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先民在對抗地震災害中,除了發明候風地動儀來觀測地震以外,還通過數千年來的切身體驗和觀察,記載了大量的地震前兆現象,例如地聲、地光、前震、地下水異常、氣象異常、動物異常等等,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短期及臨震預測預報地震知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地震觀測
- 外文名:Ancient seismic observation
- 類別:地震學
- 釋義:中國先民對地震的研究
簡述,主要現象,地聲,地光,前震,地下水異常,氣象異常,動物異常,歷史記載,
簡述
中國先民在對抗地震災害中,除了發明候風地動儀來觀測地震以外,還通過數千年來的切身體驗和觀察,記載了大量的地震前兆現象。例如地聲、地光、前震、地下水異常、氣象異常、動物異常等等,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短期及臨震預測預報地震知識,茲分別約略引證如下:
主要現象
地聲
地聲是非常重要的臨震前兆現象,我國史書對很多地震都有震前地聲情況的記述。例如南北朝宋廢帝元徽二年(西元474年),山西‘雁門崎城有聲如雷,自上西引十餘聲,聲止地震’(見魏書靈征志),這是世界有關地聲的最早記載。唐代也有‘玄宗開元二十二年(西元734年)二月十八日,秦州地震。先是秦州百姓聞州西北地下殷殷有聲,俄而地震’(見舊唐書五行志)之記載。
此外,如明憲宗成化四年(西元1468年)四月四日,廣東瓊州府‘夜四更地震,未震之先,有聲從西南起,遂大震,既而復震,良久乃止’(見成化實錄卷五十五)。清聖祖康熙十八年(西元1679年)九月二日,河北三河‘巳時有聲自西北起,殷殷如雷,其聲漸近,直達窗欞,頃之,屋宇搖動,牆壁欹側,有傾圯之勢,巳時,余公事畢,退而假寐,……,正惝恍間,忽然地底如鳴大炮,繼之以千百石炮,……,有聲,儼數十萬軍馬飄沓而至,余知為地震,蹶然起’(見乾隆三河縣誌)。民國二十六年八月一日,山東荷澤地震前數分鐘,有久久雷聲,直到發震。都是震前先出現地聲的例子。
地光
有些強烈地震在發生之前,震區上空常出現灼亮閃光,這種發光現象,叫做地光,也是重要的臨震前兆。史書中關於這類的記載也不少,例如,普惠帝元康三年(西元293年)二月四日,‘成都一夜,有火光,地乃震’(華陽國志卷八)。明武宗正德四年(西元1509年)五月二十六日夜,湖北‘武昌府見碧光閃爍如電者六、七次,隱隱有聲如雷鼓,已而地震’(萬曆實錄,卷五十五)。明武宗正德八年(西元1513年)十二月三十日,四川越雋縣‘有火輪見空中,聲如雷,次日戊戌地震’(見正德實錄卷一○
七)。這兩個是震前先現地光,同時有地聲一齊出現的例子。明思宗崇禎十年(西元1637年)四月三日,湖北沅江‘子時天響有光,移時地震一刻,屋瓦皆動’(康熙沅江縣誌)。清世祖順治九年(西元1652年)三月二十四日,安徽穎上‘紅光遍邑,人畜皆驚,屋宇搖動,河內船隻顛覆無數’(順治穎上縣誌)。
七)。這兩個是震前先現地光,同時有地聲一齊出現的例子。明思宗崇禎十年(西元1637年)四月三日,湖北沅江‘子時天響有光,移時地震一刻,屋瓦皆動’(康熙沅江縣誌)。清世祖順治九年(西元1652年)三月二十四日,安徽穎上‘紅光遍邑,人畜皆驚,屋宇搖動,河內船隻顛覆無數’(順治穎上縣誌)。
前震
大震之前,往往有一系列的微震和小震,稱為前震,中國歷史上有不少震例記載有前震現象。例如,明世宗嘉靖元年(西元1512 年)五月,雲南地連震十三日,八月雲南大震(二申野錄)。又如清聖祖康熙七年(西元1668年)七月二十五日,江蘇鎮江府、丹陽‘戌時地震,先數日微震一次,是日震甚,山動搖,江河之水皆為鼓盪,停泊之舟多覆溺,城內外震裂牆屋無算’(見康熙時代鎮江府志及乾隆時代丹陽縣誌)。
這兩例說明大震前數月或數日有前震現象,則可用來預報大震。
清仁宗嘉慶十四年(西元1809年)八月十一日,貴州正安‘小溪里,羅乾溪忽山動石墜,居民即將器具牛羊移居對山,遷畢,地搖,房屋倒塌,田土盡翻,山泉凝而為潭,深不可測’(道光時遵義府志及光緒時正安州志)。
此說明震前在小溪里、羅乾溪存在前震現象,當地百姓觀察到以後,即刻採取措施,將人畜財物轉移到安全地帶,這是利用前震現象預防大地震之良好措施。
地下水異常
強烈地震發生之前,地下水往往發生異常變化,例如清聖祖康熙七年(西元1668年),山東郯城發生8.5級大震,好幾個地方出現了河水突然乾涸的記載:
山東壽光“未震之前一日,耳中聞河水洶髕之聲,遣子探試,亦無所見,或雲先一日彌丹諸河水忽涸”(民國《壽光縣誌》引《青社遺聞》)。
江蘇贛榆‘先是苦雨幾一月,是日城南渠一晷一夕間,暴漲忽涸,見者異之’(康熙引倪長犀 )。
除了這種水量顯著變化的觀察記載外,在一些古籍中,對震前地下水成分、色味之改變還留有記載。例如宋哲宗元符三年(西元1100年)二月,淳熙新安志有之:水變赤如流丹,頃之,地勢傾動,波沸涌聲如雷,層合皆震。另外還有‘井水忽渾濁’、‘井水變味,甘鹹相反’等之記載。
氣象異常
關於震前出現氣象異常情況,如高溫酷熱、雷雨驟烈、颶風大作、陰霾昏晦、乾旱水澇、奇異雲狀等,在史書中都有屢見不鮮的記載,由下面所舉的例子中即可見一斑。
清聖祖康熙十八年(西元1679年),三河、平谷八級大地震前,出現了特大炎暑,熱傷人畜甚重的熱異常。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西元1751年)五月二十五日,雲南劍川煩熱而氣昏慘無風(滇南新語)。
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西元1771年)八月十三日,江蘇靖江“大風雨,江潮驟漲,淹沒田禾,是夕地震”(鹹豐靖江縣誌)。
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西元1556年)一月二十三日,陝西華縣‘天昏慘,及夜半,月色無光’(隆慶華州志)。
清世祖順治十二年(西元1655年)三月十八日,渭南‘夜子醜間,雲氣彌天,忽大震如雷’(順治渭南縣誌)。
清聖祖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九月九日,雲南楚雄‘自西北起,黑雲漫天,聲若巨雷,震驚百里’(康熙楚雄府志)。
清高完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八月二日,雲南東川‘其震前一日,雲氣山光昏暗如暮,疑其將雨,不知地震也’(雍正東川府志)。
清高宗乾隆五十年(西元1785年)四月十八日,甘肅永昌‘初八日(即四月十六日)大風霾拔木,越二日地震’(宣統新通志)。
清仁宗嘉慶二十四年五月十九日(西元1819年七月十日),四川嘉慶‘五月霪雨十日,至十九日夜大雨如注,是夜地震,泛水漲數丈’(射洪縣誌)。
清宣宗道光十年(西元1830年)六月十二日,河北臨漳‘日方中,色暈熱甚’(光緒臨漳縣誌)。
清文宗鹹豐六年(西元1856年)六月十日,四川黔江‘先數日,日光暗淡,地氣蒸郁異常,是日彌甚’(光緒黔江縣誌)。
其他如“日色昏黃,亭午風霾晦冥,晚不見月’等震例也很多,茲不贅述。至於奇異雲狀方面,則有民國二十四年,寧夏隆德縣誌所載:“天晴日暖,碧空晴淨,忽見黑雲如縷,宛如長蛇,橫亘空際,久而不散,勢必地震。”沒有好久,果然發生地震。今人已證實輻射狀雲、條帶狀雲、稻草狀雲、肋骨狀雲、干涉條紋狀雲都是地震之前兆,所以叫它們為‘地震雲”。
動物異常
魚類、鳥類、蛇類、貓、老鼠、狗、牛等對聲波和震波之剌激,反應非常靈敏,故地震前,它們常出現異常反應。對這些動物顯現震前異常反應,中國歷史上從唐代開始便有記載,例如開元占經地鏡篇中有曰:“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鳴,地方屠裂。”
說明在地震地裂之前,出現了老鼠成群鳴叫的現象。
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西元1556年)一月二十三日夜,河南鄭縣內鄉‘分聞風雨聲自西北來,鳥獸皆鳴,已而地震轟如雷’(順治鄭州志)。
清仁宗嘉慶二十年(西元1815年),山西平陸強烈地震後,還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虞鄉縣誌中曾經明確地指出:‘牛馬仰首,雞犬聲亂,即震驗也。’
在對震前動物異常反應的長期而大量的觀察後,一些震區的中國先民還得到了震前‘水陸間生物頓有異象’的認識。例如民國六年三月三十一日,‘雲南大關地震,震前一個月間,大關魚類均浮水面,迨地震前數日,河水大漲,河魚千萬自躍上岸’(雲南地震從考)。
歷史記載
由以上所述,可見我國歷史上關於地震前兆異象的記載,的確非常豐富;而且中國先民還能根據前兆異象,成功地預報、預防了一些地震。例如清文宗成豐五年(西元1855年),遼寧金縣地區的中國先民,曾根據地聲預報了一次破壞性地震,故宮檔案有記載說:
“未震之時,先聞有聲如雷,故該處居民早已預防,俱各走避出屋,是以未經壓斃多人,只傷男婦子女共七名。”
又前面曾經說過的,清仁宗嘉慶十四年(西元1809年)八月十一日,貴州正安發生強震之前,存在明顯的前震活動,在“小溪里、羅乾溪忽山動石墜”,當地居民即根據這種前震活動,迅速採取預防措施,把器具牛羊轉移到安全地帶,“遷畢地搖,房屋倒塌,田土盡翻”(道光遵義府志)。另外,在清仁宗嘉慶二十年(西元1815年),山西平陸發生強烈地震,震前中國先民即曾根據天氣異常作了預報。虞鄉縣誌有載:“八月六日陰雨連綿四旬,盆傾檐注,過重陽微晴,十三日大霽,鄉老有識者調霪雨後天大熱,宜防地震。”後來,果然“屋舍傾塌”,發生了一次強震。
“未震之時,先聞有聲如雷,故該處居民早已預防,俱各走避出屋,是以未經壓斃多人,只傷男婦子女共七名。”
又前面曾經說過的,清仁宗嘉慶十四年(西元1809年)八月十一日,貴州正安發生強震之前,存在明顯的前震活動,在“小溪里、羅乾溪忽山動石墜”,當地居民即根據這種前震活動,迅速採取預防措施,把器具牛羊轉移到安全地帶,“遷畢地搖,房屋倒塌,田土盡翻”(道光遵義府志)。另外,在清仁宗嘉慶二十年(西元1815年),山西平陸發生強烈地震,震前中國先民即曾根據天氣異常作了預報。虞鄉縣誌有載:“八月六日陰雨連綿四旬,盆傾檐注,過重陽微晴,十三日大霽,鄉老有識者調霪雨後天大熱,宜防地震。”後來,果然“屋舍傾塌”,發生了一次強震。
中國先民預測地震,不僅限於個別的地震前兆;他們還以綜合性的觀點,對預測地震的所有前兆現象都加以考慮。例如,清高宗乾隆二十年(西元1755年)所寫的銀川小志,即曾記載清初一位在官府做飯的炊事員,和幾位老鄉共同綜合了預報地震的前兆,書中說:“寧夏地震,大約春冬二季居多,如井水忽渾濁,炮聲散長,群犬圍吠,即防此患。”
從這一段記載,可以看出中國先民除了發現寧夏地震發生的時間有春冬二季居多的特點外;更重要的是,他們提出了井水變化、地聲和動物異常等現象跟地震存在關係,已經有了綜合多種前兆現象來預報地震的思想。這種綜合性觀點是很合乎科學精神的,因為地震是一種複雜的自然現象,要對它的發生做出準確預報,就必須採取各種途徑、各種手段,從各個不同角度,將各種觀測方法所獲得的資料進行綜合性分析研究,而不能僅僅根據某種異常現象,就輕易做地震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