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體字

古體字

古體字

分為篆體隸書及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等。

其中“象形,甲骨文,金文”稱之為中華文字史上的三大古文字,它們都以其獨特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時代特徵在世界文化藝術史占據著重要地位·我國的每一個古文字就是“一件藝術品,一幅畫”,其歷史藝術價值為世界獨一無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體字
  • 分為篆體隸書
  • 地位:歷史藝術價值為世界獨一無二
  • 記載:九成宮醴泉銘
古體字,書體特色,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古體字

分為篆體隸書及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等。

書體特色

甲骨文

(卜辭)
殷商時期發現的刻在龜甲,獸骨的肩胛上的文字
古體字
1.文字線條細瘦,筆畫有稜有角,字形長方,字型大小不一2.商朝用來占卜的文字,因應貞卜的需要,行款往往左右對稱 1.目前出土的最早的漢字2.清朝 劉鶚的<鐵雲藏龜>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專書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系統文字,也是比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點橫撇捺、疏密結構,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確實初具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要旨,孕育著書法藝術的美,很值得欣賞與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編》的序言中,就對其書法體現非常讚賞:“卜辭契於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後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鹹秀麗。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迴環照應,井井有條……足知現存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

金文

(銘文,鐘鼎文)
殷商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1.殷商金文筆畫肥厚,轉折渾圓,行間錯落,大小隨意,自然樸實2.西周金文字形逐漸固定,結構和諧,行間固定
古體字
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金文早在漢代就已不斷出土,被學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戰國文字的主要資料,也是研究先秦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篆書

大篆(籀文) 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字型 石鼓文 小篆的前身,[篆]和[籀]都是指用筆圓轉寫字的意思
古體字
小篆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秦朝官方正式文書字型(書同文) 字形高長,左右對稱,每一轉折之處都要寫成弧形 秦 李斯泰山刻石

隸書

戰國時代 漢代主要書寫字型 蠶頭雁尾,字形方扁,用筆方折多於圓轉 漢字定型的轉折點
古體字
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字形優美,扁而較寬。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

草書

章草 西漢 簡省隸書筆畫而保存其波勢 急就章(章草因之而得名) 草書是把隸書草率的快寫而得名
古體字
今草 今通稱的草書,由章草演變而來,擺脫隸書筆法
狂草 源於[今草],狂放奔走縱,字形變化繁多,連綿不斷更甚今草 唐 張旭(狂草的創始人)<古詩四帖>,<自言帖>

行書

東漢末 至今生活中仍被廣泛使用 兼具楷書的規矩與草書的流動,結構上常草楷互用,節奏感強,把楷書的平易性和草書的流線美集於一身 東晉 王羲之<欄亭序>行書是介於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的比較放縱流動,近於草書的稱行草;寫的比較端正平穩,近於楷書的稱行楷
古體字
在書寫過程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上都表現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遊絲的痕跡,這就是牽絲。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流動。經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發現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循的準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舒展,流動。

楷書

(真書,正書) 創始於東漢末 至隨唐發展完備 楷書改變隸書的[波折知勢]和[挑法],筆畫平直勻稱,字型明晰方正,容易書寫和辨認,因而取代隸書
古體字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唐 顏真卿<多寶塔碑> 唐 柳公權<玄秘塔碑> [楷]有[規模],[楷模]之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