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古盜鳥("Archaeoraptor")是一個科學騙局,文物販子將不相關的兩件動物化石拼湊起來販賣給美國猶他布蘭丁恐龍博物館館長史蒂芬·賽克斯,而後者聯繫了國家地理學會以及一名古生物學家來證明其真偽。後來國家地理學會發表了證明“古盜鳥”兩件化石不屬於同一品種,最後整個騙局被揭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盜鳥
- 外文名:Archaeoraptor
- 實質:是一個科學騙局
- “古盜鳥”:不屬於同一品種
簡介,CT掃描,相關宣傳,化石標本,編號,疑問,新聞發布會,意義,季強博士,觀點,
簡介
“遼寧古盜鳥”作為古生物研究史上一件非常尷尬的事件,不僅在專業的古生物學家當中,甚至在普通大眾當中也造成了不小的影響。這一事件是如何發生的?一向以嚴謹著稱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怎么會犯這么大的錯誤?回顧一下整個事件的過程,也許能幫助讀者了解事件的真相。
這一故事開始於1999年2月初,當時猶他布蘭丁恐龍博物館館長史蒂芬·賽克斯在位於圖桑的世界最大的化石市場,買下了他認為非常具有科學價值的一塊化石,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古盜鳥標本。賽克斯是一位狂熱的恐龍愛好者,也是位藝術家,他曾經寫過一些有關恐龍的科普書籍和學術文章,但從來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古生物學訓練。他後來承認,當時他絲毫沒有懷疑標本的真實性。在買下化石一個星期後,賽克斯夫婦請求著名的加拿大科學家、皇家特瑞爾古生物博物館的菲利普·居里合作撰寫一篇論文。居里是世界上研究獸腳類恐龍方面最有經驗的專家,享有很高的聲譽。他聽說後表示有興趣介入研究。由於居里經常向美國《國家地理》提供古生物方面的諮詢,所以他把這件事告訴了該雜誌的藝術編輯斯隆。斯隆認為《國家地理》也許可以寫一篇關於這件化石的報導。不過居里和斯隆知道中國的法律不允許走私脊椎動物化石,作為知名學者和著名雜誌,他們不想捲入對走私化石的研究和發布這一有損形象的事件中,但如果化石能夠回歸中國,那情況就會不一樣了,因此他們試圖說服賽克斯夫婦在完成化石的研究後把標本歸還中國。我首次聽說這件標本是在1999年4月。當時斯隆一行正在訪問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在交談中,他們提到有一塊“帶羽毛的恐龍”化石走私到美國,現被一地方博物館收藏。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願意協助將標本歸還中國。在過去幾年中,化石走私非常猖獗,對我國的古生物學事業是巨大的損失,現在有人願意歸還走私標本,當然是一件好事,因此古脊椎所的領導同意和對方接觸,商討如何將標本早日歸還中國。在居里和斯隆的努力說服下,賽克斯夫婦終於同意把標本歸還中國。斯隆在信中寫道:“首先我高興地通告你們,標本的擁有者願意歸還標本,但他們為標本花費了8萬美元,希望得到補償。國家地理學會願以某種形式補償他們的投入。其次,他們還希望貴方能夠做些什麼來作為對歸還化石的友好表示,比如提供一些中國化石的模型以加強猶他博物館的展示。他們還希望標本能夠在美國借展5年。他們強調研究必須在美國完成,不過歡迎中國科學家參加研究。”
儘管條件較為苛刻,古脊椎所考慮到標本的重要性以及它一旦回歸中國後對制止化石走私產生的積極影響,古脊椎所如此答覆:“如果標本能在研究後歸還中國,我們可以考慮接受部分條件。”並答應將保持和猶他恐龍博物館的學術交流。居里建議古脊椎所派我參加古盜鳥標本的研究,所長邱鑄鼎進一步提議我去美國3到5個月,幫助研究古盜鳥標本,並完成科研論文。由於國內工作繁忙,計畫一直沒有付諸實施,因此在參與研究過程中一直未能親眼觀察到標本。早在3月6日,居里就飛往布蘭丁看過古盜鳥標本。居里後來回憶說,“我當時意識到這裡有點問題,因為在身體和尾巴之間沒有關聯,而且兩條腿顯然是正副模。”然而賽克斯夫婦說居里當時只提到古盜鳥的一隻腳,並沒有涉及尾巴。儘管如此,居里並沒有把他的擔心告訴斯隆。他後來解釋說,他以為賽克斯夫婦會這么做。但賽克斯夫婦說,沒有理由擔心標本會有問題,因此沒有必要告訴斯隆。本來按照《國家地理》雜誌的審稿程式,編輯會向專家詳細諮詢有關問題,不過這一次有像居里這樣的著名專家參與,編輯儘管也讓一些專家審閱了稿件,但似乎沒有往常那樣細心。後來負責科學內容準確性的編輯凱瑟·馬霍回憶說,當時認為絕不會有什麼問題,因為是居里在負責,沒有理由不相信他。現在居里承認自己失責,他說:“我絕對應該自己警告《國家地理》,而不是依賴別人。”
CT掃描
8月2日,居里和賽克斯夫婦在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進行了短暫的會面。該校教授蒂莫西·婁和同事對古盜鳥化石進行了100小時以上的CT掃描。婁同意只收10000元的掃描費用。作為回報,居里和賽克斯同意他作為研究論文的另外一個作者。實際上在居里到來之前,婁和賽克斯就一起討論了掃描結果。婁後來說,掃描結果表明,化石總共由88個岩塊組成,有些裂縫似乎是人為拼接在一起的,尾巴並非自然地連線到身體上,他告訴賽克斯夫婦,這件標本有可能是假造的。但居里卻記得當他到達的時候,賽克斯夫婦和婁已經達成了一致的意見,認為身體和尾巴確屬同一動物。後來婁和居里告訴記者,當時他們確實對化石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但屈從了賽克斯夫婦的壓力。
相關宣傳
9月初,特瑞爾博物館的愷文·奧蘭伯克化石技師前去布丁修理古盜鳥標本。在返回的飛機上,他寫了一個詳細的備忘錄,並通過電子郵件告訴正在戈壁考察的居里:古盜鳥標本至少是由3件,甚至可能是5件標本組合起來的。但當時他不知道這些碎片是否來自同一動物或者多個動物。遺憾的是,《國家地理》沒有及時了解到有關古盜鳥標本的爭議。在華盛頓,斯隆想知道的只是古盜鳥是否會飛,在得到肯定答覆後,《國家地理》決定把古盜鳥作為11月刊登的《霸王龍長羽毛了嗎?》一文的題頭部分。大約在8月13日,在修改了近20遍後,由賽克斯、居里、婁和徐星共同署名的論文被寄往倫敦《自然》雜誌編輯部。在論文準備過程中,我曾幾次收到草稿。雖然我針對稿件提出了十幾條修改意見,但由於沒有親眼觀察過標本,所以對文章的貢獻很小,被安排為第四作者。就在文章寄往《自然》的時候,我收到了編輯亨利·吉傳抄來的電子郵件,他說《自然》不會考慮論文的發表。後來他對《今日美國》解釋說,原因在於沒有中國研究單位的標本編號。
化石標本
編號
本來賽克斯夫婦同意歸還標本,而且我本人也在某種程度上參與了文章的撰寫,應該給古盜鳥標本編上我所的標本編號,但考慮到有關歸還的一些技術問題尚未解決,如尚未簽署正式協定等,還是暫時不給標本編號為好,否則就有可能將一件有古脊椎所編號的標本流失國外。後來論文改投《科學》雜誌又被拒絕了。居里和賽克斯繼續向斯隆和《國家地理》雜誌的主編比爾·艾倫保證:科研論文將會在《國家地理》雜誌的科普文章之前發表。然而到9月19日,載有古盜鳥文章的11月斯的《國家地理》雜誌已經送往印刷廠,而相關的科研文章尚未被任何科學刊物接受。
疑問
10月份我來到華盛頓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總部,隨後前往布蘭丁恐龍博物館匆忙停留了兩天。我在博物館的一個工作室中第一次觀察了古盜鳥標本。當時我向賽克斯指出標本的尾巴部分是背向保存而身體部分則是腹向保存,表明標本被拼接過。賽克斯表示同意我的看法,不過,正像所有看過標本的人一樣,我們同意雖然標本被拼接過,但根據化石各部分的比例關係、化石骨骼的特點和岩性,還無法找到這一標本是由不同動物拼接而成的證據(發現化石是拼接而成的,與提供確鑿的證據證明化石是由不同動物拼湊而成的,兩者在科學上有著本質的區別)。賽克斯還告訴我,他還邀請加拿大的一個實驗室做了岩性分析,並向我出示了有關照片和一些CT掃描的照片。所有這些證據都傾向於支持古盜鳥標本屬於同一動物個體的觀點。後來居里告訴記者,他也是由於這些原因才認為古盜鳥標本沒有問題的,因為這是古生物學家判定標本是否屬於同一個體的常用標準。
新聞發布會
10月15日在華盛頓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居里和賽克斯介紹了古盜鳥的科學意義,我介紹了中國龍鳥和北票龍的發現。在會議上,我代表古脊椎所與賽克斯先生簽署了正式協定,表明古盜鳥標本將回歸中國。10月底,我參加了在丹佛召開的北美古脊椎動物學年會並做了“中國帶羽毛恐龍”的學術報告。會上我遇見了婁和亨利·吉,我們一起討論了古盜鳥問題。吉同意《自然》破例重新考慮古盜鳥論文的發表,但前提是必須用我所的標本編號,由我來撰寫解剖方面的內容,婁負責CT掃描的結論,因為吉對上一稿的質量很不滿意。我們一致認為,從目前的信息來看,尚無古盜鳥標本是由不同動物拼接的證據,但是在論文中也必須指出身體和尾巴之間存在非自然裂縫,這的確是個問題。
然而,一件非常湊巧的事情發生了。1999年12月,我和同事們在研究另外一件采自遼寧的獸腳類恐龍標本時發現,這件標本的尾巴恰恰是古盜鳥標本上拼上去的尾巴的正模,因此有充足的科學證據表明,“遼寧古盜鳥”是一個由不同動物骨骼拼湊起來的人為“物種”。我們隨即通過電子郵件通知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這一訊息震驚了包括《國家地理》主編在內的所有人。本著有錯必糾的原則,國家地理學會於2000年1月宣布了這一訊息,隨即在西方引起軒然大波。包括NBC、《今日美國》、《自然》和《科學》等著名媒體紛紛予以報導。《國家地理》雜誌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2000年第3期的《國家地理》雜誌上刊登了我寫給《國家地理》雜誌編輯的一封簡訊:“在觀察了一件私人收藏的新的馳龍標本,並且把它和‘古盜鳥’化石進行比較之後,我肯定‘古盜鳥’是一個拼湊起來的動物。這兩件標本的尾部一模一樣,但新標本的其他部分和‘古盜鳥’很不相同,實際上新標本和中國鳥龍更為想像。儘管我不願相信這一現實,但‘古盜鳥’在確實是由一條馳龍的尾部和一隻鳥的身體拼湊在一起的。”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遼寧古盜鳥”標本至少是由兩種不同的動物拼湊而成的。它的頭部和身體部分代表一種全新的中生代鳥類,初步觀察表明,這種鳥類比大多數同時代鳥類要進步,具有更強的飛行能力,對於研究原始鳥類向進步鳥類的演化可能具有重要意義。儘管“遼寧古盜鳥”是一件假標本,但標本的不同部分分別包含著重要的科研信息,它依然是一件重要的標本,只不過現在蘊含的科學意義和人們最初所期望的不同。
為了徹底澄清有關疑問,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邀請筆者於2000年4月攜帶新的馳龍標本前去華盛頓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總部,接受一個由5名著名學者組成的委員會的最終確認。4月4日,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蘇斯博士領導的這一小組一致認為,筆者的結論是正確的,即“遼寧古盜鳥”確實是由不同動物拼湊的。隨後,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對外正式宣布了這一訊息。也正是在這一天,我代表古脊椎所和賽克斯簽署了另外一份協定,寫明古盜鳥將在2000年5月無償歸還中國。2000年5月28日,“遼寧古盜鳥”標本終於回到了中國,並保存在古脊椎所標本館中,這是外國博物館或者個人第一次無償歸還的從中國流失到國外的具有重要科研究價值的古脊椎動物標本。
意義
季強博士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常務副主任,南京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中國地質學會理事兼科普委員會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常務理事。
以中國地質科學院季強研究員為首的研究小組,不久前在河北豐寧晚中生代的地層中首次發現了世界上最原始的鳥類化石,研究人員已經將其正式命名為華美金鳳鳥。有關這一新發現的初步研究成果已發表在今年3月出版的《地質通報》上,它標誌著我國鳥類起源研究再次獲得了重大進展並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觀點
中華龍鳥是鳥的祖先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及古人類研究所數名專家談鳥類起源問題和“遼寧古盜鳥”事件......
“遼寧古盜鳥”標本事件
關於“遼寧古盜鳥”標本事件,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季強先後在香港《文匯報》《南方周末》上稱,指出錯誤的人並非徐星等人,而是其他一些科學家(兩位外國專家,陳丕基和董枝明研究員)。對此,中科院古脊椎及古人類研究所專家作出了解釋。
徐星說,在他糾正這一錯誤之前(即1999年12月通知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這一錯誤,2000年1月至4月陸續通過各種渠道在國際上公布這一錯誤),國內外任何專家,包括季強所說的外國專家和陳丕基和董枝明研究員都沒有在任何媒體或者學術列物上指出這一錯誤。如果外國專家早已發現這一錯誤,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絕不會明知有錯,還冒著雜誌名譽可能受到巨大損害而發表這一文章;美國媒體不可能把美國科學家的發現當成中國科學家的功績而宣傳中國科學家,這在邏輯上是講不通的。
徐星說,作為一個世界著名雜誌,《國家地理》具有一套嚴格的審稿程式。有關這塊標本的岩性分析、CT掃描等測試早在1999年8月就得出了結果;其實,在《國家地理》的文章發表之前,許多看過這塊標本的專家學者也都發現“遼寧古盜鳥”標本經過了拼接,對標本產生疑問,但因為標本的拼接也是常有的事,關鍵是沒人能提供證據證明“遼寧古盜鳥”的標本是由不同動物拼接而成的。這是《國家地理》最終決定發表這一文章的原因。
徐星等在研究產自遼西的另外一塊小型獸腳類恐龍化石材料的時候,發現確鑿的科學證據表明“遼寧古盜鳥”系由不同動物拼接而成,於是立即通知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美國國家地理學會隨即於2000年1月發布了這一訊息。美國2000年1月15日出版的《科學新聞》以及其他著名媒體,包括《今日美國》和《自然》雜誌等都予以了報導。事實上,在2000年3月的美國《國家地理》的讀者來信一欄中,已刊登了徐星寫給編輯的一封信,指出“遼寧古盜鳥”是由一隻鳥的身體和一條弛龍尾巴拼湊而成的。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為了徹底了解“遼寧古盜鳥”一事,邀請徐星攜帶證據前去華盛頓,接受一個由美國和加拿大5位專家組成的評判小組的檢驗。2000年4月初,國家地理學會正式發布訊息,認為徐星等提供的證據確鑿,“遼寧古盜鳥”確實是由一隻鳥的身體和一條恐龍尾巴拼接成的。
國外一些媒體隨即再次報導了這一訊息。國內最初的報導見於2000年4月8日《參考訊息》轉發美聯社的訊息。後來,由於國內一些記者在國外媒體和《參考訊息》看到了這則訊息,和古脊椎所聯繫,要求提供詳細情況。
古脊椎所於5月中旬左右發布了這一訊息。
“遼寧古盜鳥”標本的實質
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季強在《南方周末》上稱,“‘遼寧古盜鳥’是由一個爬行動物的頭、孔子鳥的身體和恐龍的尾巴拼接而成。”周忠和、徐星等說,這實在令人吃驚。不僅侯連海研究員,而且中央電視台就此事採訪過徐星和美國洛杉礬博物館古生物學家恰佩博士等,他們一致認為:“遼寧古盜鳥”的前半部分代表一種新的進步的鳥類,有趣的是,恰佩博士是季強研究孔子鳥的合作者。他和徐星明確地告訴中央電視台的記者,“遼寧古盜鳥”的身體是一種新的中生代鳥類。季強博士曾經和國外學者合作寫作過多篇有關孔子鳥的文章,有些文章他還是第一作者,應該非常熟悉孔子鳥化石,可是竟然把一種全新的進步的鳥類的身體當作孔子鳥的身體;更令人驚訝的是,他把一個典型的早期鳥類的頭顱當成爬行動物的頭,作為一個鳥類研究方面的專家,說這樣的話真實在是蹊蹺。
古脊椎所稱,“遼寧古盜鳥”是由遼西的化石販子拼接而成。1999年2月走私到美國,被美國猶他州布蘭丁博物館的一位工件人員買去。美國地理學會邀請美中科學家合作研究該化古,為了這塊標本的歸還,中國科學院古脊推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許多同事和美國國家地理學會的工作人員做出了許多努力。在美國方面同意把“遼寧古盜鳥”標本歸還給中國的前提下才答應和美方合作的。現在這一標本已經回到了中國。存放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動物館中。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無償歸還中國珍貴脊椎動物化石標本。這是世界上其他收藏有從中國走私出境的文物和珍貴標本的博物館或者個人樹立了一個榜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他們也能早日歸還中國的的文物和珍貴標本。
《科學時報》2000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