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壯語壯服節
- 英文名: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Cuengh's culture
- 節日時間:農曆四月初五
- 節日類型:繼承民語民俗
- 流行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 節日起源:21世紀
- 節日活動:學壯語、穿壯服、旗袍或中山裝
- 節日飲食:五色糯米
- 節日意義:傳承壯文化
- 設定地點:廣西壯族自治區
節日產生,起源原因,選時原因,節日目的,節日活動,學壯語,了解壯族手工藝品,穿壯服,
節日產生
起源原因
清朝末期鴉片戰爭後,中國國門被西方列強打開,處於西南沿海地區的壯族先人開始與西方文化接觸,服飾穿著上逐漸西化。民國時期,壯族人逐漸脫下日常穿的壯服、旗袍等中式民族服裝,追求西方時尚服飾文化。
新中國成立後,廣西交通大力改善,居住在壯區的各族人民與外地交往越發頻繁,原先壯區各族人民用於日常交際的壯語無法應對大量的外來人口,交流語言逐漸被漢語所取代。
1957年,新壯文(拉丁字母壯文)的誕生迫使古壯文退出歷史舞台,文化大革命時期,大量古壯書籍被毀,新壯文發展尚未成熟,導致壯文化發展出現了嚴重文化斷層。新舊壯文失去了對照,很多壯語文教師無法正常進行壯語教育。文化大革命後,大批中國小停止壯語言教育,壯語言使用頻率直線走下坡線。
古壯文的失傳、壯語壯服危機,使更多壯族青年意識到壯語傳承的重要性。
選時原因
節日定於農曆四月初五,農曆是中國傳統計時日曆,使用農曆凸顯其傳統性。用壯語讀“四五”與壯語中“是的”諧音,表示對節日態度的中肯。
節日目的
壯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弘揚壯族文化,修補壯文化斷層,回響中華民族多元素文化共同發展的宗旨。
節日活動
學壯語
學習各地壯語方言,可以跟父母、者祖父輩或周邊會說壯語的人學習壯語言,感受祖宗的語言文化,了解壯語言。
了解壯族手工藝品
了解自己民族一些傳統手工藝品,例如“繡球、壯錦”等傳統織繡,並給大家分享自己知道的壯族手工藝品文化。
穿壯服
穿壯族傳統服飾,感受祖先的服飾文化內涵,繼承及弘揚民族服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