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九年(1680年)返台後,縱情酒色,怠聞軍政,將台灣事務均委與長子鄭克臧與大臣陳永華。康熙二十年(1681年)3月17日,鄭經於台灣承天府去世,終年40歲,諡號文王。(概述圖片來源:清人繪《鄭經像》)人物生平 鎮守金廈 鄭經...
(根據郭弘斌著的《台灣人的台灣史》,寄銀總共307,032兩3錢4分,亦即丁銀3,070貫323匁4分。然而《閩海紀要》所記載的這個數據是40萬。)這件事朱成功都不知道。一直到鄭泰死後,鄭經派人細查帳冊才發現。從1663年(清康熙2年...
公元1661年,永曆帝於緬甸遭吳三桂擒拿,並被絞死於雲南,南明滅亡。鄭成功此時身在台灣,聞訊後命長子鄭經留守思明州。然而,鄭經與幼弟的乳母陳昭娘私通產子。此訊息傳回東都承天府(今台灣台南)並成為當時士大夫間傳講的醜聞。鄭經夫人...
五月,鄭經從台灣出發,抵達廈門,要求耿精忠將漳州、泉州交給自己。耿精忠這時已經擁有整個福建,認為鄭經兵力太少,早已取消和他共同作戰,拒絕鄭經的要求。鄭經於是占領海澄、同安,耿精忠則以斷絕和鄭經貿易作為報復,雙方開始交惡。但是...
康熙十九年(1680年),鄭經退守台灣後,澎湖成為前線要地,防守卻很薄弱。直到十月,施琅抵達廈門以及傅為霖為清軍內應事情爆發, 劉國軒才前往澎湖強化守備。劉國軒抵達澎湖後,在娘媽宮、風櫃尾、四角嶼、雞籠嶼築城; 東蒔、西蒔、...
鄭經攻漳州泉州之役,清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許以漳、泉二府與鄭經,約鄭助戰反清。鄭經以長子克守台灣,自率軍渡海西進,入思明(廈門),取同安,並集結船隻準備繼進。耿精忠背約,與爭泉州。泉州兵內亂,耿精忠守將潰圍退走...
[28] [29] 明朝中期以後民間對台灣的稱呼很多,如“雞籠山”(指台灣北部)、“北港”(台灣西部沿海的通稱)、“大員”、“台員”,而1558年的明朝官方文書《明神宗實錄》中稱台灣為“東番”。 [30] 鄭成功改稱“東都”,後鄭經改...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基隆,1642年被荷蘭殖民者所取代(基隆戰役),荷蘭人北上攻占社寮島後,將“聖薩爾瓦多城”改名為“北荷蘭”。1667年才被鄭經(鄭成功之子)率部趕走。1668年,鄭經派軍討伐荷蘭人,荷蘭人兵敗。基隆有街市始於...
馮錫范與陳永華、劉國軒並稱為台灣三傑,因同為台灣明鄭時期的主要將領,故又稱為明鄭時期台灣三傑。馮錫范 馮錫范(?-?),號希范,福建龍溪人(今福建漳州龍文區崎嶺村),工官馮澄世之子,馮澄世為鄭成功之工官。鄭成功薨,鄭...
第二節 西荷分據台灣階段第三節 荷蘭獨占台灣階段第四章 收復後至歸統時期(1661年到1683年)——按照傳統文化經營台灣,堅守明朝正朔以求克復第一節 鄭成功經略台灣第二節 文功武治第三節 關於鄭經...
初期,續明不但控制海域,造成「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現象,南明中期(1653年)則自鑄永曆通寶稱王於廈門,後期(1661年)更於台灣建立該島的第一個漢人政權。鄭氏勢力自鄭芝龍經鄭成功到鄭經以迄鄭克塽,刻劃了一個閩南海商集團及...
鄭經入主台灣之後,優撫人心,在陳永華等人的輔助之下,很快地安撫了台灣軍民。為示寬仁,並未處決叔叔鄭襲,而將鄭襲軟禁於廈門。康熙三年(1664年)二月,金門、廈門淪陷,當時鄭氏宗族、部將大多降清,只有馮錫范與陳永華、洪旭等人...
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在開發台灣時,也將福建沿海民眾運往台灣。清朝統一台灣後,迎來了移民赴台的又一高潮。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取消“海禁”,出現了“流民歸者如市”,“內地入籍者眾”的赴台移民潮。但是,這一波移民潮...
台灣縣:附郭。東西距除澎湖及水程四更外,廣五十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大山番界四十五里,西至鹿耳門海五里,南至鳳山縣界十里,北至嘉義縣界四十里。本東番地,本朝順治十八年,鄭成功偽置天興、萬年二縣,屬承天府。其子鄭經...
[33] [34] 明朝中期以後民間對台灣的稱呼很多,如“雞籠”(指台灣北部)、“北港”(台灣西部沿海的通稱)、“大員”、“台員”、“台窩灣”(指今台南安平地區附近),官方稱為“東番”。[35] 鄭成功改稱“東都”,後鄭經改為“...
漢族移墾大甲,據淡水廳志記載,明永曆19年(1665年),咨議參軍陳永華請設屯田制,於是鄭經屯軍大甲溪,北上開拓大甲之地,是年於大甲社置通事,負責與原住民接觸。永曆24年(1670年)鄭經命右武衛劉國軒出鎮半線,劉國軒命副將駐大...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明朝將領鄭成功占領台灣,將台南赤崁地區改為“東都明京”,並設立一府二縣;府名為“承天府”(即赤嵌城/赤崁城)。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繼位,把東都明京改為“東寧”。清代,清政府在台南設台灣府,為...
南明永曆十五年十二月(1662年1月),鄭成功打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後,為統轄台灣行政而置承天府於赤嵌城,取泉州佛寺承天為名。歷史沿革 1664年(永曆十八年)至1683年(永曆三十七年)之間,放棄閩南部分領土的鄭氏王朝繼承者鄭經改東都...
鄭成功逝世後,沈佺期於永曆十八年三月隨鄭經入台灣。是時,台灣初辟,瘴氣為害,將士多不合水土,病者十之八九,沈佺期便以救死扶傷為己任,憑過去所學醫術,詳察病理,親自上山採藥,施送救治,拯救了許多病危軍民的生命。此後近20年...
康熙十九年(1680年),鄭經西征內地的時候被清軍主帥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擊敗,無功而返。而就在鄭軍入閩的時候,監國鄭克臧的岳父、東寧總制陳永華奉命留守台灣,兼管這裡的兵馬和守衛情況,頗有人望,鄭軍撤回台灣後,鄭克塽的岳父...
台灣人民於1972年在舊址上重新建起了一座規模更加宏大、廟貌更加莊嚴的孔廟。由此可以看到台灣同胞對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敬仰。廟內設施 編輯 孔廟內設立“太學”,時任監軍御史陳永華被嗣王鄭經任命為“學院”,也就是太學的主持。由此...
清政府統一台灣,中國清代康熙年間發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康熙初年,全國大規模的抗清鬥爭已經基本結束,唯鄭成功子鄭經占據台灣,仍奉明正朔。康熙六年(1667),清政府曾有統一台灣之議,因條件尚未成熟,而暫時作罷。對台灣的鄭氏政權...
佯稱擁立“先皇三太子”,興明討清,蓄髮,易衣冠,傳檄遠近,致書平南、靖南二藩及各地故舊將吏,並移會台灣鄭經,邀約回響。雲南提督張國柱、貴州巡撫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隨吳三桂反。雲貴總督甘文焜在貴州聞變,馳書告川湖總督蔡毓榮...
康熙十七年(1678年),晉封為福建巡撫,率部屢敗台灣鄭經的軍隊,招降鄭經的大將蔡沖琱、林忠等385人,兵12500人,救難民1200人,得舟67艘,迫使鄭經餘部退回台灣。後擢兩廣總督(1682年2月1日至1689年8月8日),上任後上疏言前督尚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