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粽
- 地點:粵西地區
- 簡介:種冬葉包裹糯米蒸煮食品
- 評價:風味特色的小吃
介紹,起源,古粽,灰水籺,
介紹
古粽流行於粵西地區的一種冬葉包裹糯米蒸煮食品(今粽子的前身)。是粵西地區的風味特色的小吃,起自百粵時代的粵西先民,至今千多年歷史,包括種類兩種:古粽與灰水籺。(籺-當地方言讀如英語“at”去掉後面的“t”音)
起源
流行於公元500年間,原是冼太夫人行軍打仗時,所帶的蒸熟行軍即食糧食,如同今軍隊的便帶用餐食品般。
冼太夫人(又稱冼夫人、嶺南聖母),名英,公元522年出生於今廣東高州信宜一帶。一個世代為南越首領的家庭,一生維護國家統一征戰粵西,並教化民眾,傳播先進文化與技術,她事國以忠,親民以德,行政以仁,治兵以義,因此恩播百越,威震南天,而深受人民愛戴,屢得皇朝褒揚。冼夫人幾十年的生活、戰鬥多在粵西一帶,她平定叛亂,保境安民,促進民族融和,發展粵西經濟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奉為能“消災解難”、“保境安民”的“南天聖母”。當地人便以這種類似粽的行軍食品供奉。因源來自遠古,為了區別大油大肉的裹蒸粽,當地人稱之為古粽。
古粽
古粽通常是比較細長的,呈窄圓柱狀,擺放時間長,便於攜帶,宜在過年過節時會食用。古粽籺餡料把豬肉切成細長條狀,用芝麻或綠豆粉調味醃製,製作時用勒古葉折成插兜狀,把泡過的糯米放在粽葉插兜中,壓實起條凹坑,再擺放餡料為心,有的加放一條蔥葉,再把泡過的糯米鋪上壓實,用另幾條粽葉裹包,用水草或勒股綑紮,放在煲中蒸煮三至五小時。
灰水籺
粵西地區的古粽籺與普通粽子比較,具餡料少,糯米多,適宜於煮到金黃食用,香脆可口糯味什足,且擺放時間長,便於攜帶等特點,是新春期間走親串門的最佳食用禮品,是民間流傳最廣泛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