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國家級地質學博物館,成立於1916年。

中國地質博物館收藏地質標本20餘萬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有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

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國地質博物館
  • 類別:地質學博物館
  • 竣工時間:1916年7月14日
  • 館藏精品:數以萬計的礦物、岩石、寶石、化石精品
  • 性質:國家級地質學博物館
  •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羊肉胡同15號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北京市
  • 門票價格:成人30元,學生15元
  • 開放時間:9:00-16:30,周一閉館。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歷史沿革,建立背景,民國流離,故館風雲,重獲新生,曲折發展,展廳概況,綜述,地球展廳,寶石展廳,礦物岩石展廳,史前生物展廳,關懷與鼓舞廳,虛擬展廳,館藏珍品,礦物,寶玉石,古生物,科研成果,科研,科普,主要榮譽,分館概況,歷任館長,參觀指南,地理位置,票價信息,交通路線,

歷史沿革

建立背景

民國三年(1913年),中華民國政府實業部礦務司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時就有地質礦產陳列館的設定,但有名無實。
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
民國五年一月四日(1916年),袁世凱準奏設立“地質調查局”,局長張軼歐,會辦(副局長)丁文江、安特生,內設四股一館:地質股、礦產股、地形股、編譯股和地質礦產博物館。
民國五年七月十四日(1916年),中華民國政府地質研究所在北京豐盛胡同3號舉行畢業典禮,同時舉辦“學生成績展覽會”,展出師生三年來悉心採集的岩礦標本899件,還有詳細圖說及野外調查照片。因此,把民國五年七月十四日定為建館日。民國五年七月十四日是公認的建館日,因為此刻的博物館有館長、有機構、有典型事件,陳列和收藏從此被確定下來。
民國五年12月10日(1916年),農商部總長周自齊簽署《農商部飭》119號,任命地質調查局會辦、技正丁文江為地質礦產博物館館長。

民國流離

民國九年(1920年),丁文江、章鴻釗、翁文灝商請農商部為籌建地質圖書館發起募捐,黎元洪大總統捐款1000元,各界捐款總計39000元。
民國十年(1921年),在北京兵馬司胡同9號建成地質圖書館,用其餘額8000元為陳列館添建兩間展室,增加陳列面積400平米。
民國十一年(1922年)7月17 日,新建成的圖書館和陳列館舉行開幕式,黎元洪大總統蒞臨講話並參觀了地質陳列館。
民國十六年(1927年),民國政府在南京建都,北京改稱北平。北平逐漸失去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加之日寇入侵,華北危急。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地質調查所遷往南京。地質陳列館一萬餘件藏品隨遷南京,在南京珠江路942號(現700號)新建的陳列館中布置了12個陳列室,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初建成開放。
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1937年),日軍占領上海,逼近南京。地質調查所同其它機構一樣,倉促撤退,限期三五天內搬完。陳列館精選標本313箱,由高振西經水路押運至武漢,十一月下旬又運到長沙,進行簡單修整。次年7月,武漢告急,地質調查所只得從長沙再遷至重慶。陳列標本隨同其他物品一起擠入四川地質調查所內。不久,地質調查所在重慶北碚蓋好房子,陳列標本才搬到北碚所內安置。
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43年),中央地質調查所與中央研究院動植物所、氣象所及工業試驗所、農業試驗所、西部科學院等共同發起籌建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正式開館。其中,地質館由中央地質調查所設計、提供標本,分礦物岩石、地層古生物、脊椎動物化石及土壤四部分。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夏,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回南京珠江路舊址,任命侯德封為南京地質陳列館館長,主持陳列的恢復和重建。參與整理的有程裕淇、楊鐘鍵、劉東生、王存義、蔡震中等人。
民國三十七年是十月(1948年)正式開放(只恢復了抗戰前的80%)。

故館風雲

民國三十四年(1935年),地質調查所遷往南京,留下部分人員、標本和設備在北平豐盛胡同和兵馬司胡同原址,歸屬新組建的地質調查所北平分所,所長謝家榮。“從此至北平和平解放,豐盛3號陳列館再未設主任(館長)一職”,其事務均由歷任分所所長直接管理,姑且稱之為“故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民國三十五年(1936年)夏開始,經賈蘭坡、李悅言等多次整理充實。民國三十六年二月(1937年)下旬,中國地質學會第13次年會在北平召開,陳列館建成14個陳列室(新生代、古生代及中生代、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西山地質、普通地質、周口店猿人洞、變質岩、火山岩、水成岩、地層、地質構造、礦物和土壤),以不少於南京館的展品量向社會開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北京人”頭蓋骨模型和仰韶陶器。
民國三十六年(1937年)夏, “七七事變”前夕,楊鐘鍵接任北平分所所長,不久北平淪陷,楊亦於當年十一月南下到大後方長沙、昆明。民國三十六年(1937年),為應對動盪局勢,北平地質礦產陳列館將前後門對調,即正門由豐盛胡同3號改在兵馬司胡同甲58號(現6號),與北平分所正門兵馬司胡同9號(現15號)近在咫尺。

重獲新生

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設立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在南京設立由高振西負責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工作領導機構,轄南京地質陳列館和北京地質陳列館。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成立。1953年1月,全國地質陳列館領導機構遷北京,高振西任館長。因建部需要,北京館被拆除,標本被臨時存放在故宮文華殿和六鋪炕等處。
1955年,南京地質陳列館下放江蘇省地質局,全國地質陳列館與北京地質陳列館(故館)融為一體。
1956年,地質部決定在北京西四新建一萬平方米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大樓。
1958年9月新館大樓落成,並更名為“地質部地質博物館”。
1959年9月完成一至四層26個陳列室總計4500平方米、17039件標本的陳列布展工作,10月正式向社會開放。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曲折發展

1960年,地質部地質博物館劃歸地質科學研究院(後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領導,副院長馮志爽兼任館長。
中國地質博物館全景中國地質博物館全景
此後,經歷“文革”閉館停滯、地震破壞,也經歷了不斷調整、不斷創新,直至2000年底館大樓修繕改造立項得到上級批准,中國地質博物館在曲折中發展四十年。這期間館的主要領導人有王子麟、和吉甫、劉湧泉、黃正之、邢裕盛、季強。
2016年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信祝賀中國地質博物館建館100周年,並向全國廣大地質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展廳概況

綜述

中國地質博物館主館共有大樓6層,總高約36米,東西長40米,南北長70米,建築面積近11000平方米,建築風格穩重大方。
展區布局圖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展廳包括地球廳、礦物岩石廳、寶石玉廳、史前生物廳等六個部分,面積共2500平方米,另有臨時展覽面積1500平方米。

地球展廳

地球廳以動力為主線,介紹了在內外動力的作用下,地球上發生的重要地質作用。東展線介紹內動力地質作用,以板塊運動、褶皺斷裂、火山、地震等地質作用為重點,西展線以外動力地質作用為主,主要介紹了水和風的地質作用。
相對來說,內動力地質作用更加巨觀壯麗,它們主要是使地殼上升、增厚,形成許多巨大雄傳的高山峻岭,而外動力地質作用則比較和緩,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種壯美的山川地貌。
中國地質博物館

寶石展廳

寶石廳展示寶石、玉石、有機寶石、貴金屬等材料及其成品,並融入寶石鑑定、寶石鑑賞、寶石琢型、寶石評價、寶石成因、寶石微觀世界、寶石分布、寶石開採、寶石加工、首飾鑲嵌、人工改善寶石與人工寶石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寶石文化等知識點和興趣點。
寶石廳以單晶寶石和玉石為主,並以天然寶石與人工寶石對比展示,以便鑑別市場上常見的相似的寶石。
中心部位:以一件十分大氣、通靈、高檔的展具作為展心,所展示的展品隨每期主題的變換進行不定期的調換。
中國地質博物館

礦物岩石展廳

礦物岩石廳採用雅俗共存、動靜結合、虛實呼應、寓教於樂的設計方式,使觀眾通過參與、欣賞展廳的展品,可了解自然界中礦物岩石的成因,原始產出情況、自然界種類繁多千資百態的礦物岩石、代表性礦物岩石的感官特徵及可供人們使用的特性。
觀眾在欣賞各種精美奇特的礦物岩石展品時,通過互動式展覽和虛擬展出部分,可參與對一些礦物岩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獲得相關知識。
中國地質博物館

史前生物展廳

史前生物廳,以生物進化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為線索,向觀眾介紹生物的發展廳程和各地質時期常見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發生、進化和滅亡的過程。
從空間布局上,整個展廳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小序廳,包括了一面藝術化的化石精品牆、一個可以互動操作的多媒體展具——簡明生物分類查詢系統,及一些有關化石的基本常識介紹。
第二部分是該展廳的主要陳列內容,共分為八個單元。
中國地質博物館
第一單元——最早期的生命;
第二單元——生物大爆發;
第三單元——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
第四單元——脊椎動物的出現;
第五單元——生物登入;
第六單元——生物大絕滅;
第七單元——恐龍與鳥類;
第八單元——哺乳動物與人類;
此外,在該展廳的南過道,還陳列了魚龍、中國安琪龍、翼龍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觀眾可以觸摸的長達5米的大型魚龍化石、一個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體展具。
中國地質博物館

關懷與鼓舞廳

關懷與鼓舞廳,展示了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中國地質事業的關懷與鼓舞。
中國地質博物館

虛擬展廳

虛擬展廳有:中國古生物化石珍品展、印度洋地震海嘯展、國土資源成果宣傳與知識普及展

館藏珍品

截止至2013年,館內藏有各類地質標本12萬餘件,其中包括古生物1.3萬件、地層2.1萬件、礦物1萬件、岩石6000多件、寶石1000多件、礦床3.3萬件、地質現象1000多件,還有多件晶洞和其他標本等。其中巨型山東龍、水晶王和在遼寧西部發掘的原始鳥類化石等極為珍稀。

礦物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獨居石
辰砂與水晶共生
鈉鋰大隅石(蘇紀石)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羥砷鋅石
螢石與方解石晶簇
天河石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六方柱狀磷灰石
水晶
紫晶晶簇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羥砷鋅石
花朵狀石膏
十字石穿插雙晶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釩鉛礦
球狀磷氯鉛礦
球狀羥砷鋅石

寶玉石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圍岩中的紅寶石晶體
與方解石等共生的祖母綠
海藍寶石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翡翠擺件
瑪瑙切片
藍瑪瑙球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青金石屏風
金剛石
坦桑石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金綠貓眼
紫晶
田黃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星光藍寶石
粉紅色碧璽
托帕石

古生物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聖賢孔子鳥
中華龍鳥
周口北京人遺址的灰燼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鬣狗
中華弓鰭魚
元謀人(牙)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原犀
沼澤野箭蜓
真獾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震旦角石
楔羊齒
新疆隱孔貝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玄武蛙
燕細姬蜂
印痕薄扁甲

科研成果

科研

截止到2013年,中國地質博物館出版了《巨型山東龍》、《寶石通論》、《中國金伯利岩》等專著和《中國礦物》、《中國名泉》等圖冊,科研人員在《地質學報》、《Nature》、《Science》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遼西侏羅—白堊系過渡層生物群及地層年代研究》、《遼寧西部原始鳥類及伴生化石研究》等項目成果受到古生物界的廣泛關注。
南展線南展線

科普

中國地質博物館在開展藏品科學研究的同時,長期從事地層古生物學、礦物岩石學、寶石學和博物館學的研究並取得累累碩果,特別是在早期脊椎動物學、昆蟲學以及遼西熱河生物群等研究領域所取得成果;以系統精美的寶石陳列,獨到的寶石研究成果,持續的社會推廣活動,帶動和引導了當代中國寶石科學研究、知識普及和市場消費。
中國地質博物館常年開放獨具特色的陳列展覽。按照地球圈層結構布局的基本陳列,不僅展示了數以萬計的礦物、岩石、寶石、化石精品,陳列內容更加關注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而且大量採用數位化、仿生、虛擬現實等技術,讓觀眾通過親眼目睹、親手操作和親身體驗去認識地學空間。

主要榮譽

中國地質博物館先後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年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

分館概況

黃果樹奇石館:位於黃果樹風景名勝區,於2010年6月15日開館,2012年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黃果樹館”。截至2013年,館藏標本1500餘件。化石類藏品中有蜚聲海內外的三疊紀時期的魚龍、幻龍、貴州龍、海百合、真頜魚、龍魚等;岩石類有代表貴州喀斯特地貌的矽質岩、鈣質岩、沉積岩、交織岩等;礦石類有極具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的辰砂、雄黃、雌黃、水晶、螢石、方解石、孔雀石、綠松石、藍銅礦、褐鐵礦、輝銻礦等。
本溪地質博物館:座落在本溪國家地質公園本溪水洞景區內,占地面積為1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80平方米。館內陳列了本溪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蹟,史前地質遺蹟,國家級珍貴標本30餘件,珍稀標本3300餘件,其中金剛山義縣翼龍、本溪甲龍、馬氏燕鳥吃魚等系世界唯一的化石標本;中華龍鳥、尾羽鳥也是世界僅有的幾塊當中最精美的標本:幻龍、魚龍和海百合、群龜、九龍壁等化石標本乃是化石中的珍稀精品。熱河生物群的古生物化石几乎涵蓋了脊椎動物的所有門類,尤其是早期鳥類化石,帶羽毛的恐龍、奇特的水生蜥、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動物化石以及最早的被子植物“遼寧古果”等珍稀國寶級的化石,是本溪地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宜州化石館:創建於1994年,是遼寧省第一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1996年被接收為中國地質博物館遼西分館。宜州化石館相繼被評為“全國石文化事業先進單位”、“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基地”、“遼寧省科普基地”、“錦州市科普基地”、“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實習基地”等等,並在2003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AA級旅遊景點”。
中華恐龍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常州分館):位於常州新北區漢江路1號的中華恐龍園內,是國土資源部和常州市人民政府的合作項目。館內運用多項現代技術,並通過生態模擬的環境設計,展示恐龍這一古生物產生、發展、演化直至滅絕的過程,旨在弘揚人類與自然界和諧發展的新自然觀,是寓教於旅遊體驗之中的新型科學殿堂。
江西省地質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江西分館):其前身是1927年“江西礦業調查所”的“江西地質礦產標本室”和1935年李四光教授創立的“廬山地質館”。新建的江西省地質博物館於2006年2月27日正式開館。江西省地質博物館分為地學科普展區、江西礦產資源及套用展區、江西地質環境展區、江西省地礦局展區、寶玉石觀賞石展區五個部分,面積近600平方米,擁有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礦石、寶玉石觀賞石等各類藏品近2000件。
中國地質博物館西峽分館:前身是西峽恐龍蛋化石博物館,始建於2000年10月,占地3500平方米,總投資1800萬元。中國地質博物館西峽分館,以恐龍文化為主題,展示了西峽境內出土的各類恐龍蛋化石精品和國內外恐龍蛋化石、骨骼化石標本,是一個集科研、科考、科普、旅遊為一體的大型地質博物館。
北京房山世界地質公園:2010年5月15日起開放,是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房山分館,位於房山區長溝鎮,是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的組成部分。博物館占地面積91.65畝,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
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2010年7月31日正式掛牌,是一座集科普、娛樂、觀光、休閒於一體,將自然科學和人文景觀緊密結合的大型綜合博物館,是中國第五座恐龍博物館,也是一座集保護區和展覽館於一身的園中館,是國家級地質公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及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中國地質博物館煙臺館:位於煙臺市萊山區國際植物藝術博覽苑用地西側,北靠黃海、西臨遊艇中心和大型度假村、南接濱海路。景觀設計面積約 7.9萬平方米。

歷任館長

任職時間館長館名
1916
丁文江
地質礦產博物館
1917-1919
翁文灝
地質礦產陳列館
1920-1924
安特生
1925-1927
盧祖蔭(代)
1928
盧祖蔭
1929-1934
徐光熙
1935
盛莘夫
謝家榮(兼)
















1936
1937
楊鐘健(兼)
1938
裴文中(兼)
1939
1940
1941
李岐山(兼)
1942
1943
1944
1945
1946-1949
侯德封
高平(兼)
1950-1954
高振西
全國地質陳列館下轄南京地質陳列館和北京地質陳列館
1955-1957
全國地質陳列館
1958
地質部地質博物館
1959-1965
馮志爽(兼)
1966-1972
王子麟(代)
地質技術革新、技術革命
(簡稱“雙革”)展覽辦公室
1973-1978
和吉甫(代)
1979-1980
地質部地質博物館
1981
劉湧泉
1982-1983
地質礦產部地質博物館
1984-1985
黃正之(代)
1986-1987
中國地質博物館
1988-1994
邢裕盛
1995-1999
季 強
2000-2006
程利偉
2006-2008
劉隨臣
2009-今
賈躍明

參觀指南

地理位置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四羊肉胡同15號。
中國地質博物館

票價信息

開館時間:9:00-16:30 節假日不休息,星期一閉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地圖中國地質博物館地圖

票價:成人30元,學生15元。

交通路線

地 鐵:四號線西四站下車(走D出口)。
公車:13、22、38、47、68、101、102、103、105、109、124、409、603、612、619、709、726、806、808、812、814、823、826路公共汽車西四站下;7 路公共汽車白塔寺站下;14、55路公共汽車西安門站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