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化南路21號位於合肥市蜀山南七,總計房屋144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作化南路21號
- 城市:合肥市
- 城區:蜀山
- 板塊:南七
- 樓盤地址:蜀山區合作化南路21號
- 總戶數:144 戶
- 戶型面積:53.83~74平方米
- 產權類型:已購公房
- 產權年限:70年
合作化南路21號位於合肥市蜀山南七,總計房屋144戶。
合作化南路21號位於合肥市蜀山南七,總計房屋144戶。周邊配套醫療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中醫藥大學國醫堂門診部,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科大眼科,合肥市第四人民醫院,安微省胸科醫院,安徽省兒童醫院,合肥市第三...
將清溪路社居委管轄的合作化北路以東、霍山路以北區域內的墩郢、五東2個村民組劃入琥珀山莊街道;青陽路社居委管轄的合作化北路以東、霍山路以南區域內的東新莊、西新莊2個村民組劃入三里庵街道;光明社居委整體劃入西園新村街道;朝陽社居委整體劃入稻香村街道;洪崗村、丁崗村、杜崗村民組劃入南七里站街道管轄。
1951年建立消費合作社,供銷合作商業進一步發展壯大。1953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廣大工商業者回響政府號召, 組織起工商聯營或公私合營。1956年有26個行業實現了公私合營,330戶工商業戶中有222戶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給坊子的繁榮帶來了勃勃生機,市場開放了,經濟搞活了。1978年成立了...
“赤腳醫生”是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產物,是農村社員對“半農半醫”衛生員的親切稱呼。合作醫療是隨著新中國成立後農業互助合作化運動的興起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到1977年底,全國有85%的生產大隊實行了合作醫療,赤腳醫生數量一度達到150多萬名。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不再使用“赤腳醫生”名稱,鞏固發展...
1953年,農村合作化高潮,推動了衛生工作,婦幼保健力量得到培養和發展。是年,全縣有助產人員42人,其中在聯診所6人,私人開業22人,國家醫療單位(含區衛生所)14人,培訓兒童護士1人,保育員4人,培養了農村接生員328人。從1954年起,國家每年派出正規衛生專業學校畢業的婦幼衛生專業人員,此後,清遠地區婦幼保健...
合作共建昆明理工大學附屬安寧市第一人民醫院並通過“三甲醫院”評審,市中醫院進入三級醫院行列,14家定點醫療機構接入“信用就醫”平台,完成免費健康體檢25.8萬人次,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工作位居全省前列,高分通過國家衛生城市複審。2022年,全市共有衛生機構254個,衛生機構床位達4158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5069人...
湄潭縣,境內河川徑流主要補給來源於大氣降水,全縣正常年產水量20.90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深535毫米,徑流量為9.95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2100立方米。平均徑流模數為16.20升/秒·平方千米。其中,北部21升/秒·平方千米,中部16升秒·平方千米,南部為13升秒·平方千米。地下水總儲量為2.42億立方米,北淺南深。
窯店,為古長安之交通要道,因早先店棧為土窯而得名。設巡檢司。清時,為王曲里。1949年以前,先後設新隴鄉、窯店鎮。1949年後,設窯店區,生產合作化時,將高平、飛雲2區並人。1957年底撤區並鄉後,為窯店鄉。2002年8月,撤鄉建窯店鎮。截至2020年6月,窯店鎮轄12個行政村。2011年末,窯店鎮農民...
與蘭州財經大學統計學院開展政校合作,安置該校52名大學畢業生到縣上事業單位實習,並發放生活補助13.24萬元。公開招聘專職社區工作者18名。全縣共報到255名高校畢業生,240人實現了就業,就業率達到94%。為引進的2名本科生落實每人每月1000元的租房補貼,為引進的3名研究生落實每人每月1500元的租房補貼。組織“春風...
平順縣地處太行山脈南段西半側,是典型的乾石山區和革命老區。全境地形崎嶇,山高谷深,土壤瘠薄,乾旱缺水,自然條件惡劣。抗戰時期平順縣是太行抗日根據地的一部分,朱德、楊秀峰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生活和戰鬥。20世紀50年代農業合作化時期,李順達、申紀蘭等先進模範帶領西溝村民眾發展農林生產的事跡家喻戶曉,“西溝精神...
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西瓦爾圖鎮相望,北與學田鎮、老萊鎮接壤,距訥河市區21千米;行政區域總...雙城堡火車站、哈爾濱世紀汽車歷史博物館、哈爾濱三五將軍文化博物館、希勤滿族鄉希勤村合作化第一村等...雨亭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位於訥河市訥河鎮南環路東,占地45.5公頃,其中綠地和水面為43公頃。公園於1915年由...
2010年,全鎮實現農業增加值2.1億元,新建養殖小區2萬平方米,引進葡萄新品種22個,新增加改良示範面積260畝(其中食用菌面積160畝);新建農村專業合作化組織1個;新註冊商標2個,新增龍頭企業1個;土地流轉2000畝。2014年,“段園葡萄”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2013年,全鎮葡萄種植畝產量達7500斤以上,平均售價1...
為了便於管理和灌溉,合作化和公社化時期,相鄰的村、隊曾作過一些小量的調整,“飛地”沒有了,但“犬牙”還在。因此,棠東邊界圖還是彎曲的,象個曲背的人形,也有人說象海馬。東邊征地情況 棠東位於廣州市東部的城鄉結合部,南臨珠江,北靠車陂湧上游大坑,廣深鐵路、黃埔大道、中山大道、廣園快速公路、北環...
尤其在合作化、公社化以後,除公社駐地(集鎮)有所發展外,其餘小城鎮均處於萎縮、衰落之中。如無錫縣原有建制鎮48個,1958年後全部撤銷,使建制鎮數銳減。三年自然災害期間(1960~1962年),農業生產(主要糧食生產)大面積歉收,導致全國範圍內口糧短缺,尤其是1958年“大躍進”安排城市人口就業和吸收大量農業勞動力...
耿長鎖是饒陽縣五公村人,1943年他與其他三戶農民在冀中抗日根據地辦起了全國第一個土地合夥組,1951年發展為“耿長鎖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為全國農業合作化的一面旗幟。耿長鎖於1951年、1979年兩次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榮譽稱號 2008年、2012年連續兩次榮膺“全國雙擁模範縣”稱號。2017年8月31日,《河北日報》公布了...
1969年,改為蜀山路街道革命委員會 1980年,更名蜀山路街道。2002年,更名五里墩街道,屬蜀山區。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轄墩塘、七里塘、合作化北路、潛山路、團安村、十里村6個居委會。2002年,原郊區杏花村鎮五里崗、五里墩2個村劃歸蜀山區井崗鎮管轄;同年2村分別更名為清溪路社區、青陽路社區(現屬...
1953人通過民主改革走合作化道路。經濟收入實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人均月收入高的100餘元,低的60餘元。工人生活大為改善。1960年以後,由於公路運輸迅速發展,進出物資多棄水就陸,船運逐漸減少,碼頭裝卸隨之銳減。為照顧生活,碼頭工人除分別調到鳳城、湖雷、坎市、下洋等搬運站外,一部份轉業,一部份留下。至...
1949年~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地完成了兩個五年計畫。在20世紀50年代,國內工業年平均增長率達10.9%,農業合作化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接近完成。1960年,捷克斯洛伐克通過新憲法,改國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1968年1月,亞歷山大·杜布切克接替安東寧·諾沃提尼出任捷共第一書記,發動了名為“布拉格之春”的...
1957年4月1日,召開了延邊大學第一次科學研究報告會,總結近幾年間的科學研究工作和學術活動的經驗,並且在大會上由朱紅星、高永一兩位教師交流了有關“延邊農業合作化問題”和“中國朝鮮族歷史問題”的科研報告。初創時期,馬列主義理論課對於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學生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清除舊思想,用...
截至2023年末,龍江縣共有各類衛生機構490個,其中公立醫療衛生機構184家,包括:縣級(二級)醫院4家;專業公共衛生機構4家,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1家,鄉鎮衛生院(一級醫院)1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家;公立衛生所158家;非公立衛生機構306家。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龍江縣,因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設龍江府而得名...
1957年12月,實現農業合作化後,撤區並鄉,現城廂區地屬城廂鎮、溝東鄉、郊下鄉及西天尾鄉部分村(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現城廂區為當時的莆田縣城廂人民公社,轄28個生產大隊。1961年6月,人民公社進行體制調整,縣下設區,當時的城關區地域與現城廂區基本相同,下轄5個公社...
鐵、木、竹行業組織為木業小組, 1956 年合作化中更名為木業社,後改為公社農具廠。 1978 年起,先後開辦 10 多家社辦廠,並出現若干骨幹企業。 80 年代中期,主要工廠有:躍進客車廠、閥門工具廠、電梯廠、西服三廠、紡織助劑廠、偉業印刷廠、莘塔公社磚瓦廠、特種燈泡廠等。主要產品有:鑄件、電梯、汽車、閥門...
1952年,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5年底,私營商業大都納入合作化軌道。文革中,集市僅存有伯樂集一處。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個體私營商業再度興起,崇福集、秦鋪集、玉皇廟集恢復,有集體商業網點46處, 個體網點發展到400多戶。1993年,集體商業實行分組承包,個體工商戶迅猛發展壯大。1995年以來...
1954年農業合作化運動,是時本立、大萬、本禮湖等小社聯合成立大型合作社,取名紅旗農業合作社,成績卓著,毛澤東在《中國農村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推薦表揚,紅旗鎮因而得名。榮譽稱號 紅旗鎮被評為全國文明生態鎮,省級文明生態鎮,海南省重點風情小鎮,海口市重點中心鎮。2014年,紅旗鎮被住建部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平順縣地處太行山脈南段西半側,是典型的乾石山區和革命老區。全境地形崎嶇,山高谷深,土壤瘠薄,乾旱缺水,自然條件惡劣。抗戰時期平順縣是太行抗日根據地的一部分,朱德、楊秀峰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生活和戰鬥。20世紀50年代農業合作化時期,李順達、申紀蘭等先進模範帶領西溝村民眾發展農林生產的事跡家喻戶曉,“西溝精神...
大力發展蠶桑產業,全村共發展蠶桑1200畝,在移民扶持項目支持下,投資205.31萬元完成桑園溝渠、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整合滬滇合作項目資金60萬元,建成小蠶共育中心2個。積極探索“1+N”多元模式,建立1個大戶帶動“N”個散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產業規模效應,2023年預計產值420萬元,實現戶均增收8000元。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