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東山寺

合浦東山寺

合浦東山寺,位於合浦縣城東圩路,坐落在合浦縣廉州鎮供銷社東山寺農雜門市部和合浦縣福利院之間,距北海市區28公里,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合浦東山寺
  • 地理位置:合浦縣城東圩路
  • 景點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原名:靈覺寺,東山寺
古剎歷史,三廉古剎,靈鐘傳奇,虎跡之石,古剎晚課,古剎碑刻,達摩題詞,東坡訪禪,馮督報恩,真如禁令,智梁住持,古剎古詩,

古剎歷史

合浦東山寺,原名靈覺寺,東山寺,是宋寶山成禪師創建,明永樂十年(1412)高僧珏靜重修,後再經明萬曆、清康熙年間多次重修。寺共四進,磚瓦結構。第一進山門,門額“東山寺”三個字,為進士喻俊所書,字型渾厚蒼勁;第二進為天王殿;第三進為大雄寶殿,建築保持宋代風格;第四時為觀音殿。
東山寺規劃圖東山寺規劃圖
合浦東山寺曾是安南李日尊於大越昌符年間的行宮,是合浦最古老的寺廟之一,明朝時曾被評為“廉陽八景”之一。只可惜,在解放後,由於政治運動等原因,合浦東山寺屢遭不測,殿宇被拆除,佛象遭碰壞,一片悽慘景象。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2001年,合浦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執行國家的宗教政策,把修復東山寺的工作當作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為此,合浦東山寺正在一天天恢復其原貌,整個東山寺的面貌宛然一新。現在大雄寶殿和觀音殿正在進行緊張的修復之中,相信很快就會與遊人見面。

三廉古剎

合浦之有寺廟,以東山寺為始。秦漢之際,南越趙佗駐軍合浦,設行宮作大本營,指揮訓練水師,籌集軍糧,反擊入侵的甌雒國軍隊。漢末三國紛爭,合浦郡時為吳土,時為晉地,戰事頻繁,南越王行宮由是湮沒。晉興,郡人在行宮故地建靈覺寺,為廣西現存最早的兩間寺廟之一,故有“三廉古剎”之稱。南朝蕭梁時期,天竺高僧達摩渡海而來,到東山寺參禪禮佛時,贊東山寺有“佛光雲霞”之瑞。隋唐一統,佛教興盛,靈覺寺一度以達摩之言改稱“雲霞寺”。宋,寶山成禪師拜緣至珠城,因聞達摩之名及所留聖跡,遂立願重修擴建寺廟,寺成,以達摩所創禪宗傳至五祖弘忍東山開法,史稱“東山法門”,故以“東山”為寺名,以示系出禪宗“東山法門”之源。時為一方勝景,嶺南名剎。那時,東山寺建成四進,南北兩廡。其一山門,其二金剛殿,其三大雄寶殿,其四觀音殿。供奉四大天王,佛祖釋迦牟尼阿難迦葉十八羅漢觀音大士,護法天尊諸法相。由是,東山寺佛緣深厚,名聲顯於三廉,功德廣播八屬。
東山寺為歷代歷朝名人雅士,官宦謫臣、居士僧侶探勝尋蹤、抒懷寄情、問禪悟道、皈依佛緣之所,時人或“理屐攜琴看舞鶴,邀朋扶杖伴僧間”,或“鎮日論詩頻擊缽,白雲深處不思還”。“菩提老樹迷孤寺,明鏡高台接遠山”、“風送梵鐘喧上界”、“枯座跏趺老衲間”。三廉古剎,意境精妙,氣派超凡,警世脫俗,幽雅辟塵之地,千古傳誦。宋禮部尚書,大學士蘇東坡居廉時,至寺訪僧,欣然留書題句云:“孤雲出岫豈求伴,錫杖凌空自要飛。為何庭松尚西指,不知名奘幾時歸。”極盡古寺禪意精妙。清鮑俊為之作聯:“寶花飛上界,靈鷲起東山。”又書牌匾“三聯廉古剎”。護法天尊韋陀殿亦有聯云:“身是將軍心護法,志歸大士力降魔。”字型莊重凝厚,沉穩儲蓄,更添加古寺神韻。清提督馮子材、廉州知府等也為東山寺修建捐資,碑刻留名。
東山寺東山寺
東山寺屢歷興廢,重修見載史籍極有:明代三次,永樂十年(1412年)、十七年(1419年)、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清四次,康熙年間(1662~1722年)兩次、鹹豐十一年(1861年),同治年間(1862~1874年)一次。尤以清康熙年間重修的工程巨大,全寺煥然一新。鹹豐十一年重修的天王殿則一直延至2005年,因成危房而拆除重建。民國戰事紛起,十九路軍之父陳銘樞將軍駐廉州,明令不準軍隊侵擾古寺,嚴誡任何人等不得毀壞寺中物器。抗日戰爭時東山寺因作縣政府駐地遭日寇飛機轟炸。“文革”中,古寺在破“四舊”中被毀,僅存山門、天王殿殘址。2000年,有雲居山法師智梁至此,目睹祖庭破落,遂立恢復志,經年籌謀,先恢復觀音殿、念佛堂、臥佛堂、齋堂、恭迎釋迦牟尼及阿難、迦葉等佛像金身等十五尊。古寺規模恢復有成。智梁法師受廣西佛教協會禮請為東山寺主持,2005年又重建山門、天王殿,是年竣工。2007年春,重建大雄寶殿,千年古寺,又見“禪經悠悠松菊靜,梵音寂寂虎龍降”。

靈鐘傳奇

東山寺的規模宏大,結構布局嚴謹,有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觀音殿、韋陀殿、藏經閣、閱經堂等建築。最具特色的還有靈覺寺的大銅鐘,此鐘不但規模上在嶺南居首位,而且還有靈性,相傳此鐘曾得到路過合浦的高僧大師點化。每當鐘聲敲響,震盪十里。清代著名學者鮑俊有詩讚東山寺鐘聲:“風送梵鐘喧上界,雨余貝葉滿東山。清聲嘹亮鳴蟬靜,枯坐跏趺老衲間。”鐘聲響時,蟬鳥都噤聲了,由此可知東山寺此鐘確實不同凡響。東山寺此鐘的不同凡響之處還在於它能飛出寺外,與龍相鬥。
西門江入海江流過了石灣後便分多處入海,其中一處急速向西轉彎入海而稱江灣。江灣渡水深流急,又有參天古木掩映,雖是個歇息踏春的遊樂的好去處,卻也暗藏禍患,因為傳說江灣中潛伏有一五爪金龍,每次現身時,江灣便驚濤翻滾,巨浪滔天,船隻被捲入江底,行旅視之為畏途,江灣渡口因此廢棄,人們出入府城只好繞道到老哥渡。
有一天,東山寺的小和尚釋覺道清晨打掃寺院時,發現寺院裡懸掛的銅鐘全身濕淋淋的,好像是剛從水中撈起來一般。釋覺道是專門負責打掃寺院門,每天都是他起床最早,打掃完庭院後,又去抹擦鐘身。釋覺道開始一為有哪個行善之人來抹鐘積福,也不大在意。可是,隨後幾天都是如此,釋覺道心中好生奇怪,為此專門起了個大早想看個明白。來到懸鐘處,鐘已經不見行跡。驚異間抬頭搜尋,只見銅鐘懸於半空,鐘身上的水珠尚滴個不停。眨眼間,鐘已經回到原處,恢復原狀。釋覺道急忙將此奇異之象告訴寺中主持,主持決定率眾跟蹤此鐘前往了解情況。
入夜此鐘又如往常般向西南方向飛去。主持等急忙循影追去,來到江灣渡口時,頓被眼前的景象呆住了,原來東山寺的銅鐘正在和江灣中的五爪金龍在激烈的搏鬥,時而騰躍波中,時而盤旋半空,攪得水柱沖天,雲霧翻滾,龍角與銅鐘發出的震響和驚濤翻騰的波浪吼聲混在一起,有如雷聲滾過。銅鐘與金龍相鬥百餘回合仍然難分勝負,至天邊初見曙色,鐘、龍便停止爭鬥,各歸其位。主持見狀後,知此鐘有靈性,便廣尋化解鐘、龍相鬥之法。
有一高僧到寺中投宿,主持便把鐘、龍相鬥之事告之。高僧到鐘前一看,當即指示主持把鐘頂上所鑄的雙龍上的角去掉,即可化解鐘、龍之斗。主持遵高僧的指示去掉了鐘頂龍角之後,此鐘果然不復夜飛江灣與金龍相鬥了。主持問高僧此是何故,高僧答說:這是因為鐘頂所鑄的雙龍長期以來得東山寺香火薰孕已有靈性,可化龍身,因為有鐘、龍之斗。高僧還告訴主持,寺中的銅鐘屬金,江灣的金龍屬木,這金木相鬥,是因戰亂之象頻生所致。高僧臨別前還給主持一卷經書,囑多誦佛經護佑一方平安。此後,東山寺因銅鐘金龍之斗名聲遠播,香火鼎盛,千秋佛緣宏開。後人因此把鐘龍相鬥的江灣稱為鐘灣,今西門江上游石灣鎮有鐘灣地名即是。明代王一鶚賦《古寺靈鐘》一詩讚曰:“戰罷蛟潭月色老,曉隨海日上金盤。浦牢忽吼千峰動,喚醒當年竺法蘭。”
明末清楚的“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曾到合浦珠市考察,並在《廣東新語》一書中記有合浦東山寺靈鐘鬥龍而有“鐘灣”的典故。

虎跡之石

據《合浦縣誌·史跡》記載,東山寺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是由十六條格木大柱支撐著整個大殿的,大殿內不但供奉有五米高的佛祖釋迦牟尼及其弟子阿難和迦葉雕像,還有十八羅漢塑像,佛像都施金粉,塗以礦物顏料,色澤鮮艷,甚為莊嚴壯觀。大殿的樓頭繪畫刻畫,雕龍畫鳳,非常精緻。最傳神的還有一幅白圖案。據民間傳說,誠心向善者,來到白虎圖前,頓覺精神倍增;做了虧心事者,來到白虎圖前,就有驚悚之感。因此,鄉民發誓之時,也稱夠膽就去東山寺白虎圖前發誓。
東山寺鼎盛時,每天有早晚課之佛事,晚課念經誦佛最為隆重,每次晚課,最多時上百僧人齊集大雄寶殿,在經鼓禪鐘的伴奏下,齊聲誦經,禮佛之聲響徹寺院,傳盪於禪徑松林之間,蔚然壯觀。
有一天黃昏,正當眾僧專心晚課之際,殿樓上的白虎圖像突然晃動起來,接著便有一道白光灑於大殿後面。開始眾僧以為是燭光搖動,閃影所致,但由此之後,這種景象就天天出現。只要晚課進行間,白虎畫像的白光就會落於大殿之後。主持僧感到奇怪,決定探個究竟。於是就安排一小僧隱於一旁觀測。正當晚課進行間,白光落處,居然化成了一隻白虎。這隻白虎與殿樓上畫的白虎一模一樣。只見白虎伏於殿後的窗下,雙目微睜,半睡半醒間也似在聽眾僧念佛。小僧見狀忙走到殿樓細看,殿樓上的白虎畫像竟然不見了。直到晚課結束時,白虎再化作白光飛回殿樓。小僧將此奇事告知主持,主持派人繼續觀察,天天如是。
東山寺的這一奇景,引起了各方人士的驚嘆讚賞的同時,也引起了某些惡僧的妒忌,蓄謀破壞,他們趁白虎從畫中走下來聽禪之時,用法術將白虎變成了一塊大石。後來人們便把此石稱之為“虎跡石”,此事引起後世文人墨客的無限詠嘆:“禪徑悠悠松菊靜,梵音寂寂虎龍降”。千百年間,東山寺屢遭興廢,虎跡石而已蕩然無存。

古剎晚課

東山寺晚課主要是誦經禮佛。如有信士禮佛活法事之需,也安排在晚課中進行。晚課時間為每天酉時,即下午的五點到七點之間,就是東山寺的晚課活動。
晚課地點是在寺院第四進的觀音殿(後改在接引堂)。
晚課的主要內容是誦經。佛教經文汗牛充棟,闡述生死輪迴,因果報應,西方極樂。勸人慈悲為懷、積德修善、廣種福田。經鼓響起,木魚敲動,鐘聲震盪,法器齊鳴間,眾僧雙手合十,閉目垂首,挺身肅立,念誦經文。男女信士亦步亦趨,齊聲回響。大殿里頓時迴蕩起有節奏的佛號音韻。時而激昂高亢,時而悠揚輕落,時而如天韻掠過,時而似地音湧出。節奏快時,似有浪潮滾涌而來;節奏慢時,恍若夜籟飄然隨風;聲高時,有如流水行雲間千軍萬馬催動;音沉時,卻似群山奔涌中藏龍臥虎屏息的超凡事脫俗的佛國神界莊嚴氣勢。
合浦東山寺
每次晚課,除了寺中的十多位僧人之外,還有信奉佛教的珠鄉信士二三十人。他們都是懷著虔誠、敬仰之情來參加晚課的,在他們心中晚課就是弘揚佛法,修身養性,廣傳功德。而這些男女信士們晚課功夫絲毫不遜於寺院中眾僧,有了他們的參與,東山寺的晚課更顯得莊重熱烈,佛僧俗家一體化,同心協力傳天音。身處其間,有如神遊佛界仙境,使人感到生與死之間竟是如此零距離的相鄰,莫不被佛教學說的神秘空靈,飄逸虛幻卻又如此震撼人心的感染力所吸引。千年古剎的功德,百世歷練的修為,人佛之間的萬般因緣,都在晚課之中宣示出來。

古剎碑刻

2006年,合浦東山寺重建大雄寶殿,在蒐集古寺文物資料中,找到了一塊碑刻,這是一塊名為“四十三世圓寂比丘上叢下崖祖雲之塔”的石碑,可知是立於塔前的。由於年代久遠,加上石碑上有明顯的人為損壞的痕跡,一些銘文已被鑿壞,但依然可以從中解讀出完整的意思。這塊“四十三世圓寂比丘上叢下崖祖雲之塔”的銘文如下:
碑上方正中為:“臨濟正宗”四字。
碑刻文字從右至左豎排為(方格中為損壞的字跡,下同):“終於乾隆□□□……,於道光辛丑年□月二十六日午時改葬,坐丙向壬分□□□……
“□□□……卜□□徒孫即元
“四十三世圓寂比丘上叢下崖祖雲之塔
“祀徒念來引來,徒侄雲河雲端雲蓮雲清雲成,徒孫即元,徒侄孫即惺即悟即惠即忱,曾徒孫見和見機,曾徒侄孫見文見新見海見德,玄徒孫融光,玄徒侄孫融香融芸仝立。”
從這塊“四十三世圓寂比丘上叢下崖祖雲之塔“碑文中可以看出,圓寂的法師叫祖雲,是在乾隆年間去世的,於道光辛丑年改葬時為之建塔。道光辛丑年是道光二十一年,也即是1841年。雖然被刻上月份數字已被人鑿損,但仍可分辨出不是“三”就是“五”的字樣。從署名中可以知道,這是四代僧人共立的塔碑石刻,也就是說,祖雲去世後。東山寺四代僧人為其建塔設祀。從名單上看,共有二十二名僧人。

達摩題詞

相傳達摩到了合浦後,先到萬靈寺講經傳道。種下了緬茄樹和香芒子樹各一株之後,在萬靈寺主持覺慧的陪同下,又來到靈覺寺(今東山寺),達摩詳細聽了覺慧介紹靈覺寺是在南越王趙佗行宮的故址上建立起來的,以及靈覺寺建成後出現的靈鐘斗金龍、白虎聽經等靈異之象後,非常高興,自己遠渡重洋“泛三重寒暑”,一踏上中國的土地,就能夠在合浦見到如此深厚佛緣,規模如此宏大的寺院,使自己產生了如同回到故國佛境的感覺。面對著東山寺旁的龍江河碼頭中停泊的船帆和不遠處雁湖的波光雁影,達摩不禁頓生感慨;合浦不愧是水懷珠而川媚之地啊,靈覺寺可真是佛光雲霞映靈覺,佛地檀林,佛緣深厚!說罷命隨行的行覺拿來紙筆,揮筆寫下了“即事多欣”四字。意即能夠在合浦與大家一起又一次了解佛教的精妙理義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達摩還把自己手抄的《密宗心經》贈與靈覺寺主持,達摩在靈覺寺留下了“即事多欣”題詞後,第二天即在合浦搭船北上樑都建康(今江蘇南京)赴梁武帝的參禪之邀了。達摩離開合浦之後,東山寺主持便將“即事多欣”製成匾額懸掛於禪房之中,還精心描繪了達摩的畫像,名為“達摩講經圖”,與“即事多欣”匾額一起懸於禪房。唐代,因達摩有“佛光雲霞映靈覺”之句,曾一度將靈覺寺改稱“雲霞寺”。而“達摩講經圖”到了清代為個人收藏而不知所終。達摩到合浦及其在靈覺寺的活動、題詞、畫像,靈覺寺改稱雲霞寺等事跡,分別記載於清乾隆十二年曾修所著的《金陵小識》一書(該書藏於天津市一天主教圖書館)和清鹹豐五年葛明所著的《萍蹤小札》一書(該書藏於南京第二檔案館)之中。
菩提達摩菩提達摩

東坡訪禪

蘇東坡一生豪放,即使是下半生歷盡流放之苦,仍然高歌“九死蠻荒吾不悔”。他曾自言不信佛,甚至戲改《觀音咒》尋趣。但他獲赦北歸,量移廉州(即在廉州等候任命)期間,卻與東山寺結下了不解之緣,這與他在海南的一個夢有關。
有一天晚上,蘇東坡夢見書寫以前所作文章的“八賦”,一口氣書寫完了之後,居然與原文一字不漏。此時,夢中的蘇東坡欣然大呼,我終於可以北歸了!呼完之後,蘇東坡頓然在夢中驚醒。天亮時,果然接到了量移廉州的詔書。蘇東坡因此總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給他啟示。蘇東坡到廉州之後,得到了廉州吏民的熱情友好的接待,生活得很愉快,但心中總覺得有一件應該做的事而未去做。
蘇東坡蘇東坡
有一天,他知道城府北隅有東山寺之後,頓有釋悟之感,即去探訪並和寺中的僧人愈上人結下了友誼。一次,東坡又往東山寺訪愈上人,但愈上人不在家,只在牆壁上留下了一句題詩“閒伴孤雲自在飛”。蘇東坡見句,正好與自己渡海到徐聞所寫的《夜雨宿淨行院》詩中的“芒鞋不踏名利場”句相對。因此,即興在牆壁上題寫了《戲和合浦僧》以和:“孤雲出岫豈求伴,錫杖凌空自要飛。為問庭松尚西指,不知老奘幾年歸。”蘇東坡在詩中重申了“芒鞋不踏名利場”,“孤雲出岫豈求伴”的不改情懷,也借用唐僧西行的典故來表達要和愈上人談經論禪的意願。因為詩中的“庭松西指”,是指唐僧西行取經時,在寺院中種下一棵松樹,松樹的枝椏都是指向西方的,就表示唐僧西行的決心。他告訴大家如果松樹的枝椏都指向東方,就表示他取經完滿成功回國了。在唐僧西行期間,這株松樹的枝椏都是西指。有一天,人們發現松樹的枝椏忽然全部東指,果然見唐僧回到了門口。蘇東坡將自己的情懷通過“庭松西指”喻示,也要像唐僧西行取經那樣,堅持自己的信念。
蘇東坡雖然最後沒有再見到愈上人,卻在東山寺結識了一個修佛的老人。老人名叫蘇佛兒,當時已經八十二歲了,但仍然精神十足,雙目炯然,還保持著童子之身。蘇佛兒告訴蘇東坡,他十二歲便齋居修行,一直沒有結婚。他在兄弟三人中排末位,兄弟三人皆持戒禮佛,長兄九十二歲,二哥九十歲。蘇東坡與之談起人生的生死觀時和“即心是佛”的感悟時,蘇佛兒頗有獨到的見解,讓蘇東坡進一步增強了對佛教的興趣。當蘇東坡離開合浦到達常州時,昔日朋友設宴招待,談興間問及蘇東坡的感受,蘇東坡回答:“此心安處即吾鄉”。蘇東坡後來把廉州客居時到東山寺訪禪及遇蘇佛兒的經歷寫入了《東坡志林》一書,廣為流傳。

馮督報恩

晚清名將馮子材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早年為了謀生,來到北海碼頭打工為活。由於馮子材飯量大,東家女主人對此不高興。後來,得東家介紹馮子材到廉州府城投靠彭元輔。誰知,馮子材無辜惹上官司被捕入獄,幸得彭元輔出面保釋,並具信函介紹馮子材到別處從軍。後來,馮子材以軍功當了提督兼領太子少保銜,並以指揮鎮南關戰役而名動天下。馮子材當了提督後,感念彭元輔的救助舉薦之恩,專程來到合浦拜謝恩人,並提出要為彭元輔出資一個內閣中書的官職(清代官職,負責內閣書誥檔案的寫作名,從七品官職),但被彭元輔婉拒了。時值東山寺重修山門、大殿等工程,馮子材就到東山寺捐資以表報恩之意,並因此刻名碑記,今尚存東山寺碑廊。
馮子材馮子材

真如禁令

民國十五年(1926年)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師長的陳銘樞將軍率部進駐廉州。當時,合浦曾撳起一陣破除迷信的風潮,一些人便藉機到處去搗毀寺廟、霸占廟產、搬走寺廟物品。廉州周邊的許多寺廟都被損壞,如保子庵等也是此時被侵占作私人經營之用。陳銘樞了解這種情況後,立即帶領隨從騎馬巡查東山寺、還珠亭、海角亭等重要景點,對這些景點予以專門保護。陳銘樞還多次帶著蘇聯友人(當時國共合作,蘇聯派來一名女同志到第十師)到東山寺,並且明令:一切人等均不得進入東山寺搗亂,嚴誡東山寺的一切物品不準毀壞。東山寺因此得以有效保護,成為當時三廉寺廟中,唯一不受干擾,寺廟一切絲毫無損的寺廟。東山寺完整保存,陳銘樞功不可沒。

智梁住持

釋智梁法師,湖南省湘潭人氏,1993年4月禮江西雲居山真如寺上一下誠法師出家。96年6月於福建南山廣化寺受比丘戒,現為中國佛教臨濟正宗法脈36代傳人,北海市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合浦東山寺住持。法師出家前曾於南海艦隊服役四年,職任台長,退伍後參加湖南湘潭佛協工作,94年任該會副秘書長。法師出家後,96年在福建莆田廣化寺學習,1997年至2000年於閔東華嚴寺律學研習班對戒律進行深入學習,時任該寺監院,期間又當選為福建寧德市佛協常務理事、副秘書長。
2000年10月,法師與廣西區佛協副會長寂樂法師考察合浦東山寺,見始建於晉代、傳聞曾為唐代高僧大珠禪師駐錫過的千年古剎而今頹垣斷壁、凋殘不堪,因此不忍祖庭的衰落、不願珠鄉眾生失去這塊福田淨土,遂萌復興之願,受廣西佛協、合浦東山寺禮請為該寺住持。其後,法師廣接眾善,與寺內眾法師和當地信眾一起,頂烈日、迎風雨,搬磚運瓦,精勤整修。四年間,寺務大辦,古剎已煥發生機。
合浦東山寺
智梁法師是一位深刻領會黨的宗教政策、有修持德行、有教化方便、有圓融法慧、愛國愛教的法師。四年來除忙於復興古剎外,法師還講經說法,率眾修行,大力弘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佛法妙義。2004年,法師受邀於江西雲居山擔任傳戒法壇的引禮師,並於戒期中為300多求戒僧眾講經說法,法師的戒德和對經義的準確闡述,深得受戒者和高僧大德的認可和讚許。

古剎古詩

據《廣東通志》記載,合浦靈覺建於晉代。距今一千六百多年,是廣西最早創建的佛寺之一。北宋時期,在靈覺寺故址修建東山寺。千百年來,香火旺盛,古代到過東山寺的官吏、文人騷客,留下了不少詩文篇章。
(一)戲和合浦僧 北宋·蘇軾
孤雲出岫豈求伴, 錫杖凌空自要飛。
為問庭松尚西指, 不知老奘幾時歸。
註:蘇東坡(1023—1101),即蘇軾,北宋大詩人,大文豪,是一位虔誠的佛門弟子,號稱東坡居士,官至翰林大學士。在晚年,蒙冤受貶,流放到天涯海角。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獲赦後,奉命量移廉州安置,在廉州居住三個多月。他遊覽東山寺時,得知住僧愈上人很有詩才,可他雲遊南嶽去了,留詩壁上,有“閒伴孤雲自在飛”句,想到自己屢遭流放,今得自由,也如白雲出岫,頓時詩潮湧動,他借玄奘西天取經,萬里征途,歷經磨難,才回到京都的典故,隱喻自己歸期未定,發出對生命的感嘆。
(二)過靈山述懷念 南宋·岳霖
折腰為米本愛貧, 流落天南障海濱。
千里江山空別悵, 十年萍梗可傷神。
拊膺但覺丹心壯, 覽鏡難堪白髮新。
歸去恩深知感激, 只慚無德愧斯民。
註:岳霖,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飛的第三子。岳飛(1103—1142年)在杭州風波亭被秦檜害死後,其三子岳霖淳熙三年任欽州知州。岳霖在欽州供職期間,曾到東山寺進香敬佛,祈求消災卻難。有一次他經合浦到靈山,留下一首詩文,感嘆自己顛沛流離的人生和宦官沉浮的辛酸,寄託自己思念朝廷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三)古寺靈鐘 明·劉子麒
瀟瀟古剎法華寒, 聞說崆峒也涅盤。
架上曉來猶有濕, 可知音響倒盂蘭。
註:作者劉子麒,江南儀真舉人,明朝萬曆三年(1575年),任廉州府推官。 東山寺的古鐘上刻有皇越昌符九年光祿大夫胡宗族撰寫的“鐘序銘”,記述這口鐘的來歷,是守衛將軍和士卒在海上捕魚,偶然所得,將它運載歸來,懸掛在森嚴的殿宇上。讀了這首詩,使上倍覺東山寺的壯嚴、肅穆,虔誠詳和,使人處於禪院鐘聲之中。
(四)“古寺靈鐘”和詩一首 明·王一鶚
戰罷蛟潭月色寒, 曉隨海日上金盤。蒲牢忽吼千峰動, 喚醒當年竺法蘭。
註:作者王一鶚,簡歷不詳,與劉子麟是好友。] 詩意是:相傳靈覺寺古鐘上的神龍,夜間出來與池中絞龍相鬥,潭水在明月的照耀下,顯得一片清寒。天明時分,海上的晨曦把它托上圓盤。忽然寺院的鐘聲響起,鐘聲遠盪海天,震動了四周的山坡野嶺,驚動了當年從印度來傳經講法的和尚,喚醒了坐禪的僧人。
(五)游東山寺 清.鮑俊
紅塵飛不到禪關, 有客扶筇憩此間。
風送梵鐘喧上界, 雨余貝葉滿東山。
清聲嘹亮鳴蟬靜, 枯坐跏趺老衲間。
鎮日論詩頻擊缽, 白雲深處不知還。
註:作者鮑俊,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廉州海門書院山長,清道光三年(1823年)進士,官至刑部山西司主事。 詩意是:壯嚴的禪院遠離世間滾滾的紅塵,早上我手持竹杖去那裡歇息。清風吹來的鐘聲遠盪海天,雨後院庭內外滿地都是貝多羅樹的葉子。聽到的是僧人嘹亮的念經聲,聽不到喧譁的蟬聲,我坐在雙足交迭而坐的老和尚之間。大家整日都是談論古今詩文,詩興時還不停地敲擊著茶缽。我置身於白雲深處的寺院,忘記了回家。
(六)游東山寺二首 鮑俊
萬壑松門畫不關, 天開佛門別人間。
菩提老樹迷孤寺, 明鏡高台接遠山。
到處風來雲影亂, 有時鐘靜鳥聲間。
髯蘇末識曾留帶, 同挹清風拂袖還。
詩句大意是:東山寺的四周儘是坡嶺山溝。白天寺院的大門敞開著,如日開朗徹悟的境界自與俗世不同。禪寺內樹木茂盛,景色一片迷茫,看不清殿堂樓閣。(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台)僧人講經清靜的佛性傳遍野嶺荒山。天空的雲霞被風吹得變幻莫測,禪院的鐘聲停了後,只聽聞陣陣的鳥聲。昔年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不知為什麼不留下玉帶作為紀念(有蘇東坡游金山寺曾留下背帶的故事),卻迎著清風拂袖而去。
(七)馮敏昌《靈覺寺》詩一首
城東梵剎絢晨霞, 繡拱雲楣古構夸。
今佛豈同前佛覺, 蕃王真住法王家。
蒼茫寶象迷年代, 漭盪靈鐘斗日鈄。
何必淨行禪院好, 榕林高處集天花。
註:作者馮敏昌,欽州人(1747—1806),清乾隆年間進士,19歲京都內閣學士,24歲被上海文魁視為“天下奇才”,32歲進士,授翰林編修。 詩意:佛寺是禮佛敬神的聖地,面對著傳播二千多年的佛教,一代代的佛門弟子,衣缽相傳,一脈相承。而馮敏昌卻覺得,今時的和尚和以前就不一樣,一個人間蕃王首領,竟能住進寺院來,而且寶象蒼茫,靈鐘每日在日斜時發出漭盪的迴響。馮敏昌由此發問:“蕃王都能住進法王家,對於一個追求覺悟的行者,要修行何必非到禪院去呢?在那平常的巷陌之中,榕樹高處,何處不是佛法的悟處呢?”馮敏昌這首詩也見證了大越昌符九年安南王李日尊入貢中國時曾下榻在東山寺。
(八)火偈四首 民國·陳銘樞
其 一 熊熊一把火,臭皮襄燒破,一日十二時,骨肉和灰播。
其 二 熊熊一把火,燒死偷心個,西江一口吞,日白風清過。
其 三 熊熊一把火,化成無盡燈,眾生界無盡,常為作光明。
其 四 熊熊一把火,燒盡無些些,更擬問如何,徭子過新羅。
偈,是指和尚唱的詞句。
陳銘樞是一位帶兵打仗的居士,他的“四偈”詩,是以超然人生的體驗,把菩提心看作一把火,要讓熊熊的一把火,燒盡一切邪惡,讓這把火之光照亮人間。對於將軍來說,是要以佛治軍,在國難當頭,為國家,為民族戎馬一生,持劍天下。
陳銘樞陳銘樞
註:陳銘樞(1889—1965年),合浦人,我國著名的愛國將領,中國佛教協會主要的創始人之一,官至國民黨南京政府行政院長,建國後曾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陳銘樞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弟子,每次返回故里,少不了到東山寺進香,有“陳銘樞策馬東山寺”之說,是指民國期間,他駐軍合浦時,經常騎著友人送給的一匹白馬到東山寺敬佛,寫下了“火偈四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