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孔廟

台灣孔廟

台灣孔廟坐落在大龍街上,外貌采古代宮殿式建築,采曲阜本廟而以漳、泉二州為藍本,是坐北朝南,黃色琉璃桶型屋瓦,樑柱門窗皆未刻寫文字,儼然美觀。

主殿為大成殿,亦稱為「藏經塔」主要奉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及十二哲等17人神主。每年的9月28日都會在此舉行祭祀大典,禮儀肅穆,八佾舞更是吸引大批中外嘉賓前往觀禮,場面熱鬧非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台灣孔廟
  • 外文名稱:Confucius temple in Taiwan
  • 地理位置:大龍街上
  • 別稱:文廟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歷史意義,

歷史沿革

台北孔廟又稱“文廟”,始建於明末永曆十九年(清康熙四年,1665年),為鄭成功參軍陳永華倡建。後遭遇日本侵略者毀滅性的破壞。1925年,台灣人民決定重建孔廟,歷經艱辛,終於在1939年竣工,又經修繕擴充,孔廟已恢復昔日巍峨崇宏的面貌,被譽為“正統南中國式的孔廟”。因此,台北孔廟又是台灣人民反抗外來文化侵略,堅持民族文化傳統的見證。每年9月28日在此舉行祭孔大典。祭禮由台北市政府主持,儀禮悉依古制,參祭者要穿古服,獻犧牲,舞八佾,奏大雅之樂;整個祭奠肅穆、莊嚴、隆重。
台灣孔廟
在孔廟的屋脊上,通常都有一對以上的竹形圓筒。竹筒代表著儒家士大夫的氣節,所以孔廟中竹筒是不可缺少的。與一般宗教的寺廟不同,在歷史上,孔廟從來都是從事教育活動的場所。
除了台南孔廟和台北孔廟外,凡是清朝設有府治或縣治的地方,像台中新竹、彰化以及高雄、屏東、嘉義等地,都有孔廟。如彰化孔廟,始建於雍正四年(1726年),歷經擴建修葺,廟貌崇宏,可惜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炸毀。台灣人民於1972年在舊址上重新建起了一座規模更加宏大、廟貌更加莊嚴的孔廟。由此可以看到台灣同胞對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和敬仰。
孔廟內設立“太學”,時任監軍御史陳永華被嗣王鄭經任命為“學院”,也就是太學的主持。由此在台灣島上,開始建起了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最高為太學,相當於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為中等教育;鄉設鄉學,即鄉塾,為初等教育。所學內容,以講授三字經、千字文和儒家經典為主。那時規定:“凡民八歲入學,課以經史文章”。接著,在台灣也開始實行了科舉制度:每三年州試一次,州試入選者又經府試、院試,取進者入太學;最後每三年一大試,成績佳者即可入朝為官。

建築特點

台南孔廟恢弘莊嚴,大成殿是全廟的建築中心,大殿內主祀孔子的靈牌,正上方懸有數塊橫匾,多為歷代皇帝所題。與一般的神廟不同,孔廟的大成殿內只有神位,沒有神像,更沒有香菸繚繞,酒肉陳雜的現象,充分體現孔子作為至聖先師的特點。後殿為崇聖殿,祀孔子五代神位,整個孔廟的建築風格和配置,與內地的孔廟別無二致。每年9月28日孔子誕辰日,台南市政府都在孔廟內舉辦盛大的祭奠,前來參典的官員、商賈、市民等近萬人,祭奠之盛不遜於台北孔廟。

歷史意義

有“全台首學”之稱的台南孔廟落成於明永曆二十年(1666年),是全台灣建成的第一座孔廟,也是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在台灣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台南孔廟的建立標誌著儒學正式進入了台灣,成為台灣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台南孔廟的建立標誌著儒學正式進入了台灣,成為台灣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掀開了台灣教育史的嶄新的一頁,中華傳統文化及教育由此在台灣島上傳播開來。
自此以後,台灣的文風初開,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開始播撒在台灣的土地上,並逐漸綻放出美麗的光彩。隨著清朝政府對台灣的加強管理,歷任的巡台長官都親自兼任台灣的學政(教育長官),凡設立的府縣均設立府縣儒學。因儒學是地方政府的官辦學校,大多設於各府縣的文廟(即孔廟)內,所以孔廟就成為儒教的主要活動場所。在台灣的孔廟中,最著名的就是台南孔廟和台北孔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