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地區情形
Piero Ignazi 將他稱為極端右派的右派民粹主義政黨分為兩類:脫離歷史右派的傳統右派政黨、和後工業化時期獨立發展的政黨。他將前義大利社會運動(Italian Social Movement)、義大利三色火焰(Tricolour Flame)、
德國國家民主黨、德國人民聯盟(German People's Union)荷蘭前
中間黨(Centre Party)、英國民族黨(British National Party)與比利時佛拉芒集團(Vlaams Blok)列為第一類;法國民族陣線、德國
共和黨(The Republicans)、荷蘭
中間民主黨(Centre Democrats)、比利時民族陣線(Front National)、
奧地利自由黨、丹麥
進步黨(Progress Party)、挪威
進步黨(Progress Party)和瑞典
新民主黨列為第二類。
賽普勒斯
成立於2008年的國家人民陣線致力於維持賽普勒斯主權,反對進一步歐洲整合、移民和土耳其侵占三分之一領土的現狀(而國際社會無意解決)。其成員因政治觀點而常遭到攻擊或監禁。
丹麥
丹麥的
進步黨在1970年代早期是歐洲最強大的右派民粹主義政黨。1973年丹麥議會選舉,該黨得票率超過16%。1990年代,
丹麥人民黨取代其地位,並成為自由保守聯合政府的重要支持者。與進步黨不同的是,丹麥人民黨在一定程度上強調
種族民族主義,且更支持在經濟上的國家干預與福利國家。
德國
威瑪共和時期,激進右派民粹主義在動員中產階級支持
納粹黨中扮演重要角色。痛苦中產階級民粹主義者在前
納粹威瑪時期將憤怒放在政府與大企業上。納粹“寄生於民粹主義上,藉由
煽動、替罪、陰謀等手段將支持民眾吸引到極右”。
共和黨在1983年成功進入歐洲議會。2000年代,共和黨支持者轉而支持極右派的
德國國家民主黨。該黨在2005年獲得1.6%的票數。
荷蘭
1980年
中間黨拿下一席荷蘭下議院席次。1990年代,分裂出的
中間民主黨更引人注目,但仍是政壇上的邊緣小黨。2002年,被視為是右派民粹主義的皮姆·佛特因名單(Pim Fortuyn List)拿下26席,隨後與基民黨、
自由民主人民黨組成執政聯盟。但該黨的成功只是曇花一現。2003年執政聯盟垮台,該黨影響力急遽下降。
2006年,
自由黨進入下議院。2010年大選,拿下24席的自由黨與右派少數政府基民黨、自由民主人民党進行協商。該黨主張歐洲懷疑主義,在改變荷蘭政府對歐洲整合立場中扮演重要角色。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拿下4席成為第二大黨。自由黨黨綱主要圍繞在強烈的批評伊斯蘭立場,但隨著該黨成長到目前的半執政狀態,也擴展到其他領域。
挪威
瑞士
主條目:瑞士極右派
右派民粹主義的
瑞士人民黨在2007年瑞士聯邦選舉創下紀錄。在
瑞士,激進右派民粹主義政黨在1970年的支持度將近10%,到了1979年下滑到2%,之後再次成長到1991年的10%。1991年起,
瑞士人民黨吸收了瑞士民主黨(Swiss Democrats)與瑞士自由黨(Swiss Freedom Party),到了2007年達到高峰,以29%的得票率創下瑞士史上單一政黨最高紀錄。
美國
主條目:激進右派
Moore (1996) 主張自1920年代起,“民粹主義者對於政治、經濟和文化菁英逐漸成長的權力的反對立場”幫助形成“保守與右派運動”。2009年起的茶黨運動被 Rasmussen 與 Schoen 定義為“右派的反體制民粹運動”(2010)。他們表示“今日我國正處於一個…起源於右派的新民粹主義的反抗-顯現在茶黨運動。”《紐約時報》報導“茶黨運動已成為保守民粹主義者不滿的平台”。
參見
激進右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