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中國的先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建築文化。中國建築在世界的東方獨樹一幟,它和歐洲建築,伊斯蘭建築並稱世界三大建築體系。博大精深的中國建築文化,在古代以中國為中心,以漢式建築為主,傳播至日本、朝鮮、蒙古和越南等國,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泛東亞建築風格”,在人類的文明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中國的古代建築(古往今來話中國)》以朝代為線索,通過介紹各種偉大的建築和著名的建築大師,來展示中國古代建築的產生、發展情況。《中國的古代建築(古往今來話中國)》由王鐸、劉郁馥所著。
基本介紹
- 書名:古往今來話中國:中國古代建築
- 出版社: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176頁
- 開本:16
- 定價:20.00
- 作者:王鐸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11419702
- 品牌: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緒論
一、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藝術特徵
第一章 長城——中國古老的國防建築
一、北京八達嶺長城和居庸關
二、河北山海關
三、甘肅嘉峪關
第二章 古代都城——中國古代建築精華薈萃地
一、殷商西毫都城
二、周洛陽王城
三、漢長安城
四、東漢雒(洛)陽城
五、北魏洛陽城
六、隋唐長安城
七、隋唐宋洛陽城
八、北宋汴京都城
九、南宋臨安都城
十、明南京都城
十一、明清北京都城
第三章 京都宮殿建築
一、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形成和發展
二、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宮殿建築
第四章 京都禮制祭祀建築
一、北京太廟
二、北京社稷壇
三、北京天壇
第五章 五嶽四瀆禮制祭祀建築
一、泰山與岱廟
二、華山與西嶽廟
三、恆山北嶽廟
四、衡山南嶽廟
五、嵩山中嶽廟
六、濟水濟瀆廟
第六章 孔廟建築
一、孔廟的產生和發展
二、孔廟的選址、建築型制和空間結構
三、孔廟“建築名稱”釋義
第七章 歷史名人祠廟和宗祠建築
一、歷史名人祠廟建築
二、家族宗祠建築
第八章 佛寺建築
一、佛教與佛學
二、佛教的傳入和佛寺建築的發展
三、佛寺建築藝術
四、全國著名佛寺名錄
第九章 道教觀廟建築
一、道教的興起與發展
二、修煉、得道與叢林道觀
三、道教的“洞天福地”和中國“道教名山”
四、中國各地著名廟觀
五、道教觀廟建築型制與空間園林化
第十章 古代民居建築
一、北方的“四合院”民居建築
二、東北“井幹式房屋”建築
三、北方的土窯洞住宅建築
四、西部的石頭民居建築
五、蒙古包民居
六、江南水鄉民居
七、苗族吊腳樓民居
八、雲南“一顆印”民居
九、雲南傣族竹樓民居
十、福建土樓民居
第十一章 古代園林建築
一、中國古代園林建築的形式、發展和鼎盛
二、明清皇家、私家園林極致發展
第十二章 歷史文化名樓建築
一、武漢黃鶴樓
二、湖南嶽陽樓
三、江西南昌滕王閣
四、雲南昆明大觀樓
五、雲南麗江五鳳樓
六、貴州貴陽甲秀樓
七、四川成都望江樓
八、廣西三江侗族馬胖鼓樓
九、廣西容縣真武閣
十、廣西三江樓閣式程陽橋
十一、廣西陽朔鑒山樓、迎江閣
十二、廣東廣州“嶺南第一樓”
十三、台灣台南赤嵌樓
十四、福建蛟洋文昌閣
十五、吉林玉皇閣
十六、遼寧瀋陽故宮鳳凰樓
十七、內蒙古呼和浩特金剛舍利塔
十八、天津薊縣觀音閣
十九、山西解州春秋樓
二十、山西萬榮飛雲樓
二十一、陝西西安鐘、鼓樓
二十二、河南商丘古城北門樓
二十三、北京東城區正陽門城樓
二十四、北京東城區鐘樓
二十五、北京東城區鼓樓
二十六、西藏布達拉宮
文摘
長城,是中國古老的國防建築,開始修築於秦統一中國前的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
當時燕國占有今河北北部及遼西一帶,後又占有今遼東、內蒙古及吉林一部分,都城在薊(今北京),下都在河北易縣。
趙國占有今山西中部、北部及河北中部、西北部,後拓地至今內蒙古南部黃河兩岸,都城在今河北邯鄲。
秦國占有今陝西及甘肅之東南部,後又拓地至今山西、河南境內,都城先在雍(今陝西風翔),後在鹹陽。
燕、趙、秦三國為防止北方胡人的入侵,各築長城於國之北邊。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組織全國人力,大修長城,聯結原來各國長城之首尾,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號稱“萬里長城”。
兩漢至魏、晉時期(前206年—420年),對北邊長城間有修葺。北魏、北齊、北周及隋、唐時期(386—907年),諸朝對長城亦有修築,惟城線迭變,非全部為秦始皇長城之舊。自唐以後,遼、金版圖,皆及長城以南,為宋室邊防所弗及;元代以蒙古族統一中國,長城並不為國防所重。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統治中原,逐蒙古人北出長城,於是長城復為邊防,而大舉興修,此即今日遺存之長城,西起嘉峪關(今甘肅嘉峪關市。嘉峪關西300千米的安西縣西湖一帶,亦有長城遺存),東至河北海濱山海關,合計2,300餘千米,號稱“萬里長城”。明朝時期,曾沿城聯設九鎮,各設重兵守之。每三十六丈(120米)築一堡塞,要害之處,堡基二、三重,上置烽火台,寇至,晝則舉煙,夜則舉火,以使遠近守兵,集合抗擊,明時以此為國家重政。
1644年,清世祖順治皇帝從東北入主中原,蒙古族人又相率內附,於是長城又失其防衛之用,謹於各關口設關門徵稅而已。
長城從開始修築至今,已有2,400餘年歷史,其工程艱巨浩大,是中華民族古代的偉大創造,現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歷史壯舉以保護。
長城遺存至今,巍峨壯觀又保存完好者,尤為北京八達嶺長城、河北省長城東起點臨海的三海關和甘肅省嘉峪關長城。
一、北京八達嶺長城和居庸關
1.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在北京城西北方延慶縣,距市區70餘千米,是明朝修建的萬里長城中保存完整,而又有代表性的一段。明朝建關城於八達嶺,有東西二門,西門名“北門鎖陰”,東稱“居庸外鎮”,形勢險要。八達嶺長城從“北門鎖陰”關門開始,南北延伸,宛若巨龍,盤旋於燕山群巒峻岭之中,氣勢磅礴,看不到首尾,令人震撼!
此段長城的砌築,下為條石,上為大型青城磚砌築,內填泥土和石塊。城牆頂部為方磚鋪砌,磚縫嚴實。地勢陡峭處,砌成梯道。
城牆平均高約8米,有些高段達14米。
城牆基寬6.5米,頂寬5.8米,可供10人並行。
城牆頂外側一邊,築有2米高齒形垛口,亦雉堞,下部有射口,射口稍向下傾。牆面設排水溝和出水口。城牆頂內側,砌築有矮牆,作護欄,高1米,與外側垛口牆平行。
城牆每隔不遠設拱門,亦稱“券門”,有階梯通至城牆頂,供守兵上下城牆通道。
城牆每隔500米左右,砌築一高出城牆頂的方形城台。城台分“牆台”、“敵台”、“戰台”三種。
“牆台”,為守疆戰士巡邏放哨,躲避風雨之用。其台齊長城牆項,外砌垛口,內築宇牆,上構簡屋。
“敵台”,為發現敵人,燃放煙火,傳播戰機之功能。有上、下兩層。下層為磚砌小間,可容十多人住宿;上層有射口和晾望口,並備有燃放煙火的設備器物。
“戰台”,多修於險要處,外形有似於近代碉堡,共三層。下層是無門窗的高台;中層為空室,儲存戰備物資和兵器,向外設有箭窗射口。上層為“樓櫓”,四面有垛口,供嘹望用。並可收放繩梯上下。
P12-13
序言
古典建築是顯形的史書,它以獨特的藝術造型和滄桑經歷,為人們訴說昔日的歷史!
今日的希臘人,仍以其2,500年前的雅典衛城和帕提農神廟的石雕建築,引為民族的驕傲!
今日的法國人,仍以巴黎現存的羅浮宮和凡爾賽宮的巍峨建築,引為他們古代歷史的輝煌和民族自豪!
同樣,我們中國人,把北京故宮天安門繪在國徽之中,訴說著中華歷史,它是中華民族今日的國標,是我們民族的國寶,代表著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高潮!
親愛的讀者,我國的古典建築遍及祖國大地,它們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是歷史文化傳承的標誌,是各地的旅遊資源。了解它,是中華優秀兒女們應具備的生活知識,是民族文化知識積累之道,是民族自尊、自信、自驕、自豪的強堡。正像作者在撰寫本書文稿時,始終沉浸在民族自豪的激情中,並殷切希望華夏兒女都熟知。
建築,從專業劃分,它包括城市、建築、園林。
本書為您介紹這方面的資料,它包括:
中國最古老的國防建築——長城;
歷代京師都城和宮城建築,特別詳述了現存北京故宮建築和京師禮制建築;
介紹了五嶽四瀆祭祀禮制建築和當今被全世界尊崇的孔廟建築;
介紹了我國歷史名人祠廟和宗祠建築,介紹了全國著名的佛寺和道觀建築;
介紹了我國古代民居、古代園林和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樓建築,等等。
由上可知,本書所介紹的內容列屬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時代旅遊的游賞目標。因為它們是我國各地的顯形史書,它們以不同方式、從不同角度衍射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內涵:自強不息,開拓進取;以和為貴,和而不同:以人為本,萬事為民;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共榮。一定意義上,它們是民族文化的展示形態,又是民族文化的教化空間。中華兒女們應了解它們,感受中華先祖遺產,體會人類歷史的文化積澱。由此,不難理解本書命名為《中國的古代建築》的根據:書中介紹的每一類古建築的產生、延續和發展,都是與特定的社會文化緊密相連。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文化決定建築的社會功能和藝術形態。
旅遊,是時代人的生活必需,也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經驗,凡成就事業者,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今人亦言:“經歷就是財富”。旅遊是人生快捷而有效的人生經歷。故而,本書可使青年學子們在旅遊前閱覽;作為家長,更可作為家藏世傳,子女們隨時翻閱,傳遞旅遊目標信息,醞釀未來旅遊打算,策劃人生之歷程登攀。
筆者從事建築專業工作五十年,其中專事古建園林設計之職三十餘年,本書所涉內容,過去都有不同程度探研,今歲雖已衰年,恰遇學賢摯友誠邀余成書,隨有使命之感。桑榆晚年,尚能為年輕學子們做點微薄貢獻,亦欣歡。正是:
時代正處太平年,中華文化人類顯。
古建是為顯形史,歷經滄桑光斑斕。
為君編匯成冊集,閒時在手隨意翻。
人世事業相承繼,胸懷史經創新天。
願君馳騁華夏地,萬里江山說史篇。
熟握嫻技事人間,奉獻仁愛民歌贊。
作者
2011年5月6日
古洛周山泊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