區、蕪湖經開區、安徽新蕪經開區、蕪湖國家農業科技示範園、中國玻璃新材料科技產業園、懷遠經開區等開發園區的創新能力。
加快發展特色產業基地。加快發展蕪湖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合肥智慧型語音、蚌埠玻璃新材料、豐原生物質能源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針對產業鏈中的缺失和薄弱環節,組織開展定向招商和招才引智,創新基地管理模式,進一步完善基地產業配套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新建合肥公共安全、合肥新型平板顯示、蕪湖文化創意、蕪湖綠色照明、蚌埠光伏、蚌埠精細化工等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第六節 完善創新公共服務平台
建立面向全國的科技成果研發交易轉化服務平台,形成涵蓋創新要素集聚、科技成果交易、科技產業孵化在內的市場體系,打造完整的科技成果轉化鏈。實施合肥創新公共服務和套用技術研發中心重大專項。
專欄11:合肥創新公共服務和套用技術研發中心重大專項 1.建設覆蓋全省的重大科技成果展示大廳。 2.建設常年開展技術、需求、資本對接活動的科技成果交易大廳。 3.建設一批產業技術研發平台和質量檢測檢驗“超市”。 4.建設提供各類科技中介服務的科技創新創業“一站式”服務大廳。 |
建設知識創新平台。完善省部(院)共建工作機制,支持中國科技大學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支持安徽大學“211工程”、合肥工業大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構建特色鮮明的知識創新體系。支持試驗區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最佳化學科布局,培養創新人才,開展產學研合作,在戰略能源、強磁場、雲計算、新一代移動通信等領域開展套用基礎研究。
建設產業技術研發平台。“十二五”期間,新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和中試基地等研發平台200家,其中國家級20家以上。對現有研發平台進行整合提升,貼近產業需求,加強對外開放,成為面向行業的共性技術研發中心、質量檢測中心、信息諮詢中心和人才培訓中心。引入新的運行機制,產學研共建集研發、服務、孵化和人才培養為一體的產業技術研究院,重點建設新能源汽車等10大產業技術研究院。
專欄12:重點建設十大產業技術研究院 1.新能源汽車研究院。由江汽集團、合肥工業大學、巨一自動化公司等合作共建。 2.家電技術工程院。由合肥物質科學院、合肥高新區、中科院理化所等合作共建。 3.語音技術研究院。由科大訊飛公司、中國科技大學等合作共建。 4.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由中電集團38所、四創電子公司、中國科技大學等合作共建。 5.新型平板顯示技術研究院。由合肥彩虹公司、安徽鑫昊公司、華東光電公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合作共建。 6.太陽能光伏技術研究院。由合肥賽維公司、海潤光伏公司、蚌埠普樂公司、蚌埠玻璃院、合肥工業大學等合作共建。 7.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究院。由安徽農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聯合相關企業合作共建。 8.光電技術研究院。由華東光電公司、合肥工業大學等合作共建。 9.鍛壓裝備技術研究院。由合肥鍛壓公司、合肥工業大學等合作共建。 10.動漫技術研究院。由蕪湖方特公司、安徽大學、安徽工程大學等合作共建。 |
建設創新要素交易平台。提升中國(合肥)自主創新要素對接會、中國(蕪湖)科普產品博覽交易會影響力,形成品牌。建設安徽(蕪湖)高新技術產權交易中心、國家專利技術(蚌埠)展示交易中心,完善網上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發展技術經紀人隊伍。到2015年,試驗區技術契約交易額比“十一五”末翻一番以上。
建設科技服務平台。大力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業,重點扶持30家從事科技諮詢評估、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代理、投融資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改善基礎條件,轉變運行機制,提高人員素質,提升服務水平。到2015年,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面積達到2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超過2500家。完善“科技路路通”總中心和合蕪蚌三市分中心,並向全省其他地區延伸,促進科技資源共享。
第七節 激勵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
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加快培養和引進一批創新創業的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最佳化人才隊伍結構,營造有利於人盡其才的外部環境。
加快培養和引進高端人才。圍繞試驗區重點產業,定期發布產業人才需求目錄。通過實施“百人計畫”、深化拓展省“115”產業創新團隊建設工程、皖江學者計畫等措施,引進培養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十二五”期間,培養和引進3萬名高端人才,爭取有20人入選國家“科學家工作室”、“長江學者”和“千人計畫”。組織開展“企業技術創新院士行”、“引智促振興—外國專家江淮行”等活動,推進建設中國科技大學、江汽集團等創新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新建20家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支持試驗區相關單位建設國家級、省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加強合肥海外引智基地建設,爭取蕪湖留學人員創業園升格為國家級。
最佳化創新人才隊伍結構。實施創新型企業家培育計畫,強化企業家在創新活動中的組織協調作用,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繼續完善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科技專員制度,對科技專員輪訓一次。改革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開展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聯合培養研究生工作試點和雙向掛職工作。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職教基地建設,建立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探索建立“首席技師”等制度。
完善人才使用和激勵制度。建立科學的人才考核評價和職稱評定製度,突出套用和科技成果轉化導向,鼓勵優秀科技人才脫穎而出,引導廣大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健全創新人才表彰獎勵制度,加大對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獎勵力度。開闢科技人才流動綠色通道,在子女入學、醫療保健、戶籍登記、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制定專項優惠政策。在重大科研項目經費中劃出一定比例的間接費用,專門用於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建設與公共就業服務,支持試驗區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化網路系統建設,完善人力資源信息共享機制。
第八節 深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
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強化政府對創新活動的服務和對創新需求的引導,在科技金融、股權激勵、國有企業改革、科研機構改革、軍民結合、土地改革和行政管理改革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
深化科技金融體制改革。發展省市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吸引境內外創業投資機構在試驗區開展創投業務,到2015年,創業風險投資機構註冊資本總額達110億元。發揮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車、物流等產業投資基金作用,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繼續開展智慧財產權、股權質押貸款試點,科技保險試點,以及科技支行和科技小額貸款公司試點。支持科技型企業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債券和中期票據,鼓勵優質科技型中小企業發行集合債券。爭取在合肥高新區建立非上市股份公司進入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優先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力爭2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
深化股權激勵試點改革。積極開展試驗區股權激勵政策試點,在高校、科研院所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股權和分紅權激勵試點,在院所轉制企業、國有高新技術企業開展股權和分紅權激勵改革,對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給予期權、技術入股、股權獎勵、分紅權等多種形式激勵。放大股權激勵改革在產學研合作、招才引智、國企改革、對外科技合作等方面的效應,調動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性。
深化國有企業和科研機構改革。推進省屬國有企業自主創新,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結構調整中發揮龍頭作用。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兼併重組和上市等途徑,加快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完善國有企業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從國有股減持和國有資本經營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經費用於企業自主創新。將研發投入、新產品比例和發明專利等自主創新指標作為國有企業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對研發投入超過3%的部分,考核時視為業績利潤。支持試驗區內企業與央企、國內知名民企對接,加大人才、技術和成果引進力度。引導開發類轉制科研機構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對部分省屬開發類科研單位進行重組,建立省套用技術研究院,引入新的運行機制;對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實行分類指導,加快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
深化軍民結合改革。發揮軍工科研單位的技術溢出作用,以軍民兩用的重大產品和項目為突破口,推動軍用和民用高新技術雙向轉移,以民用船舶、電子信息和民爆器材為重點,推進軍民結合型產業發展。引導和支持試驗區內相關企業開展軍品質量體系認證,進入國防裝備研發和生產體系。落實省政府與中電科技集團戰略合作框架協定,支持中電科技集團建立安徽區域總部。支持建設合肥公共安全產業基地、蕪湖支線飛機零部件產業基地、蚌埠依愛電子產業園。
深化土地和行政管理改革。科學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總結推廣合肥國家集約節約用地試點經驗,支持蕪湖、蚌埠申報國家試點,積極盤活存量土地。創新土地管理模式,優先保障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發展用地。高新區率先開展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工作,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用地率、閒置土地處置率和單位面積投資強度,加快建設“科技產業用房”。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創新,進一步清理行政審批、行政許可、行政收費事項,下放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認定等方面的管理許可權,提高行政效能,提升科技服務社會管理的能力。
深化科技教育管理改革。落實《安徽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健全充滿活力的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和人才培養體制,完善高校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形成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突出需求導向,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圍繞企業生產一線的技術需求,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進一步完善科技項目招投標、中介機構獨立評估、項目監理等制度,提高管理的科學化和規範化水平。加強重大項目凝練和儲備工作,加強與國家、部門、市(縣)科技計畫的銜接,強化資源集成。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強化統籌協調
依託試驗區工作部際協調小組,爭取國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大科技工程布局、創新平台建設、創新政策試點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導。發揮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暨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工作推進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作用,解決試驗區改革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堅持以市為主,進一步強化三市的主體責任。省直相關部門密切配合,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效率。
第二節 強化開放融合
強化區域內聯動合作,加強試驗區總體發展戰略研究和頂層設計,引導三市在規劃編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方面聯動合作,鼓勵創新要素合理流動,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格局。強化區域間開放融合,廣泛利用國內外尤其是“長三角”地區科技資源,共同開展合作研究,聯合申報國家重大項目。充分發揮江浙滬皖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平台作用,推進科技資源共享向縱深拓展。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注重引進高端人才、創新團隊、研發機構和科技型企業,實現自主創新、承接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的有機統一。
第三節 強化政策激勵
推進試驗區立法工作,促進《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條例》出台。加大政策宣傳、培訓、評估和督查力度,全面落實省及試驗區的各項政策措施,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抵扣等稅收優惠政策,做到應享盡享、用好用足。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在試驗區開展股權激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和金融結合、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產品等政策試點。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建立重大科技成果收儲制度,設立科技成果轉化“一站式”服務視窗,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中介服務體系,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第四節 強化科技投入
完善試驗區專項資金項目扶持機制,加強重大項目的儲備和凝練,建立重大項目備案庫,資金跟著項目走,集中資金持續穩定地支持重大專項,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技術攻關,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加強專項資金項目的審計、績效評估和督查,建立追蹤問效機制。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採取無償資助、後補助、貸款貼息、風險投資等多種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強化省市聯動,三市要確保配套資金足額到位和及時撥付,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第五節 強化考核評價
建立以產業、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為核心的試驗區考核評價體系,加大對三市、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省直相關部門的考核,建立網上統計工作平台,開展月度、半年度和年度統計。三市和省各有關部門都要結合自身實際,編制相應的發展規劃,並納入年度計畫認真貫徹實施。三市、省直相關部門年度任務完成情況納入政府目標考核。加強試驗區建設監測分析,及時總結、宣傳和推廣試驗區建設好的典型、經驗和做法,營造有利於自主創新的良好環境與氛圍,促進試驗區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