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格王國都城遺址

古格王國都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阿里地區札達縣象泉河畔2千米處的一座土山上。古格王國都城遺址是雄踞西藏西部古格王國所遺留下的規模最大的一處建築群遺址,10世紀修建。遺址南北長約1200米,東西寬約600米,占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遺址內有寺廟、王宮建築、暗道、洞窟、佛塔、碉堡、民房等各類建築。大部分建築集中在山體東側,依山疊砌,層層而上,房屋、洞窟星羅棋布。2002年,古格王國都城遺址與札達土林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自然雙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格王國都城遺址
  • 性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遺址南北長:約1200米
  • 東西寬:約600米
建築,白殿,紅殿,度母殿,大威德殿,壇城殿,維修保護,

建築

古格王國都城遺址內保存完整、並有完好壁畫的殿堂建築有5座,分別是紅殿、白殿、度母殿、大威德殿、壇城殿。其中,紅殿、白殿、度母殿和大威德殿比較集中地分布於遺址山下,壇城殿則位於山體的頂部。古格王國都城遺址建築在彩繪、泥塑、雕塑藝術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價值,是古格王國時期遺留下來的完整作品,也是古格建築及藝術的代表。

白殿

藏文名“拉康嘎波”。因殿牆塗白色而得名。位於遺址山下入口處,為土木混合結構的單層密梁式平頂建築。該殿坐北朝南,平面呈“凸”字形,南北長25米,東西寬21米,建築面積466平方米。前部為經堂,面闊7間,進深7間;後部為佛堂,面闊4間,進深2間。在白殿的經堂中部及佛堂的兩排柱上,共設3處天窗。托木輪廓近似梯形,中部正反面均雕坐佛,兩側雕飾忍冬紋,上方施蓮瓣條帶。屋面為泥土頂,四周女牆,女牆外做邊瑪草裝飾。外牆面飾白,檐口處飾紅。殿內尚存塑像底座19個,塑像11尊,均靠牆設定。佛座有矩形、“凸”字形、多棱“凸”字形、圓形等多種。座的立面、側面或塑或繪,均做出精美的圖案。塑像主要有金剛、釋迦牟尼佛、佛母、觀音等。殿內四壁及天花望板上均有彩繪。四壁彩繪圍繞塑像背光,分繪佛、菩薩、金剛、度母、高僧等;望板上主要繪菩薩、龍獸、花草、幾何紋等。

紅殿

藏文名“拉康瑪波”。因殿牆塗紅色而得名。位於白殿南側,為土木混合結構的單層密梁式平頂建築。該殿坐西朝東,平面為矩形,東西長19.6米,南北寬22.37米,建築面積439平方米。殿門位於東牆正中,門扇外立面刻梵文六字真言。門框、上楣及中間立框上分別雕飾佛經故事、忍冬紋及蓮瓣紋等。殿內面闊7間,進深6間。托木立面中央正反面分別飾有坐佛、梵文,兩側上部刻仰蓮花瓣,下部為忍冬紋,其形式與白殿托木相似。紅殿屋頂設天窗。天窗的設立,既是為採光,又是為抬高屋面,以供高大的主尊佛。外牆土坯砌築,外抹泥飾紅。紅殿室內為阿嘎土地面。後牆前部存兩個前後相連的大須彌座,後部須彌座的兩側為條狀供台,供台上有8個蓮座。在前部須彌座的北側存2座塔。殿內東、南、北三壁及望板上均飾彩繪,西壁上有懸塑殘存。壁畫內容主要有釋迦牟尼佛、觀音、佛母、明王、金剛手等大像,又有系統的佛傳故事,完整的八相佛塔圖,還有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古格王室禮佛圖、慶典圖、朝貢圖等。望板上繪有珍禽瑞獸、法器和幾何圖紋等。

度母殿

藏文名“卓瑪拉康”。位於白殿東側20米,為土木混合結構的單層密梁平頂建築。度母殿曾作為噶廈政府札布讓宗辦公地。殿門面北偏東。平面呈方形,外牆邊長6.9米。殿內設4根方柱,面闊、進深方向各3間,地面用阿嘎土。殿內四壁遍布壁畫,上層主要繪形體高大的佛、金剛、高僧等像,下層繪連環長卷式佛傳故事和眾僧像,其中有宗喀巴、阿底峽、仁欽桑布等。

大威德殿

藏文名“傑吉拉康”。位於紅殿右前方,為土木混合結構的平頂密梁式建築。門口東向,建築由條形門廳和平面呈“凸”字形的殿堂組成,東西通長14.7米,南北通寬8.75米,建築面積114平方米。門廳位於大門正前方,進深2.9米。東門廳內不設柱,外牆飾紅,檐口有白瑪草裝飾。殿內四壁、門廳四壁均為壁畫。門廳壁畫僅見部分建築的輪廓,殿內四壁主繪大威德等各式金剛、高僧、度母等15尊。四周環以小體量的佛、菩薩、佛母、高僧、金剛等畫像。殿內壁畫畫面已不清晰。殿頂望板上有彩繪,內容複雜,形式多樣,有蓮花五佛、金剛、魚鹿、花卉、幾何圖案等。殿內後部有佛台,佛台前有供台,殿西北角、西南角亦有方形供台,台上塑像均已不存。

壇城殿

藏文名“金科拉康”。位於土山頂部,為土木混合結構的平頂建築。由殿身和前廳組成。前廳接於殿東側,平面略呈三角形。壇城殿平面為方形,邊長6.95米,建築面積48.3平方米。殿門設於東牆正中,朝向為東偏南。門外兩側有凸出的門垛牆,直通門廳屋頂。門楣及框線均精雕細作,門楣有雕飾三重,最上為浮雕獸銜卷渦忍冬紋,下兩層均為浮雕忍冬紋,並於正中設方框,內雕坐佛。門框雕飾兩重,與門楣下部兩層雕飾在轉角處相接,圖案與門楣相同,門框根部浮雕侍立菩薩。殿內設土質立體壇城,外圓內方。壇城外圈為土質矮環牆,內部有方形土台,台上有高約1米的方形土牆。方形土牆四面中央有凹形出入口,圍牆內復有方台兩重,頂層台上砌塑出3圈凸出地面的環形,以放射狀的短輻相聯,呈八輻法輪狀。在圍牆和方台之間,與凹形出入口相對,有4個浮雕狀的金剛杵。壇城殿屋蓋為斗四藻井式。屋頂原為阿嘎土屋面,屋面以上有1米高的周圈女牆,女牆外檐做白瑪草檐口裝飾。殿內四壁有密宗壁畫,梁椽及天花上施有彩繪。天花彩繪為忍冬草、蓮花、摩羯魚等花草魚鳥及多種幾何紋組合的圖案。壁畫以中層的大像為主,大像上部繪有大德高僧及金剛小像,下部繪有佛、菩薩、佛母、度母、天女、金剛等,底部尚有“眾合地獄圖”。中層大像15尊,為四臂智慧依怙、遍智如來佛、地藏佛、無量光佛、聖智六臂依怙等大像。壁畫總面積41平方米。

維修保護

古格王國都城遺址是一座規模宏偉、面積浩大的高原古城,不僅為研究西藏歷史,而且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遺址內保留下來的壁畫和雕塑內容也極為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和研究價值。1959年國家派出文物調查隊對遺址進行調查。1961年國務院將古格王國都城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西藏工業建築勘測設計院對這些建築和遺址進行了測繪調查。1985年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對遺址及現存建築進行了詳細調查。1987年國家文物局撥巨款對其維修。1988年國家文物局、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和阿里地區行署在多次組織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對古格王國都城遺址進行6項重點搶救性維修。1996年制定了阿里地區文物搶救計畫,將古格遺址上古建築的進一步維修保護列為搶救項目。1997年阿里文物搶救辦公室又將其列入阿里地區文物搶救總體規劃。1997年設計人員對古格遺址進行了再次勘查和測繪,並制定出維修保護方案。自1997年以來,各級文物保護部門已先後投入2000多萬元資金,用於古格遺址等文物的搶救維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