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壯文:壯族先民創造的文字。大約在唐代,部分地區的壯族先民曾利用漢字有關形、音、義的規律,模仿漢字“六書“的造字法,創製了一種與壯族語音相一致的“方形狀字”,俗稱“土俗字”。壯族很多文學作品都是用古壯文記錄下來並流行至今。古壯文對於壯族民眾交流感情、豐富娛樂生活、保留民族傳統文化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壯文
- 釋義:壯族先民創造的文字
- 出現時間:唐代初
- 俗稱:土俗字
據統計,流行於壯族地區的方塊字約10700個,其中正體壯字就有4918個,其餘同音同義的字列為異體字。這種文字主要用於民間詩歌的創作或記錄,道士寫經、民間記賬、寫契約、記家譜也用這種文字。壯族很多文學作品都是用方塊壯字記錄下來並流行至今。古壯文對於壯族民眾交流感情、豐富娛樂生活、保留民族傳統文化等方面,曾起到過積極的作用。
覃炳庚曾為深圳第26屆大運會主場館題寫“大運中心”牌匾,並題寫大運會“從這裡開始,不一樣的精彩”口號。覃炳庚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鑽研書法,涉獵廣泛,喜歡二王,尊崇張旭、懷素。覃炳庚書法創作力主體現人文內涵,詩思書意融合,直抒胸臆地表達書家精神氣質。其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展,發表在各類報刊雜誌。其作品古壯文“和平”曾入選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和中國國家民委在聯合國總部舉辦的《中國民族文字展》。
廣西崇左市龍州縣金龍鎮板池屯還流傳著很多古壯文。村莊裡立有許多石板,上面用紅筆刻有單字。每個字往往由兩個漢字組成,譬如“弄生”、“玉貴”,這些古老的文字是古駱越先民為祖孫留下的為數不多的文化遺產,它們有著複雜的讀法和寫法。雖然這些石板是後人的描摹,但它們一塊塊林立其中,像被賜予了生命,仿佛被凝鍊的一段歷史和許多故事。
《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續編還將製作完成《民族卷》。中華文明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一些散佚的漢文文獻資料,也在民族文獻中得以保留。民族卷的編纂使“中華再造善本工程”在文獻方面更加全面,不但完整地保護了各民族歷史文獻和優秀文化,也是我國“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政策的重要體現,對促進多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續編選目收入14類民族文字古籍共34種,從歷史、社會、宗教、藝術、醫藥、曆法等多方面展示了中華各民族燦爛文化。各種豐富的裝幀、刻印形式也極具民族特色,代表了各族人民精湛的製作工藝。九世紀前焉耆文寫本《彌勒會見記》、明寫本(藏文)《四部醫典》、五代寫本(回鶻文)《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明抄本蒙古文《阿勒坦汗傳》、清抄本察合台文《納瓦依詩集》、明刻本彝文《勸善經》、清乾隆四十五年滿漢蒙三文《三合便覽》、東巴文《創世經》、于闐文陀羅尼、西夏時期木活字印本(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續》、清代傣文寫本《羯磨說》,以及清光緒七年韋善經抄本(古壯文)《么破塘》、大理國寫本(白文)《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抄》、清道光二十九年韋朝忠抄本(水書)《庚甲》等,均是民族文字古籍中的精品。有學者認為,“鄖陽天書”,和河圖、洛書、西夏文、東巴文、古壯文、女書、水書等天書一樣,是我國最早的文化開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