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作公社
- 提出者:歐文
- 釋義: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構想的理想社會的基本單位
合作公社是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構想的理想社會的基本單位。最初見於1817年撰寫的《致工業和勞動貧民救濟協會委員會報告書》 中。在1842—1844年撰寫的《致拉納克郡報告》 中,歐文全面論述了“合作公社”的內容:實現農...
合作人民公社是1992年廢除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其中有個合作鄉,故名合作公社。歷史沿革 1949年5月解放,建政合作鄉。經過土改、合作化運動,1956年,與王楊、安鳳兩鄉合併為馬山(大)鄉。1958年10月,組屬於馬山人民(大)公社。1960年10月調整公社規模,以原合作鄉為基礎建立合作人民公社,現屬於馬山鎮。
合作運動是依照合作制的構想所實行的社會實踐。合作運動的開始,是以英國傑出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進行合作公社的大膽試驗為標誌的。1825年,歐文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買下3萬畝土地,創辦了一個示範合作公社,定名叫“新和諧公社”。歐文關於合作公社的思想,內容很廣泛,其中的主要觀點有:財產公有化;管理民主化;分配...
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簡稱總社)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由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聯社及其集體工業經濟聯合組織組成的集體所有制經濟聯合組織。四十多年來,總社及其所屬各級聯社在發展我國手工業、輕工集體經濟、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壯大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維護社會安定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與此同時,總社...
合作鄉原名河心鄉。1980年,合作鄉因農業合作化時期曾名合作農業社,更名合作公社,後改為合作鄉。風景名勝 天平山 天平山位於合作鄉的西側與巴中交界處;主峰海拔近700米,蜿蜒巴儀間,縱橫數十里;自唐宋以後,在山的主峰修建了章懷寺。距章懷寺200多米遠的山岩邊,有一尊光滑突起的大岩石。頑石東側天生一道...
《從合作化到公社化:中國農村的集體化時代》是2011年1月1日新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準確忠實地記錄了中國當代農村社會、經濟變革最為劇烈、深刻,億萬農民的命運跌宕起伏,英雄豪氣和悲壯情懷交織的這段歷史。作者簡介 陳大斌,回族,出生於安徽淮北農村,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新華社高級記者,《瞭望》周刊原總...
集體合作醫療制度 集體合作醫療制度,每年由社員交納一定的保健費,公社、生產隊的公益金補助一部分,社員看病只交部分掛號費和藥費14。這種醫療制度是1968年以後中國農村合作醫療的雛形。許多地方在人民公社 “看病吃飯不要錢”的供給制影響下,甚至開始實行免費醫療。
呼倫貝爾牧區鄂溫克族的尼莫爾公社,亦屬於地域公社類型。尼莫爾系鄂溫克語,意為“鄰居們”,是由共同放牧的五、六戶或十餘戶牧民組成的遊牧集團。牧場公有,自由放牧。牲畜、帳幕私有。富有者在“互相合作”的名義下,占有貧苦牧民的剩餘勞動。阿烏爾和尼莫爾等公社組織,後來已不再是由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的過渡性組織...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在原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體制基礎上,經過推行家庭聯產承包制一系列改革,以土地為中心,以農業生產為主要內容,以原來生產隊(或聯隊大隊)自然村為單位設定的社區性合作經濟組織。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經濟的一項基本制度,也是黨在農村的一項...
1957年由和平、新保兩鄉合併為合作鄉。1858年9月成立合作人民公社,年底合併成為廟鎮人民公社的一部分,翌年5月,與廟鎮人民公社分開,復稱合作人民公社。鄉鎮經濟 解放前,該地江堤低矮,河道不暢,常遇旱澇災害,沿江一帶又漲坍不定。合作化後,加固江堤,疏浚河道,修建水閘,興建電灌車口33座,修築灌溉渠道近...
近代以來公社內部貧富分化懸殊,富牧利用合群放牧的形式,占有貧苦牧民的勞動力。呼倫貝爾牧區鄂溫克族的尼莫爾公社,亦屬於地域公社類型。尼莫爾系鄂溫克語,意為“鄰居們”,是由共同放牧的五、六戶或十餘戶牧民組成的遊牧集團。牧場公有,自由放牧。牲畜、帳幕私有。富有者在“互相合作”的名義下,占有貧苦牧民的剩餘勞動...
要求對農民個人財產所有權 “割資本主義尾巴”,合作化運動逐漸偏離合作經濟的內含和特徵,走上集體化的道路。1956年底,參加合作化的農戶猛增到占全體農戶的96. 3%,其中有87. 8%是完全實行集體所有制的高級社。到1958年,這種規模過大、公有化程度過高的高級社,又被 “一大二公” 的人民公社所取代。
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們黨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中,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作的一項重大決策。關於在我國農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高潮中已初見萌芽。1956年完成了高級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戶左右。1957年冬和1958春的農田水利建設高潮,又出現了聯隊、聯社。毛澤東考慮...
隨著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提前完成,進入人民公社時期,我國農業合作社發展道路也經歷了20多年的曲折探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民眾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開展生產經營合作的意願不斷增強,合作實踐不斷豐富。為滿足農民民眾合作起來的需求,2007年7月1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正式頒布實施,自此我國農民合作社走上了依法...
合作路街道,隸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地處新華區南部,東自水源街,西至友誼北大街,北到北城路,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3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5千米,總面積3.2平方千米。1975年3月,成立合作路公社;1997年10月,改為合作路街道。2011年末,合作路街道總人口45833人。截至2020年6月,合作路街道轄7個社區,...
在農業公社,則不僅一切生產資料公有化,而且莊員的個人經濟也公有化了,並且對消費品實行平均分配。後來,實行農業集體化時,規定農業勞動組合是集體農莊的主要形式。②南斯拉夫對土地實行農民所有,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主要形式是農業勞動者合作社。合作社從事農業生產,要租賃社員的土地,並支付租金。按社員參加生產和銷售...
第一條為了穩定農村經濟秩序,健全農村社區合作經濟組織,鞏固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展農村生產力,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共同富裕的道路,根據國家有關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由原來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經過改革而形成的農村社區合作經濟組織,在原生產隊或聯隊(自然村)一...
1950年成立西村區人民政府坦尾鄉,1952年改為三沙鄉,1958年改為郊區三元里人民公社坦尾高級農業合作社,1960年改為郊區三元里人民公社珠江大隊,1965年改為郊區石井人民公社雙橋大隊,1979年後改為郊區石井人民公社坦尾大隊(後改為坦尾鄉),1989年改為白雲區松洲街坦尾村民委員會(期間1992年1月成立松洲街坦尾村經...
2019年,合作鎮有工業企業1214個,規模以上企業3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9個。歷史沿革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合作鎮境域分屬樂豐、友南、務本、覺民、合作、窯頭6鄉。1955年,56鄉合併為三烈、合作、務本3鄉。1957年,3鄉合併為合作鄉。1958年,成立合作人民公社。1983年,復為...
分布於廣東省海南島部分黎族地區,是父系家庭公社解體的實例。每個合畝由若干戶同一父系祖先的小家庭組成,一般為五、六戶,多達30餘戶。合畝組織有幾種類型。在一部分合畝組織中,土地、牛隻、農具等仍為集體所有,保留著共耕合作關係,收穫物按戶平均分配。合畝的首領畝頭和合畝內各成員之間地位平等,同其他成員...
婦女聯盟還參與了幾個市政委員會以及組織了合作工廠。著名人物如路易斯·米歇爾(Louise Michel),“蒙馬特爾高地的紅色處女”參加了國民自衛隊,後來被送到新喀里多尼亞,象徵著數量很少的婦女在起義事件中的積極參與。國民自衛隊的一個婦女營在鎮壓期間保衛了Place Blanche。公社領導們的工作負擔都非常之大。人們期望...
公社的幹部和任何人,絕對不準利用這些企業,多吃多占,安插私人,鋪張浪費。公社企業的利潤,除了用於企業的擴大再生產,用於公社範圍的生產事業以外,應該拿出一部分,扶助生產上有困難的生產隊。十四 、公社管理委員會,應該積極促進手工業生產的發展。農村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和合作小組,是獨立的經營單位,受手工業縣...
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們黨在五十年代後期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中,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作的一項重大決策。關於在我國農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高潮中已初見萌芽。1956年完成了高級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戶左右。1957年冬和1958春的農田水利建設高潮,又出現了聯隊、聯社。毛澤東考慮到當時以...
炳朗公社(BLC),鎮沅炳朗農業專業合作社簡稱,“公”指集體經濟,“社”指合作經濟組織。以炳朗自然村村民為主體,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精神,依法成立的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為核心,農業生產優質高效為目的,生態環境保護為己任,和諧...
同時,在農村鼓勵農民自願聯合成立共耕社、農業勞動組合和農業公社。由於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蘇維埃政權被迫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這個時期合作社沒有得到多大的發展。1921年3月,開始向新經濟政策轉變後,在實行糧食稅,恢復商品流轉的同時,蘇維埃政權改變了對合作社的政策,恢復其商業的特性。列寧在一書中把...
農村人民公社化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總路線提出後,毛澤東和黨的一些領導人,片面追求高速度主觀的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的發展。因此於1958年發動人民公社化運動 ...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最初由解放後的合作化運動,農戶將自己的生產資料(土地、較大型農具、耕畜)交出來形成集體,從而組建成以生產隊為單位的集體經濟組織。深刻地理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法律與實踐現狀的基礎是須清晰地認識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歷史變遷。而要理清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歷史變遷,則有必要從人民公社談起...
同時,人們在勞動中只能是平等的互助合作關係,產品歸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占有,實行平均分配。原始社會的社會組織經歷了原始群和氏族公社兩個發展階段。氏族是原始社會的人們以血緣關係聯結起來為特徵的共同生產和生活的基本經濟單位。氏族又經歷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兩個階段。前者表現為,婦女是氏族的主體,氏族成員的世系...
1923年1月,列寧發表了《論合作制》一文,從理論上論證了合作社的性質,具體地規定了改造小農經濟的途徑。集體農莊的初期形式 初期,蘇聯的集體農莊有三種形式:①農業公社。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公有,實行“按需分配”,實際上是平均分配。②共耕社。社員在播種、中耕、收穫時共同勞動,生產資料(除土地外)仍歸社員...
公社辦公共食堂,吃飯不要錢,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破除資產階級法權,廢除按勞分配。但合作化後,農村並沒有呈現出能三十年趕英超美的那種奇蹟速度,糧食反而減產了。大集體經濟呈現出許多問題,吃不飽飯甚至餓死了人。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瞞產私分,擴大自留地,以求自保。在許多社中,名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