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經濟,是一個新辭彙,因2009年年末,河南安陽發現“曹操墓”,其後將被利用帶動周邊經濟發展這一事件而引發該新詞的誕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墓經濟
- 詞語:新辭彙
- 原因:河南安陽發現曹操墓
- 分類:詞語
基本簡介,溯源,分析言論,言論一,言論二,言論三,
基本簡介
古墓經濟,是一個新辭彙,因2009年年末,”河南安陽發現“曹操墓,其後將被利用帶動周邊經濟發展這一事件而引發該新詞的誕生。創造該新詞的為反對“曹操墓”開發利用的群體,他們針對當地政府方的開發利用方式及規劃提出了尖刻的批評。2010年初媒體披露,開發“曹操墓”,引領周邊經濟發展,一時成為熱議,批評之聲不斷!並因此提出了“古墓經濟”這一新詞,使人們對大肆開發古墓這一行為多方思考。
溯源
2009年年末,河南安陽市發現“曹操墓”後,儘管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孫英民一再表示,“曹操墓”不會用作商業開發,也不允許進行任何商業活動,但河南安陽表示將建設以“曹操墓”為中心的旅遊景區,隨後會展開徵地、修路、通水、通電等一系列工作。安陽市市長張笑東表示,最終,將曹操高陵建成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為一體的三國文化考古、文物保護基地和旅遊景區。學者裴鈺聲稱,開發“曹操墓”,每年至少能帶來4.2億元的經濟效益。
其後有人表示:自相矛盾的說辭讓人猜想連篇,給人的感覺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經濟服務,給人的後怕這能否又是第二個“華南虎”事件?一個“曹操墓”的發現,遭到了一些專家證據不足的指責,可還在各種質疑聲中,口水仗乾的沸沸揚揚時,就準備開發建設了,不可謂速度不快。
開發“曹操墓”,引領周邊經濟發展,一時成為熱議,批評之聲不斷!並因此提出了“古墓經濟”這一新詞,使人們對大肆開發古墓這一行為多方思考。
分析言論
言論一
這些年來,我們的一些人就熱衷於挖祖墳翻古人。當年,因為諸葛亮的出生地,兩個地區就爭的不可開交,要在百年前,就會兵戎相見了。為什麼這樣熱衷呢?無非就是一些地方尋求利益最大化在作怪,好借“翻死人挖祖墳”來搭台,進行所謂的經濟唱戲,觀眾多少就不重要了,官員的政績也是最享受的。利用炒作想走經濟發展騰飛的捷徑,說不準到頭來可能是竹籃打水。 種種跡象表明,挖的不是墳,是在挖錢,炒作只是手段,利益才是目的!一個墓地就能每年帶來4.2億,很有為了征地埋下伏筆的味道?
言論二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綿延5000年,是迄今唯一未被外族同化或分化的文明古國。5000年來,我們不知有多少可以彪炳史冊的歷史人物,三皇五帝、堯舜禹湯、秦皇漢武、三國兩晉、宋齊梁陳、北東西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下到民國,凡死了的人都有墓,有的墓還相當宏偉。至今要說我們挖了多少墓,沒有人統計過,估計最多也超不過萬分之一,可謂是掛一漏萬,沒有被發現,或者沒有被挖出的墓不是有多少。總之海著呢!
一個“曹操墓”的被發現(姑且算真)就可以為安陽每年帶來上億多元的經濟收入,試想,無數的古墓全都挖掘,那將是多么巨大的經濟收入啊?我粗略地算了一下,僅從秦朝始皇開始,到清宣統皇帝為止,中國先後就有227位皇帝,如果每個皇帝墓能帶來1億元經濟收入,全國每年僅皇帝墓就可以收入177億元的經濟收入,這是多么巨大的經濟收入啊!這裡還不包括著名王爺、諸侯、輔相、重臣、文人等,如果這些人的墓全部挖掘出來,這將是多么巨額的經濟收入啊!我估計,如果5000年來所有在歷史上留下墳墓的皇帝、王侯、宰相、大臣、文人、志士的墳墓全部挖掘出來,並辟成博物館,一年收入個幾萬億元還是有可能的。何況這個墳墓經濟一沒有污染,二不浪費資源,三還可以弘揚中華文化,一本萬利啊!
我不否認我們現在是一個一切呼喚創新的年代,一個“曹操墓”就帶來這么大的經濟收入,真是敢說敢幹敢想,我也不知道這些專家們是如何計算的,反正可以發表一篇很長的論文。如此,我們還要其他經濟乾什麼?就挖墓吧!我們現在一些人,也不知是發財心切,還是另有圖謀,反正正在走入一個歪道,經濟利益第一,發財致富第一,把老祖宗的墓挖得面目全非,大發古人之財。沒有的就揑,就造新的古董;有的就挖,就糟,全不顧應該不應該。我們可以看看這些年,在很多地方該保護的文化遺產不保護,不修繕的文物古蹟不修繕,卻一股勁地造假文物、假古董。而且常常因為一個名人,你爭他斗,你搶他奪,互不相讓。這些人真的是為了保護中華文化和古代文明?別哄鬼了,明眼人一眼就看穿了,就是想發古人財。在這些人眼裡,祖宗其實不值一錢,要不讓人挖挖他家祖墳看看,不罵娘才怪!
在這裡我倒真的不關心“曹操墓”的真偽,相反倒想提出這樣一個觀點:趕快挖祖墳吧,這可是一個新的經濟成長點,發財的好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不然會後悔的!
言論三
這也是一個群雄逐“鹿”的年代。繼河南安陽出土“曹操墓”後,四川彭山也申請開挖蓮花壩皇墓,期望能確認該墓為“劉備墓”。當年的逐鹿者如今紛紛被逐,只不過多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古墓經濟”。
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表面上看,發展“古墓經濟”既能復活傳統文化,又能促進地方經濟,何樂而不為?但單純為了地方利益、盲目上馬的挖墳掘墓總不是件光彩的事情,且不說有悖傳統風俗和道德,對保護文化遺產的完整性也斷然不是好事。現在一擁而上的人多了,彼此反倒都沒了顧忌。
中華文明歷史長,名人多墓葬也多,這在一些地方官員的眼裡就是寶藏。其實,曹操墓也好,劉備墓也罷,並非都需要刨出來驗明正身,方便大家都來看個究竟。古代墓葬或許真能留下遺產、吸引獵奇,但也是一旦挖掘破壞便不可恢復的“易碎品”。作為地方政府,除了經濟的算盤外,是不是該多想想文物保護呢!
有人說,我們要發展地方經濟,還要出政績,管不了那么多了,眼前有利可圖就行。一些地方政府擴大影響、發展經濟的雄心,從來毋庸置疑。更何況古墓經濟本小利大,既不用做複雜的規劃,又無須搞技術創新,可謂省錢省心。墓葬的背後,有人看到了金錢,有人看到了官帽,打著發展經濟的旗號,大家盡可以各取所需。
挖的人多了,“古墓”也就成了“經濟”。這也是一個潘多拉的盒子,一如熱得發燙的土地財政那樣。一些地方政府弘揚文化浸染了太多的利益訴求,經濟發展又過於倚重歷史遺蹟,糾纏在一起,文化弘揚沒有了文化的味道,經濟發展也失去了核心競爭力,結果很可能既辱沒了文化,又毀掉了經濟。
要發展地方經濟,圖省事、想一勞永逸是行不通的。當今世界,早已不是靠一點歷史遺產或者噱頭就能坐享其成的。大搞“古墓麗影”或許能圈錢於一時,卻可能錯失發展其他產業的良機,撿起芝麻反倒丟了西瓜。美國從18世紀的殖民地逐漸發展成為今日世界最強大的經濟體,靠的可不是“華盛頓墓”,而在於技術革新和智慧財產權的雙重激勵。看看當前的新經濟形態,哪一個不是建立在知識創新和技術革新的基石之上的。未來科技日新月異,一些人卻還老盯著古墓打主意,難道還想繼續八億件襯衣換一架空中客車的買賣不成?
當前,金融危機陰影尚未消散,我國經濟倚重消耗、缺乏創新的結構性問題卻愈發突顯。為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10年經濟成長須重點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上下功夫”。寄望於“古墓”的人們恐怕得趕緊醒醒,真要弘揚傳統文化、實現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古墓經濟”的魅影是靠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