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會盟

合符釜山一般指本詞條

黃帝經過阪泉、涿鹿兩戰皆捷之後,勢力大增,聲威遠播四方。據《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作為盟主,“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整個部落聯盟出現了兵禍息、“萬國和”的局面。我們認為“合符釜山”是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因為它建構了中華一統的雛形。

簡介,意義,

簡介

“合符”在我國是一項傳之久遠的“會盟”信物制度。它一般用竹、木、玉石等製成憑證,上刻文字,以此為結盟的信誓之物。這種形式,也屢見典符的出土實物。這裡需要考證的是,合符的“釜山”究竟在哪裡?有的同志認為,釜山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北。但我根據史書的有關記述和實地考察認為,“釜山”應在今天的涿鹿的窯子頭的後山上。查《後魏輿地圖風土記》曰:“潘城(故址在今涿鹿縣南的保岱)西北三里有歷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其下有舜廟、瞽叟祠存焉”。由此可知,歷山即釜山。《魏書》記,“釜山在潘城西北三里”。《唐書》記,“釜山在媯州(原治在懷戎縣城,其址在今保岱)城北三里”,二者基本一致。筆者陪同多名資深學者考察了釜山的確切位置,認為距保岱村三里有窯子頭村後有一山形似覆釜,(倒扣之鍋)此即釜山。山上確如所記有數座殿堂廟宇遺址,從採集和試掘的文物推斷當為新石器時代的遺物。由此可見,釜山位於涿鹿應無異議。“合符釜山”後,涿鹿成為其對外開拓、發展的根據地,結束了黃、炎、蚩尤各部落“遷徙往來無常處”的遊牧或半遊牧的歷史,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分工,發展了生產力,加快了歷史前進的腳步。
“合符釜山”,不僅是以炎帝與黃帝為首的華夏族的融合,而且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的先民也融入其中。所以說,“釜山合符”初步奠定了中華大統一的基礎。從此以後,這些融為一體的先民們,南下北上,西去東來,又進一步形成更大規模、更大範圍的融合。

意義

合符釜山,實實地在是中華各民族先民的大團結、大統一。它作為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當然值得全民族永久紀念。但是,更值得紀念和傳承的是“合符釜山”後形成的蘊含團結、統一、協和等內容的合符文明理念。它標誌著一個融合了中華民族遠古各部族先民智慧的文化積澱已經形成。所以說,合符文明是中華大一統的開端,是中華大統一的雛形的思想基礎,是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