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課程

合成課程是指強調情感領域(情緒、態度、價值)與認知領域(理智的知識和能力)的整合的課程。把情感方面的因素增添到課程中,從而賦予學習內容以一種個人的意義。該課程從學習者個人的、想像的和情緒的反應著手,並根據這些反應來制定計畫,幫助學習者既獲得知識技能,又發現他們自己。其目的是要為學習者提供多重選擇,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加以選擇,並認識到自己能夠作出選擇,並對這些選擇承擔責任。夏皮羅、布朗、博頓、溫斯坦等是合成課程的倡導者和研究者。其理論基礎是存在主義,心理學基礎是格式塔心理學。

按照格式塔心理學原理,一個整體的各種分散的要素,只有與整體聯繫在一起時才有意義。據此,合成課程致力於把主觀認識與客觀知識相結合,課程內容是否滿足個人和社會所關心的問題來選擇。其教學計畫不強調競爭,而是強調個人的責任,也不存在正確或錯誤的答案。合成課程由五種要素構成:(1)參與,即彼此贊同、分享、協商、合作;(2)整合,即思想、感情和行動上的相互作用、相互貫通和整合;(3)關聯,即教材與學習者的基本需要和生活密切關聯;(4)自我,即個體覺察到自己的存在和個性變化的可能性;(5)目的,即在人類社會內發展整體的人。合成教育家為合成課程設計了各種活動,其中包括:雙邊關係活動、幻想的身體旅行、創立儀式活動、“我能幹”技術。溫斯坦還編制了一種具體的合成課程方案— —“關心的課程”。這一課程方案是以主要關心自我-認同為特徵的,允許學生探索他們在學校里所想的、在自己生活中所關心的與他們行為之間的差異。課程大綱是由一系列問題構成的,旨在引導學生達到個人的認同感,最終考察表示這種自我感的行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