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長鬃山羊

台灣長鬃山羊

台灣長鬃山羊(英文名Formosan Serow),又稱台灣野山羊、台灣鬣羚,是中國台灣島特有種的動物,也是台灣唯一的野生牛科動物。由低海拔200米的小山,一直到高海拔之玉山南峰、南湖圈谷和雪山圈谷等高山附近,都可以找到台灣長鬃山羊的足跡。目前在1000米以上的山區,它們的出現機會比較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台灣長鬃山羊
  • 別稱:台灣鬣羚,台灣野山羊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哺乳動物綱
  • :偶蹄目
  • :牛科
分類,檔案,物種保護,

分類

動物分類學上,屬於牛科之羊亞科(Capainae)的動物,除了我們比較熟知的山羊綿羊以外,還有山羚屬(Naemorhedus)、長鬃山羊屬(Carpricornis)、歐洲山羚屬(Rupicapra)、藍羊屬(Pseudois)、麝牛屬(Ovibo)和牛角羊屬(Budorcas)等,它們和山羊以及綿羊在外型上並不完全相似。
台灣長鬃山羊台灣長鬃山羊
事實上,長鬃山羊在分類學上的位置,一直都有著極大的爭議。它們原先被列於羚羊亞科(Antelopes),後來又改列於羊亞科,因為它們可以說是介於羊與羚羊之間的動物。這也就是台灣長鬃山羊為什麼又被叫做“台灣羚羊”的緣故。
在被歸為羊亞科以後,一開始台灣長鬃山羊被歸類於該亞科中的長鬃山羊屬。世界上現存的長鬃山羊只有兩種,一種是馬來長鬃山羊(Carpricornis sumatraensis),另一種是日本長鬃山羊(C. crispus)。而日本長鬃山羊可以再分為日本長鬃山羊(C. crispus crispus)和台灣長鬃山羊(C. crispus swinhoei)兩個亞種。
但是,Wilson 和Reeder在1993年又發表了新的分類系統,將台灣長鬃山羊歸在山羚屬,學名則變為Naemorhedus swinhoei。過去台灣長鬃山羊被認為是與日本長鬃山羊同種的亞種,但是,如果依照Wilson 和Reeder之新的分類法的話,台灣長鬃山羊就已經獨立為台灣的特有種了。
台灣長鬃山羊圖台灣長鬃山羊圖

檔案

型態特徵:頭及軀幹長80-114厘米,尾長約6.5厘米,體重25 -35公斤。全體為深褐色,背頸中央一帶為黑色。腮、喉部和上頸為淺黃褐色,雌雄皆有一對洞角,呈圓椎狀,頂端尖銳且略向後曲,終生不脫落。
分布:在中國的台灣島由低海拔200米到高海拔之玉山南峰、南湖圈谷和雪山圈谷附近,都有台灣長鬃山羊的分布。目前在1000米以上的山區,它們的出現機會較高。
食物:喜食植物及草,如冷杉鐵杉圓柏的葉子,以及芒草咬人貓等。
習性:為台灣產唯一牛科動物,清晨與黃昏是其活動高峰,有強烈的領域性,會將身上的分泌液塗在其經常出沒路線的樹上,表示此路是它的。喜單獨活動,因其蹄有突出外側,可輕易絆住岩石表面而活動,常出現於裸露岩石崩塌處和險峻陡峭山區。

物種保護

1972年起我國台灣省實施 “全面禁獵”,並依據 “野生動物保育法”將台灣長鬃山羊列為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UCN)也在2002年將之列為稀有動物 (vulnerable)等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