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20年5月19日,金台鐵路台州段開行市郊列車項目(今台州市郊列車)完成預可研完成評審;6月19日,台州市發展改革委員會(台州市鐵路辦公室)組織召開項目金台鐵路台州段開行市郊列車項目一期工程可研報告評審會;6月23日,台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覆金台鐵路(台州段)開行市郊列車項目一期工程預可研方案(台發改交通〔2020〕121 號);8月21日,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組織召開金台鐵路(台州段)開行市郊列車項目實施方案審查會;9月17日,金台鐵路(台州段)開行市郊列車項目取得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員會委託台州市發展改革委員會審批的書面授權;9月24日,台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金台鐵路(台州段)開行市郊列車項目車輛融資租賃方案;11月18日,台州市郊列車項目開展施工圖審查。
2021年3月,台州市郊列車工程動工。6月30日,台州市郊列車下線交付;同日,台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關於召開台州市市郊列車項目客運票價聽證會的公告》,計畫就市郊列車定價開展聽證。8月3日,台州市發展改革委召開台州市市郊列車客運票價聽證會。8月7日,台州市郊列車客運票價通過批覆。8月9日,台州市郊列車通車儀式舉行。8月11日,台州市郊列車運營。
線路站點
線路參數
| 仙居南站—臨海南站—台州西站 | 頭門港站—杜橋站—臨海南站 |
---|
| | |
| | 頭門港至臨海東段:120千米/小時 臨海東至臨海南段160千米/小時 |
| | |
|
沿線車站
線路走向
運營情況
運營歷程
2021年8月11日,台州市郊列車開通初期將開行兩條線路,每日開行11.5對;其中,台州西站—臨海南站—仙居南站,線路長度約62公里,運營時間約33分鐘,每日開行6.5對;臨海南站—杜橋站—頭門港站,線路長度約55公里,運營時間約37分鐘,每日開行5對。
運行時刻
截至2021年10月,台州市郊列車的運營時刻如圖片所示。
票制票價
台州市域列車客運票價計算方式為:票價=基價+運價率*里程數(按照四捨五入原則取整,優惠票價按實收取),其中基價為2元/人,運價率為0.20元/人/千米。
乘客可以通過人工售票口或自動售票機、購買單程票,或者使用專用乘車碼、公交卡進站。
免票人群:離休幹部、離退休軍人、殘疾軍人、因公致殘人民警察、烈士遺屬、軍人遺屬、重度殘疾人、台州市戶籍持證殘疾人員等特殊群體,可憑本人有效證件登記後免費乘車;
半票人群:註冊在台州市的全日制大、中、國小校的在校學生;省內7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隨同成人乘客乘車的身高1.2米至1.5米兒童,可享受半價優惠;
其他優惠:一名成年乘客可免費攜帶一名身高不足1.2米(含1.2米)的兒童乘車;超過一名的,按超過人數購買半價票;成人隨帶的嬰兒免費,並不計購票人數。
設備設施
台州市郊列車採用CRH6F-A型電力動車組擔當。列車採用4輛編組(2動2拖),設計時速160千米,具有快速起停、快速乘降,載客量大,節能環保,智慧型舒適等特點。列車每側設定十個1.3米寬的大開度電動塞拉門,滿員狀態下乘客可在29秒內快速完成上下車,減少停站時間。該車4輛編組定員載客達到684人,最多可載客918人,載客能力與8輛編組的幹線動車組相當。採用低阻力流線形頭型、再生制動能量回饋等節能技術,降低車輛能耗。門區位置配備LCD動態電子地圖,智慧型播報車輛運行信息和站點信息,方便乘客知曉。同時,車廂Wi-Fi全覆蓋。為了提高乘客舒適度,客室採用軟包座椅,間距加寬10.5厘米。座椅為“2+2”布局,走廊空間寬敞,乘客可在車內快速通行。每個座椅設定帶USB接口的充電插座。
文化特色
台州市郊列車車身採用“山海藍”和“金秋黃”兩種主色調塗裝,展現台州“山海水城”的城市魅力,表達“金秋碩果”的美好寓意。車身上下色帶交匯融合,彰顯台州“和合文化”。
價值意義
台州市郊列車的建設對加強台州市中心城區與臨海中心城區、頭門新區、杜橋片區之間以及沿線的仙居縣等城鎮組團之間溝通交流,促進台州市域經濟發展一體化,提高居民出行效率,完善台州市多層次城市綜合交通系統、最佳化交通運輸結構,支撐新型城鎮化建設;打造台州市生態旅遊,促進台州旅遊業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現代交通,提高金台鐵路整體運輸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具有積極意義。(台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評)
台州市郊列車上線後,將進一步完善台州的立體交通網路,縮短台州中心城區與東西區域間的時空距離,有效提升居民出行效率,為台州市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和活力。(青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評)
台州市域列車還將與市域列車台州市在建S1線、規劃S2線及S3線實現便捷換乘,有力加強東、西部分片區以及中心城區間的溝通交流,促進台州市域經濟發展一體化。同時,鐵路般的享受、捷運公交化式的運營,也讓台州市民和遊客們出行有了更多的選擇。(《台州日報》 評)
台州市郊列車開通運營後,市區到仙居、臨海市區到頭門港的出行將更便利。(《錢江晚報》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