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札叢

古典詩詞札叢

五十年代末,北大中文系決定把中國文學史課程中講析作品的部分劃出來,另闢《歷代詩歌選》和《歷代散文選》兩門新課,最初由作者承乏,分別講授。到1961年,中國人民電台辟了“閱讀和欣賞”的新節目,也是由作者唱的開鑼戲。從那時起,作者開始寫一些賞析古典詩詞的文章。近十年來,賞析作品之風大盛,不僅有專門刊物,還出版了不少鑑賞古今名作的書籍。作者經常應邀這些方面的文字,現在就談一點切身體會。

作者無論分析作品或寫賞析文章,一直給自己立下幾條規矩,一曰通訓詁,二曰明典故,三曰通察背景,四曰考身世。最後歸結到揆情度理這一總的原則,由它來統攝以上四點。

把上述四點認真做到,並且以揆清度理的原則去衡量,至少自己感到這樣理解是通情達理、合理入理的,那么所講析的思想內容和所欣賞的的藝術手法才可能有說服力,才算有的放矢。這些體會原算不上什麼“治學之道”,只是自己寫賞析文章和讀古典詩詞時所恪守的幾條準則而已。願與愛好古典文學的廣大讀者共勉!

基本介紹

  • 書名:古典詩詞札叢
  • 作者:吳小如
  • ISBN:9787805048376 
  • 頁數:472
  •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4-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作者簡介,目錄,

作者簡介

吳小如原名吳同寶,曾用筆名少若。安徽涇縣人。九三學社成員。1949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歷任津沽大學中文系教員,燕京大學國文系助教,北京大學中文系講師、教授及歷史學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194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古典小說漫稿》、《台下人語》、《讀書叢札》、《古典詩文述略》、《京劇老生流派綜說》、《古文精讀舉隅》、《古典詩詞札叢》、《吳小如戲曲文錄》、《書廊信步》、《今昔文存》、《讀書拊掌錄》、《心影萍蹤》、《莎齋筆記》、《常談一束》、《霞綺隨筆》及《當代學者自選文庫·吳小如卷》等,譯有《巴爾扎克傳》。
吳小如,1922年9月8日生於哈爾濱,原名吳同寶,原籍安徽涇縣茂林。學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九三學社成員。系著名書法家吳玉如之子。 吳小如1932年隨父遷居北平,1932至1934年在私立匯文一小讀書,1935年在私立育英國小畢業。1935至1936年升入私立育英中學,趕上了“一·二九”學生運動。由於其父1935年回到母校南開大學任教,他便於1936年秋轉入天津南開中學(國中二年級)。翌年7月,抗日戰爭開始,全家遷入天津租界,輟學一年。1938年以同等學歷考入天津私立工商附中高中,1941年畢業,升入私立工商學院商科會計財政系。1943年先後在天津私立達文中學、志達中學、聖功女中等校任教。1945年抗戰勝利,又重新讀大學,考入私立燕京大學文學院,不久即離去。1946年夏以商科二年肄業學歷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三年級為插班生,1947年又轉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三年級肄業,至1949年才於北大中文系畢業。?
1949年至1951年,在天津津沽大學中文系任教員。1951年秋,到燕京大學國文系任助教。1952年進行全國大專院校合併調整,留北大中文系任講師。一直幹了近30年。主要講授中國文學史,也開設過中國小說史、中國戲曲史、中國詩歌史、古典詩詞、散文等課程。1980年晉升為教授。1982年末,調到北大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任職,1991年退休。1992年2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他還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顧問、《燕京學報》常務編委。1953年在北大參加九三學社。

目錄

我是怎樣講析古典詩詞的(代序)
第一輯 古代詩歌楊記
彈歌》淺釋
擊壤歌》探源
擊壤”探源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說《詩·關雎》
《詩·關雎》補說
採薇》和《何草不黃》
說漢詩
說漢樂府《長歌行》
說古詩《行行重行行
說古詩《西北有高樓
說古詩《冉冉孤生竹》和《回車駕言邁》
說古詩《凜凜歲去暮》
釋《四愁詩》之“翰”
說曹丕《燕歌行
說曹植《浮萍篇》和《種葛篇》
淺釋曹植兩首政治詩
說曹植《雜詩》三首
“詩中有畫”的典範之作——說顧愷之的《神情詩
陶淵明輓歌詩》三首
說謝靈運《七里瀨
說謝靈運《廬陵王墓下作
說謝靈運《從斤竹澗越嶺溪行
鮑照詩三首
說《子夜夏歌》第八首
說《子夜秋歌》第十五首
《西洲曲》臆解
說薛道衡《夏晚》
王勃的五絕三首
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賀知章詠柳》絕句
……
第二輯 詞曲札記
第三輯 學詩小札
附錄:向螢幕上的老師請教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